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梁家礼
2018-07-08
来源:晋城党史网

——记从贫穷的孩子成长为县农救会主席的魏祥

                                           

1908年阴历十一月凤台县北乡甘西伏庄里的郭家庄一贫穷家庭生下一个男婴,父亲中年得子,甚是高兴,感到好运来了,给孩子取名“运顺”。未标题-2_conew1.jpg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运顺从懂事起,就立志干大事。寻求信仰,坚如磐石。从找党、入党、参加革命到进党校、挑重担,先后担任过晋城县三区(犁川)区分委组织委员,太行党校毕业后,任平北(平顺)县农会主席、平顺县区救联合会主席、晋东县一区区长、县农民救国会主席。晋城县农会委员第九区(高都)农会主席、区分委书记、中共晋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9年随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先后任中共福安县委组织部长、副书记,福安专署监察处处长、中共福建省监察委员会委员,驻福安地区监察组副组长、中共宁得地委纪检委书记。

             

冒着烈火  投身革命


魏祥同志祖籍是现在的北义城镇河底村,大清嘉庆年间,一场大雨,公河和母河山洪暴发,冲毁了河底村人“一亩园十亩田,小葱韭菜度半年”的生活源园地,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人们本来就吃了上顿没下顿,园地一毁,雪上加霜。祖上举家携子带女从河底村向西逃荒,到现在的伊侯山北麓脚下的巴公镇郭家村落居。在此,利用红果树优势,祖先同时经营了两个果园(苹果、甜桃、花红、李子等)历经五十年,稍有发达。到第四代,也就是咸丰六年,盖起了该村第一座大院—魏院。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灾荒连年,衙门黑暗,虽经百年繁衍,人增至近百,户增至三十多,可到魏祥这一代,仍是家贫如洗,有一顿没一顿,艰难度日,一年就缺半年粮,父母愁得唉声叹气,眼看着家中就要断顿,13岁的魏祥下决心出走,不混出个人样来不回来。跟着邻村人到河南周口一家杂货铺当学徒。一天,大掌柜把他叫住说“运顺,你的名字能把你叫顺吗?我看不如改名为祥和或祥瑞,既吉祥又和顺,也是好运来临的征兆,对咱生意也好,就叫魏祥吧!”他点头称是,从此运顺就改名叫魏祥了。他每天起早搭黑伺候完大掌柜,又伺候二掌柜,挨打受气是家常便饭,残汤剩饭苦度日。五年学徒虽没啥出息,却见了世面,听到了许多传闻。如“共产党救穷人”“领导穷人闹革命”等等。1927年腊月,魏祥返回家乡,立志寻找共产党,在他心里,“穷人要翻身,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影子始常出现,他每天不是去巴公,就是上大阳,到东沟,去马匠,上常村。由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受到了摧残。眨眼十年寻党无果。1938年已是而立之年的魏祥,听说甘润铁锁等参加了牺盟会,一连几天上甘润打听,人家就是不说,傲不过,铁锁秘密引他上翟沟见了五区路西区分委书记张光明,经谈话和了解情况后,让他参加了牺盟会,看他是根好苗,又给他引见了中心县委书记赖若愚,经在甘润大庙详细谈话,根据魏祥的迫切要求,指示区分委,进一步考察后,于五月份吸收他为共产党员。为迅速开展各区分委工作,中心县委六月派魏祥前往三区(犁川)分委协助常居义、常子善开展工作,后任区分委组织委员。


1938年秋,区委书记常子善和魏祥去犁川高小活动,遭到了校长卫禄祥(三青团团长)坚决反对,进步学生在区分委的支持下,大胆揭发了卫禄祥奸污妇女的罪恶事实,魏祥协助书记抓住这一事实,掀起了一场反对顽固派的斗争热潮。发动学生将顽固派校长卫禄祥扭送到了县大堂。当时,犁川三青团看到形势不妙,煽动不明真相的学生进城请愿闹事,事态十分严峻。三区牺盟会接到县牺盟分会通知,立即通知牺盟会会员,组织农民进城游行示威,要求严惩大流氓卫禄祥。这次行动,犁川进城有上千人,声势很大,影响赫赫。


12月,在三区分委领导下,犁川牺盟会会员再次肩扛桑叉、锄头、长矛进城参加了牺盟分会在县城南校场举行的反顽大会游行,再次掀起了抗日救亡工作的高潮。

           

勇挑重担 积极支前


1939年12月事变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活动转入地下。魏祥被党组织派去太行党校学习,期满后,分派到平北(平顺)县任农会主席。


