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头采风回来虽已多日,但是,那里的蚕桑、那里的土楼、那里的土蜂、那里的山水,点点滴滴,别致奇特,总萦绕在心头,荡起层层涟漪;凝聚在笔端,汇聚成涓涓细流……
蚕桑故里话蚕桑
正值春蚕喂养桑葚成熟的时期,恰逢寺头第一届桑葚采摘节如火如荼举行之际,我们来到华北蚕桑第一乡——寺头。
车进入寺头,首先扑入眼帘的是绿波荡漾的桑园,成片成片桑树成为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一座座养蚕大棚,好似绿色海洋中盛开的一朵朵洁白的花朵;在桑园忙忙碌碌养蚕人恰似偏偏起舞辛勤劳作的蝴蝶。车在绿波中奔驰,人在景中畅游。扑面而来的棵棵桑树,大片大片的桑叶翠绿欲滴,红的透紫、黑里透红的桑葚,更使人垂涎三尺。
到了“华北蚕桑第一村”张庄,车刚停下,人们不约而同拥上地头,文人放下了斯文,摘下一颗颗桑葚急速塞入口中,品尝中还不时发出“好吃”、“真好吃”赞美声。正在我贪吃时,横河才女白雪,按下了快门,记下馋嘴的镜头。
美味桑葚使人饱了吃福,我们直奔“一庄(桑树湾庄)一岭(桑岩岭)一树(桑树王)”参观。那里有几百年树龄“桑树王”令人目瞪口呆。穿天的树冠拔地而起,枝繁叶茂树枝如撑开的铺天盖地的绿色巨伞,雍容华贵,气势非凡。几人合围树身令人咂舌。已空的树心,强大的生命力更令人惊叹。在我还沉浸在惊叹中没回过神时,忽然听到有人指着对面说道:“那就是桑树湾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几间破烂的房屋,以前曾是一两户人家居住的山庄,掩映在一片桑海中,点点滴滴,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边欣赏这美景,边听原寺头医院董院长介绍张庄村桑树湾、桑树王、“天虫降神桑树湾” 的故事。这美味佳肴的精神大餐,有滋有味。仅凭“一庄一岭一树”就断定寺头张庄是蚕桑的发原地虽觉得有点草率,但从中也可看出寺头与蚕桑的渊源。
在这里不得不提“现代嫘祖”孙文龙,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寺头因势利导发展蚕桑,打造出寺头蚕桑的名片。几十年来,寺头历届党委政府接过接力棒,持续发力,始终不渝抓蚕桑,擦亮了寺头蚕桑的名片。正因为此,张庄成为了“华北蚕桑第一村”,寺头成为了“华北蚕桑第一乡”。如今蚕桑已成为寺头农民的主导产业。延伸蚕桑产业,建成桑葚饮品、制丝等相关产业;拓展蚕桑文化,建立甘国寺桑林公园。今年还成功举办“第一届桑葚采摘节”。
走进土楼庄
土楼庄是寺头乡松树村的一个自然庄,座落于寺头乡牛头山怀抱中。车到松树村委后,我们弃车徒步而行。抄近路,走小路,小心翼翼地从高低不平石头坡下到坡底,潺潺流淌小溪呈现在眼前。小溪源于牛头山,缠缠绵绵绕土楼庄而过。撮一掬水,洗把脸,清爽;爬下身子,喝口山泉,甘甜。有山依偎,有溪相伴,土楼庄的几份灵气,让我们这些刚踏入土楼庄地界外来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涉过涓涓小溪,穿过杂草丛生荒坡,来到土楼庄门前。刚走了几步,或然路右边钻天白皮松映入眼帘,我那里山上哪有白皮树,不由自主地惊叫到:“白皮松!”看到我大惊小叫,同行当地人说:“这山上这树多的是,后面还有好看的。”
