从炮火中走来的英雄

王国陵
2020-04-12
来源:晋城党史网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每当听到这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英雄那高大、伟岸的形象,会在我们脑海中不由自主的产生。


平日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很远。其实,在陵川县附城镇北马村就有一位穿枪林弹雨、走大江南北、九死一生的革命英雄-------他就是王小肉。无标题.png


王小肉,男,1924年6月出生在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北马村东街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由于父亲从事革命工作的暴露,被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姬镇魁部残酷杀害。从此一家人靠母亲给别人家做针线活等艰难度日。阶级仇恨的种子在王小肉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也为他后来走上从军革命的道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946年10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一触即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撕毁和平条约,挑起内战 。


在这紧急关头,王小肉很快认清了革命形势,毅然决然的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出于不连累家庭和部队保密工作的需要,王小肉更名为任良义,从此伴随一生。他跟随部队,开赴河南洛阳前线,与国民党卫立煌部展开正面交锋,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汇编刘邓第二野战大军。继而转战山东枣庄一带集结,与陈毅、粟裕领导的第三野战军遥相呼应,形成犄角。直等西柏坡中央军委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一声军令,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大幕。


由于淮海战役中出色的表现,他被荣记三等功,并颁发印有中原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勋章一枚。


出于革命的需要,对于特殊年代的军人,哪有喘息的机会,每天都是急行军。淮海战役一结束,又投入解放华中南的战斗中、解放西南、解放华北。一枚枚沉甸甸的的军功章记录了王小肉转战南北的人生苦旅。


新中国成立后,本想可以清闲的王小肉,哪想到1951年,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20国军,把战火烧到了中朝之隔的鸭绿江边,历史的使命和责任,把王小肉又一次推向了战争的边缘。他义无反顾的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出征朝鲜。开始了随军长达三年的保家卫国战争。战争期间,敌机不定时的偷袭我军阵地,加之我方后勤供给保障不足,冻死的、饿死的、受伤痛死的......漫山遍野,到处都是。难怪王小肉每当提起朝鲜战争,他都会大声痛哭,因为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大片大片的倒在了他熟悉那方热土。据他回忆,睡觉对他们来说,那简直是一种奢望,因为高度戒备的一级战争状态,那根弦绷得很紧很紧。持续的战况,再加上营养不良,很多战士腿脚开始浮肿、有的患有眼疾、有的出现溃烂......但尽管这样,以王小肉为代表的志愿军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他们满腔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那场正义的保家卫国战争中。难怪河南籍著名军旅作家巍巍,眼含热泪,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称颂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有幸活下来的王小肉,被组织上选派到河北省石家庄第九步兵学校进行深造,由于表现突出,学业期满后被留校提干任军校干部。

上世纪70年代,石家庄第九步兵学校被撤销,王小肉主动请缨,回山西老家,他被转业到山西省吕梁地区的柳林县任武装部政委。每到一处,他心中始终装着当地的老百姓,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中。修路、架桥、开荒种树......当他卸任时,出现了当地群众十里相送依依不舍的生动场景。


转眼1983年,王小肉到了离休的年龄 ,他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不提任何要求,两袖清风,胸襟坦荡。从领导的岗位上正式退下来,完成了他传奇般的军旅征程。


王小肉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子女,百年后,一定要将自己埋葬在家乡北马村祖坟母亲的身边,活着不能尽孝,死后也要陪伴着母亲。


自古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可是,王小肉一生倾心军营的壮举,死后归葬母亲身边的可敬可亲,恰恰是诠释了他忠孝两全的大写人生。


乳名——王小肉

官名——任良义

你是北马村之娇子!

你是从炮火中走来的英雄!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