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344旅旅部旧址凤和公家大院
从1937年底至1940年初,八路军115师344旅奉总部命令,几进高平,长期驻防,抗击日军,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成为高平人民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后盾。
1937年8月下旬至9月初,八路军三大主力先后渡过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前线。11月13日,129师根据毛主席指示,决定派工作团赴晋东南各县开展工作,主力部队随后分散到各地开展游击战争。12月底,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129师386旅772团、新16团等部队进驻高平城关、店上、邢村等地,作短期休整,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2月,八路军115师344旅作为八路军总部的机动作战部队,在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的率领下,从正太路南下,转归129师指挥,在晋东南开展抗日斗争。4月初,日军以第108师团为主力,并调集其他各师团部共3万余人,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129师和115师344旅689团主力部队,先是在日军合击圈外隐蔽待机,后由外线转入内线作战,344旅687团、688团及其他各抗日部队则奉命分路阻击。武乡长乐村一战,日军主力部队被歼, 各路日军纷纷撤退。27日,退守长治孤守的日军108师团千余人向南撤退,344旅首长便率部先敌占领长子和高平交界的张店、丹朱岭一带阵地,构筑工事,严阵以待。当日军沿白晋公路南撤至高平丹朱岭11306高地时,受到344旅687团、688团、决死一纵队游击二团、陆军第17师一部等抗日部队的英勇阻击。经过二天英勇拼杀,歼敌50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5挺、步枪60支,炸毁军车、马车200余辆,还有一批文件、弹药、被服、器材等。至此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
同年5月9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天民率部驻防高平,旅部驻城北村(今凤和村)公家院。7月初,344旅奉命参加町店战役后,徐海东因病回延安休养,随后八路军总部从343旅调杨得志担任344旅代旅长。9月,344旅党代会在旅部驻地凤和村召开,朱德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专程到会讲了话。同年深秋及次年初,杨得志、黄克诚在率部分散开展游击活动后,又分别先后返回晋东南,先是驻长治,后移驻高平东部山区,按照总部整军计划训令,抓住有利时机,对部队进行全面军政整训,以提高部队军事、政治和文化水平,做好迎击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1939年3月,朱德总司令与左权副参谋长来高平视察344旅部队,朱总司令并专门为高平40多名党政军干部作了《真三民主义与假三民主义》的重要讲话,帮助大家树立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抗战必胜的信心。7月3日,日军第一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指挥所属七个师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分九路对晋东南实施第二次围攻,企图一举歼灭在晋东南的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打通白晋、邯长两路。7月上旬,为粉碎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晋东南,黄克诚奉总部命令,率344旅再次挺进高平,旅部先驻段庄村,后移驻三甲镇北庄村。到高平不久,344旅召开党委会,朱德莅会讲话,并看望了344旅全体官兵,鼓励全旅将士英勇杀敌。朱德与随同人员在旅部北庄村下榻,约住一周离开。7月14日,日军侵占高平县城,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围攻,中共高平县委在344旅所部大力支持下,迅速动员交通大道沿线附近的群众进行空室清野,减少损失。县自卫队、牺盟游击队积极开展参战训练、拆城破路、空室清野。县委、抗日政府、牺盟会、各救会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建立传递情报网和向导小组等,为粉碎敌人围攻,进行了充分准备。344旅和决死队则采取避敌锋芒、转出外线、疲惫敌人、而后出击的战术,有效地打击日军。在8月中下旬,344旅687团团长田守尧和团政委吴信泉,率领全体指战员与进犯高平日军109师团展开了多次激战。8月15日,日军109师团一部由晋城北犯,行至高平城南上、下玉井村附近时,遭到687团所部4连连长刘乾山带领战士们的伏击,日军伤亡50余人;当天夜间,日军再次进入高平时,不敢进驻民房,全部露宿在县城城墙脚下和街道上,遭687团4连战士的突袭;16日,日军取道三甲、口则、八义向长治逃窜,其先头部队80余人在三甲附近遭到687团一部伏击,伤亡过半,残敌狼狈退回高平县城。17日早8时,687团事先在敌北上必经之路南李、北李村之间的桑树林设伏。当日军步兵、骑兵、炮兵600余人联合出动,经高平城东大路向长治行进,其先头部队300余人进入伏击圈时,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687团3营全体指战员迅速向敌猛烈攻击,日军措手不及,就地抵抗,687团战士便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仅用15分钟,就结束战斗,部队迅速转移。此役毙伤日军10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20余支、文件1箱,还有战马10多匹,其余残敌撤回城内。在此次战斗中,687团一营营长负重伤,二排长胡兰成、六班长马进发、战士刘秀齐等4名战士光荣牺牲。21日,日军重新组织火力,胆战心惊向长治开进,在三甲、八义一带又连遭344旅所部打击,日军向长治逃窜,高平县城再次收复。
8月29日,344旅687团得到情报,得知日军第20师团师团长牛岛实常中将于30日晨,将率师团部由高平去长治。团政委吴信泉遂命令该部第一营在高平县城东北的赤祥村东仓河边设伏待机。30日拂晓,一营营长傅春早、教导员关盛志率该营赶至赤祥村东北山下,构筑工事,隐蔽迎敌。11时,日军尖兵连进入伏击区,随后是师团部。随着吴信泉政委的号令声,各连集中兵力,猛烈打击敌师团部,最后冲下河滩,与敌展开肉搏。此役毙敌军官20余人、士兵40余人、战马30余匹,获机密文件1箱。日军师团长牛岛因提前一天到达长治幸免一死,但因此役损失惨重被撤职。尤其值得记载的是,从第687团在高平赤祥村战斗缴获的文件中,发现了好几份机密性极高的作战文件,其中牛岛中将7月8日至8月8日的全部作战情报记录最具有价值。黄克诚政委立即找到懂日语的干部翻译出来,分别上报第129师首长和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还派专人将此情报送到了延安。
八路军在高平境内对日开展的一系列战斗,特别是南北李村战斗和三甲东仓河战斗,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在高平境内打的大胜仗,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高平军民的抗日斗志,增强了全县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有力地配合了太南地区抗日友军对敌作战。南北李村战斗一结束,《新华日报》便于8月21日作了报道,称此次战斗是“提高千百万群众杀敌热忱,巩固太南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战斗”。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后,驻高平的八路军344旅、决死队及当地抗日群众,对国民党顽固派及阎锡山武装进行了坚决反击,同八路军其他部队一起在高平以西南杨、北杨、马游一带歼灭阎锡山独八旅陈树华团200余人。同时还于1940年1月31日,将从高平城出发东犯长治西火镇的数百日军予以正面阻击,并以另一部绕道奔袭高平县城,将守城日军300余人全部消灭。
1940年2月至4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了顾全大局,保存党的力量,344旅掩护高平县委书记姬德明和高平县长刘湘屏带领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先后分两批撤出高平,转移到壶关、平顺一带。至此,在高平抗战的八路军344旅、决死队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全部向北撤退,暂时离开了高平,史称“太南撤军”。(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