果真如此,又走不远,村里路两边两颗千年古树扑面而来,一棵是柏树,一棵是槐树,树身足有三人才能合抱。千年等待,千年期盼,这隔路遥遥相对的千年古树仿佛始终痴心期待着有缘的远方来客。那庞大的树冠在空中互相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远看象牵手的恋人,搂搂抱抱,卿卿我我,也更象是相伴千年老夫妻,恩恩爱爱,不离不弃。同行的人莫不目瞪口呆。当地人介绍说:“象这种古树,这庄上就有好几棵,树龄最长的有千年之久,少的也有七、八百年。最奇的是还有咱们北方根本就没有的千年古树,我们一只叫它‘huo树’,近几年查有关资料才知应叫‘梓树’”。在他带领下,我们登上山,寻找到这棵奇树,只见它树身并不很高,但树冠却很大,那叶子却从来未见过。
看完千年古树,我们把目光投向村庄。站在路边远眺,山庄不大,仅有十多户人家,常住的也只有几户。那几院古代老土房特别引人注目,大多呈两层建筑,四周全是土坯砌成,从门户、窗户上看,那房墙足有五十多厘米厚。墙上大多挖有直径四十厘米左右深的洞,一面墙上三三两两不等,有圆的、有方的,这洞干什么用的?正疑惑之时,旁边已有人介绍道:“那是古人在自家房子养蜂用的。”老土房周围有几个羊圈,一圈圈的羊正悠闲在圈中转悠。在一个土院子里,还看到成群的散养鸡,看到有生人来,“咕咕”叫着躲着。我们几个进入一家院子,发现院子窗户外的炉台很是奇特,炉台上有四个空,一个空是煤炭火灶;另三个空是烧柴火的灶,这三个空相连,大空是坐锅的,紧挨的小空是往里面送柴的,炉边的空特意加高,是拔火出烟的。点燃柴火塞入小空,由于拔火空作用,火在大空里燃烧,大空上坐的锅就可做饭了。土房、羊、鸡、蜂窝、围门地,一幅古色古香大美的图案,把我们带入原汁原味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个土楼庄是否因为这些老土房而得名,我们在此停留太短,无法进一步考证。
靠山吃山,守着牛头山,当地有传统养蜂的习惯。在一户农家院子里,门外摆放着一窝窝整齐的蜂箱,勤劳的蜜蜂正在“嗡嗡”地进进出出。院主人热情好客,盛情邀请我们到家喝蜂蜜水,消暑解热。主人从桶里舀出一勺勺纯正的土蜂蜜,盛了一碗又一碗。随手端起一碗,从水桶里舀入山泉水,用筷子搅拌,一气饮下,真是爽。山里人热情豪爽,土蜂蜜纯正甘甜,同行的人纷纷你一斤我二斤地购买地道的土蜂蜜。
离开土楼庄庄千米之外,依依不舍回首观望。掩映在青山翠绿中的土楼庄,更象饱经风霜的老人,那一院院老土房好似沧桑的脸,那千年古树好似飘动的胡须,村边那涓涓小溪好似流通的血液,那蜜蜂“嗡嗡”的叫声好似它在诉说着千年的传奇。
住着原始土房,喝着清甜山泉,伴着千年古树,欣赏土蜂飞舞。闹市里,何外寻找这样的好去处?土楼庄真乃“不知魏晋”的世外桃园啊。
探秘仙翁山
仙翁山在寺头乡安上村境内。仙翁山是寺头“三山两河”三山中的一座山,东接牛头山,西望龙架山。和名山大川相比,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黄山的秀美,没有泰山的挺拔。就在阳城,和析城山都无法比。
可是,为什么仙翁山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带着这个疑问,第二天一早我们向仙翁山出发。
车出寺头,爬山而上,绕过董家岭,就到了安上村。仙翁山已近在眼前。抬头望仙翁山郁郁葱葱,几多的神密另人向往;回头望,虽雾海无边,云遮雾绕风光独特。