1943年9月,太行区派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并从平顺县抽调七名干部,其中有魏祥,随同黄司令员率两个连从陵川冒雨行军60里来到柳树口,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敌人住的大院,歼灭敌人一个连,俘虏60余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60余支。紧接着攻克了张路口、双庙等日伪据点,解放了晋城东部地区,成立了晋东抗日民主政权。10月太行区第八专署党政军机构成立,专署驻地为陵川夺火一带,下辖陵川、陵高、晋东、修武四个县。晋东县成立了四个区:柳口为一区,郭背为二区,寨则为三区,南庄为四区。魏祥任一区区长,接着县委筹建了农民救国会,任主席。魏祥挑重担,走马上任,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全县开展了反奸除霸斗争。


1943年即民国三十二年,晋城大旱,颗粒无收,又遭蝗灾,连续两年地里无收成,老百姓无吃无喝,妻离子散。为拯救群众生命,在全县进行了大发动,组织群众都地主、斗恶霸,向反动势力发起进攻。魏祥亲自坐镇柳口等村召开诉苦大会,开仓济民,支援前线。同时,组织群众灭蝗、生产自救、减租减息、反顽劝其投降。如北尹寨驻扎一帮土匪,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亲自登寨,想方设法劝说土匪头子王斌弃暗投明,最终王斌带领百余人几十条枪投靠了八路军,瓦解了敌人,壮大了革命力量。百姓免受其苦,受到群众赞扬。


1945年6月太行军区集中四个军分区主力及警备团共九个团兵力,在李达司令员、李雪峰政委的指挥下,汇集安阳城外,发动了安阳战役,太行区组织民兵、自卫队三万余人进行支前参战。晋东县魏祥同志负责后勤工作,向前线运送粮草、物资供应准时到位。后来在解放高平战斗中,后勤工作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坚持原则   化解矛盾


1945年4月28日晋城解放。5月晋沁、晋北两县经太岳二地委批准合并为一个县,12月晋东县从太行八地委划归晋城县。从此三县重归晋城县。魏祥同任晋城县农会委员,兼第九区(高都)农会主席,1947年被任命为第九区区分委书记。当时九区有不少残废军人转业回农村,为了关心、照顾荣军们的生活,魏祥多方筹集资金,找寻地方,帮助在高都镇办起了合作商店。这本是一件关心残废军人自食其力、以解决他们生活困难的好事,可部分荣退军人认为政府对他们不好。后随着残废、荣退军人的增加,自动成立了“残废荣军联合会”。他们认为是有功之人,目无一切,拒交房费、抗税、态度恶劣。魏祥一方面和群众解释,要正确对待荣军,一方面和联合会负责人丁某谈话,正确引导。可丁某不听,半截就自行离开了区分委。不大一会就来了好多荣军联合会的人,二话没说,就将魏祥绑在了西大庙(区分委驻地)走廊下的石柱上,破口大骂:“老子流血打江山,你们坐江山,还要教训老子,咱就看看谁厉害”!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不让吃饭,不让喝水,不准松绑。县委得知情况后,速派县武装部、公安局主要同志到高都解了围。


“高都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作出决定:立即解散成立的“残废荣军联合会”;对领头闹事的丁某进行处分。魏祥同志认为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激化,并亲自跑到县委、政府和领导讲解。在魏祥同志的请求下,县委、县政府免去了对丁某的处分。领导夸他是坚持原则、化解矛盾的好党员、好干部。


后来,魏祥同志,专门到丁某老家—下城公行政村,安置政治主任魏财旺要多关心丁某,正确引导,扶其走正道。最终丁某担任了村政治主任,后调九区区委工作。

         

未标题-1_conew1.jpg南下福建   奋斗终身


1949年3月,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从太行、太岳抽调大批干部,组成“长江支队”南下开辟新区工作,晋城县180名干部,编为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一中队,魏祥是带队人之一,他们跟随第二野战军,边走边打、长途跋涉,闯过千难万险,历经140天到达了目的地—福建,分赴5个地区,51个县进行接管工作,六大队接管福安地区,一中队接管了福安县,魏祥同志任县委组织部长,他力排人地两生、语言不懂、交流困难的现实,团结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征粮、剿匪、反霸工作,为闽东福安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2年魏祥同志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他更加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坚持事实就是的工作作风,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5年魏祥调福安专署任监察处处长,1960年又调任中共福安地委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64年任中共福建省委监察委员,驻福安地委监察组副组长,后任中共宁得地委纪检委书记。魏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忠于党,忠于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里艰苦就奔向哪里,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坚持在基层。


魏祥南下后,在福建省福安、宁得两地区工作了25年,太行精神在此发扬光大,是信仰的力量指引他信念如磐,是党培养他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终身。他一辈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让我们永远铭刻在心。


魏老1974年离休,1986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78岁。魏老,安息吧!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