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太行明珠

黄平顺
2015-12-24
来源:晋城党史网


发源于高平市东周乡境内的巴公河,经大阳、巴公、高都三镇后注入丹河。纵贯巴公南北,滋润着巴公原肥沃的土地。在巴公河畔,207国道旁,曾经有一座发电厂,宽阔的厂房,巨大的烟筒,巍峨的冷却塔,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国有企业山西省电力公司巴公发电厂。

山西巴公发电厂位于素有“太行第一镇”美誉的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境内。60年代初,为了优化电网结构,缓解晋东南用电需求,山西省电管局有关人员先后实地考察,发现晋城巴公一带条件十分优越,水源丰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遍地是煤,火力发电占尽先机,最终将厂址选择在巴公这片土地上。

巴公发电厂始建于1965年,从1968年9月开始第一台机组投产,以一年上一台机组的速度,到1971年9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为4×12MW。是晋城地区电网中最大的电源支撑点,代表了当时山西省电力工业的先进水平。

随着巴公电厂在这里最先落户后,优秀的设计师早就看到了巴公原上孕育的无限商机,不久,省属的巴公氮肥厂、总后的6013厂等也纷纷在这片土地上布局,圈地安营。

70年代的巴公发电厂,东傍太焦铁路,西依太洛公路,是晋东南工业时代的典范。走进昔日的电厂,首先会被它的优美环境所吸引,草坪、鲜花、绿树、喷泉,俨然一个大花园。这样的环境在山西省数一数二,在当地企业中更是独树一帜。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厂房,掩映于绿荫之间,衬托着光与美的有机结合。源源电流如同喷薄朝阳,经过输电线路送往四方,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是山西省电力行业的翘楚,而且是全区工业学大庆红旗之一。

高矗入云的烟囱,雄伟壮观的冷却塔,巍然耸立在巴公的热土上,每天最先迎接着巴公原第一缕阳光,成为巴公最显著的标志。207国道上,南来北往的班车每天都要从电厂的门口驶过,旅客一看到吐着白色水蒸汽的冷却塔,便明白到了巴公。

60年代末,电厂迎来了一批来自北京、太原电校的毕业生,他们背着行囊,揣着梦想,满怀豪情来到这里,注定了这块广袤的土地,以后将成为这些年轻人终身的故乡。锅炉车间炉膛内那熊熊燃烧的炉火,点燃的不仅是创业的激情,还有拓荒者青春的热望。学生的到来,为电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的青春在这里燃烧,他们的人生在这里启航。

如果在上下班时间,可以看见大量的工人穿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骑着自行车鱼惯而入,在穿过厂门时,总是有意识地抬脚点下地,然后再跨上去,抑或是骑车人对门卫的一种礼貌和尊重,也反映了国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修养。

电厂所在地除了相邻的巴公化肥厂外,周围全是农田,远远望去,环绕着这片美丽富饶盆地的则是碧绿青翠的庄稼,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极尽地展现着葱茏的层次。

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远离都市的电厂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它不仅有着属下的职工医院和子弟学校,还有着自己管辖的招待所,商店,粮店,菜店,澡堂,食堂,宿舍和家属区。

上世纪70年代初,新恢复的山西省电力学校在太原五龙口创建,巴公发电厂成为电校重要的实习培训基地之一,为全省电力系统培训了成百上千名技术工人和骨干,巴电也输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先后成为大型火力电厂的顶梁柱,为山西省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电能是发供用同时完成的特点,远在百里之外的晋东南地调,通过先进的远动技术,将发电厂的各种参数采集在模拟盘的显示屏上,作为电力调度发布号令的依据。

改革开放前,巴公发电厂一路都是春风得意,坐拥晋东南发电老大,可谓是占尽风光。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崛起的神头电厂、霍县电厂、漳泽电厂纷纷将巴电超越,其现代化程度已今非昔比,与其它老大相比,机组规模小,能源效率低,排放污染重的巴公电厂,在发电行业的地位也出现下滑,曾经的晋东南老大的地位早已不再,机组技术性能落后和设备老化带来的高煤耗和高污染问题越发凸显,前景悄然黯淡,发展举步维艰,生存岌岌可危。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淘汰关闭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根据电力行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委派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关技术人员亲临晋城,协同省经委、市经委就巴公发电厂的关停工作进行了现场核查,随着项目调研核查确认单的签署,标志着曾凝聚着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巴公电厂已经走到尽头。

2006年4月1日,巴原大地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此时的巴公发电厂员工,心情却显得格外纠结和恍惚。在一片叹息声中,发电厂所有机组先后与电网解列,安全退出运行,至此,巴公电厂装机容量5.1万千瓦机组在服役近四十年后,累计发电109亿千瓦时,光荣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它的使命。

人们铭记了这一刻的情景,那座庞大的烟筒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冒出滚滚浓烟。这使得方圆百姓心里产生出一个踏实的幻想,或许以后的巴公原,将重新回到蓝天白云的怀抱之中。

这座承载着几代人梦想和希望的工厂,这个曾经一度辉煌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字号企业,这颗在太行山闪烁数十载的明珠,在走过了它第三十八个年轮之后,从此不再璀璨,没有了轰鸣的机器声,没有了来往穿梭的人流,原本嘈杂的厂房连同这块土地,一时间显得静谧了许多。

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北分公司,响应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克服重重困难,主动关停小火电机组,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社会公众”的承诺。

巴公电厂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受到了中电投集团公司和山西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近400名员工中,除一部分办理内退、留守之外,在中电投的支持下,分两批从待岗人员中招聘了73名职工,分别输送至徐州阚山项目部、霍煤坑口和贵州黔东项目部工作;还有一批符合条件的116名职工被招聘到漳电脱硫项目部、河电检修维护部和永济蒲光检修维护部三个项目部,从事机组的脱硫运行、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189名职工分别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职业生涯的转变。

巴电人带着在这块土地上磨砺的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告别家人,走出晋城,走进漳电、河电这样有着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现代化发电厂之中,感受着大型企业那种高效、严谨、富有朝气的工作氛围,在全新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始了命运的挑战。

曾经在发电厂工作过的人们,他们的青春年华也随着一块块丰碑的树立而消逝,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曾经为昨天的晋城绘制过夜幕下流光溢彩的美丽风景。

它曾经是晋东南工业的骄子,有着38年发展历程的巴公发电厂,身后环绕着一连串华丽的光环,依托巴公丰富的资源,扎根巴原这方沃土,厚积薄发,书写了电力发展的辉煌篇章。

它同时也是太行山培育的一位孝子,成就了晋城地区的万家灯火,种种压力已经使得它不堪重负,那座默默抵挡了几十年风霜雨雪的冷却塔,那条日夜不停运转的输煤传送带,用美丽光华的付出,收获了无怨无悔的回馈,最终以累累伤痕燃烧了自己,奉献了社会,回报了大地母亲。

悠悠岁月,见证了巴公发电厂的兴衰更迭。一座跨越世纪的老厂,一段风雨沧桑的征程,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