从安上村到仙翁山路虽宽阔,但因是新建土路,昨天又刚下雨,我们只好弃车徒步向仙翁山进发。我们一边听安上村书记孔保宏讲解仙翁山的故事,一边向山顶进发。快到山顶时,一片人工开挖的开阔地呈现在眼前。开阔地经过人为平整,还未硬化,泥土石块裸露在外,一边还堆着泥沙石块。五间未完工仿古建筑静静地立在北边,中间三间屋檐突出由四根柱子顶起,在三间屋前形成了过道。特吸引人眼球的是边前特意保留出两颗柏树,树身不大,有三四米高,但却紧紧依偎在一起,树叶已分不清谁是谁的,使人想起恩恩爱爱的恋人。听介绍说这就是黑虎庙。我十份诧异,一路上听说“黑虎驱狼救人”、葛元“腾云驾雾,龙虎从卫”的传说。想象中黑虎庙规模宏大,宏伟壮观。怎么没想到是这么一排房子。随行的书记说:“不要看这庙小,但香火非常旺盛。每年腊月二十四,十里八乡百姓都要来庙里上供烧香。”
仙翁山是不是就是因为黑虎庙而小有名气?我心里正在疑惑之时,同伴叫到:“走,往前走。”
绕着半山腰人工开出来的路,我们从山的北坡来到山的南坡。村书记介绍说,坡这面就属于沁水。阳城沁水以前在这里曾因为地界问题发生争执,最后商定以仙翁山中间线为分界线。我们脚下这条古道也是阳城沁水居民往来的通道,以前困难时期阳城到沁水担粮就是从这里翻越仙翁山往返的。我们可看到山顶正中稍微靠近沁水一侧,沁水已埋下安装了输气管。听说这仙翁山山岭中线是阳沁两县分界线,同行的伙伴站在中间线上左一步右一步跳着开玩笑说:“看我进入沁水了,看我又回到阳城了。”逗着大家开怀大笑。这里也是观景的好去处,听说奔腾不息沁河在这里都可看到。可惜那天正值阴雨天,远处风景及阳城沁水两县村庄窝铺全部埋在雾气之中,无法饱我们的眼福。同行的村书记还身皆村医,一手推拿闻名四周,他经常上山采药,听他介绍说,仙翁山满山是宝,有桔梗、黄苓、丹参等130多种中药材,给周边群众提供了很多的致富门路。
黑虎庙、观景点、阳沁分界线等,这就是仙翁山的全部吗?若就是简简单单这些,那仙翁山在周边的名气是不是图有虚名?
带着这些疑问我随大家踏上了下山的路。看到对寺头人文景观有研究的寺头医院副院长董显辉正在前面行走,我向前就心中的疑问向他请教。他说,这些只是仙翁山的一部分,仙翁山之所以有名,与方士葛元有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仙翁山海拔只有1151.5米,却因三国时吴国的著名方士葛元在此修炼仙术助民救民,成为当地人心中的圣地。据史料记载,葛元(164-244),字孝先,今江苏人,出身宦族名门,曾从师学道,周游全国名山,来到仙翁山后,搭茅屋而居,一心修道,苦研炼丹之术;设坛作法,为民祈求风调雨顺;采集中药,为民把脉看病。手到病除的医术,使多少人死里回生;扶贫济困的善举,使多少人叩首谢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自发捐款捐物捐工在仙翁山正顶上修建了仙翁庙,庙里供奉的就是这位葛大仙。如今仙翁庙已成为一片废墟,一堆残砖烂瓦诉说着往年香火的旺盛,听说上面现在仍然烧香不断。董院长最后说,山顶的路十份难走,再加上刚下雨,今天我们到黑虎庙后,没敢继续往山顶爬。
可惜,没能到了仙翁庙遗址。不过听了他讲述,我真正认识了仙翁山。
阳城县寺头乡作为华北蚕桑第一乡,可圈可点先进典型数不胜数;可看可听的风景名胜枚不胜举。印象寺头权作抛砖之物。千年陈酿的寺头正期待八方宾朋来品偿。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