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母亲的回忆》赏析
朱德元帅《母亲的回忆》一文,原载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这是一篇朴素优美的典范性记叙散文,文革以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时,为方便中学生学习,编者将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在抗战前一年的清明时节,朱德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亲感人至深的动人事迹,唱出了一曲深沉的母爱赞歌,具有“每逢清明倍思亲”之妙。
朱德元帅的母亲钟太夫人逝世于抗战即将胜利的1944年,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曾刊载过这位伟大母亲的生平传略。我们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阅读《回忆我的母亲》,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象所有优秀的叙事散文一样,作者第一笔就接触主题,直截了当,点出记叙对象,抒发自己悲痛的母子深情。“我爱我母亲”,则是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感情的直接抒发。然后,作者突出了母亲优秀品德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特别、值得、永远均起了强调作用。言简意赅的开头,既点了题目,又总写母亲的美德,自然成为提起下文的总纲。
从“我家是佃农”到“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是全文主体部分,作者以时间为序,翔实而有重点的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作者首先回忆自己“世代为地主耕种”的佃农家境。据有关资料,朱德同志的母亲是19岁上嫁到朱家的。“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亲手溺死亲生儿女,这种非人的遭遇,是何等怵目惊心!作者画龙点睛的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用不着详细叙述母亲其它方面的苦难艰辛,仅此一个典型事例,便概括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母亲克服种种困难,战胜各种天灾人祸,靠刚强、坚毅的性格,“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然而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有照顾孩子的功夫。但是,这位勤劳的母亲却给了孩子们极好的影响。
首先,“母亲是个好劳动”,即劳动的好手。“她身材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由于母亲整日劳碌的耳濡目染,作者“四五岁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背能挑,还会种地了。”作者无限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作者学会生产劳动最早的启蒙教师。
其次,母亲又“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辛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还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都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作者从贫苦家庭最起码的吃饭和穿衣两个方面表明,母亲确实是个聪明能干,勤劳持家的能手。
再次,母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她在家中极能任劳任怨,每天黎明即起,整日操持家务,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佃农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要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元帅的母亲同时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她不因为家庭世代为地主耕种就把孩子们束缚在土地上,而是鼓励作者寻找新的生活。这种远见卓识在当时、现在以至将来都是弥足珍贵的。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行为。但是对于这样起码的反抗行动,万恶的统治阶级却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作者亲眼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正是在这样的荒年暴月,灾难同样降临到他们家庭。1909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地上加租。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在大年除夕,威胁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痛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如此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统治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这种刚毅、倔强、憎爱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给了向往革命的作者在幼年时期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欲以节衣缩食的办法培养作者成为一个文化人,来为穷苦家庭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地主豪绅的欺压”。这种想法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渴望翻身的合理愿望。作者求学期间,东挪西借负债200多块大洋,而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后来,当作者远去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后,又得到母亲“许多支持和慰勉”。这足以表明,母亲识大体,顾大局,反抗黑暗,追求光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马列主义,参加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着他。作者满怀激情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至此,革命母亲钟太夫人热爱劳动、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具有远大卓识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读者面前,令我们钦佩,令我们敬仰,也使后人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母亲。
作者在这一部分将要结束之际,特别强调加以归纳:“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必需,视土地为生命,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作者对母亲的深情颂扬,既是对劳动妇女的颂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传统美德的颂扬。从“我应该感谢母亲”至全文结束,是全文第三部分。主要表现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作者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我应该感谢母亲”两个并列段,作者扼要回顾了母亲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以后,非常明确地总结出母亲对自己良好教育和影响。作者以“我应该感谢母亲”开头,而后加以强调“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就是向困难作英勇无畏的斗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是一个革命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作者十分豪迈地回顾说,“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从井冈山朱德的扁担到南泥湾开荒,凡事亲躬,以身作则,从艰苦卓绝的长征到抗击穷凶极恶的日寇,朱德承认困难,藐视困难,战胜困难,运筹帷幄,战胜敌人,是革命者战胜困难和敌人的光辉典范。作者充满深情地说,“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作者之所以深切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始终如一地支持他投身革命。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母亲这种支持,意义特别深远。作者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受:“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满怀革命哲理的话发人深省。作者深知,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象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就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母亲的颂扬,就是对劳动人民的颂扬。这篇纪念文字,本身就是一曲深沉的母爱颂歌。作者恳挚地说,“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但是作者是把怀念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情怀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他无比坚定地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铮铮誓言,掷地有声,披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革命胸襟,给后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深情的结尾,我们似乎看到,朱总司令在延安朝四川方向行上一个庄严的军礼,继续戎马生涯,协同毛泽东等革命战友,用人民战争的法宝,为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而戎马倥偬,鞠躬尽瘁。
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如同音乐中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本文开头简洁明朗,给全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文章思想深邃,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交代祖籍,家境交往,依次介绍母亲热爱劳动,聪明能干,宽厚仁慈,深明大义等动人事迹。全文用农民语言写就,质朴洗练,毫无奢华,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生动体现。作者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母亲的崇高品德。恰当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色:热爱劳动,支持革命。阅读这篇优秀散文,我们看到了作者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那种美丽的精神世界!而且感受着作者奔涌起伏的革命感情的冲击。在叙述母亲的事迹中,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而且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来亲切感人。“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背能挑,还能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很多生产知识。”作者在后文又与此相呼应议论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诸如此类的议论语言,突出了母亲给予自己投身革命之路的巨大影响,这种议论画龙点睛,无限深情,金石铮铮,发人深省。
讴歌母亲进而歌颂劳动人民,继续革命尽忠劳动人民,朴素的文字,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深情的母爱,跃然纸上,流露在字里行间......朱德元帅《回忆我的母亲》唱响了一曲深沉的母爱赞歌。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已经成为伟大的力量源泉,鼓舞亿万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