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亿万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万众一心,奋起抵抗,给凶残的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书写了气壮山河,光耀千秋的壮烈篇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社会经历了空前浩劫,伤亡总数超过1.9亿人,而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伤亡就达3500多万。中华民族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中国人民8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法西斯军队以灭绝人性著称于世,他们肆意烧杀奸淫,大量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万人坑,在中国袤的土地上导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仅南京一地,日军就一次屠杀了我手无寸铁的同胞30余万,其残暴行兽行令人发指,馨竹难书!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是铭记历史,激励国人的重大举措。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这场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正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年又一个4月10日的到来,又一个梦魂萦绕的日子。它为什么使自己如此难以释怀,甚至想多了还不免有些泪意盈眶。正国为它特殊,是因为它是七十财年的到来?细想应该是,再想,确实是!是它触发了自己心灵深处的诸多情怀。
细究起来,这种情怀首先源于党性使然。在今年初看央视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革命老区时,对自己触动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习总书记要求所有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我们从那里来。或许是自己从事着与革命老区有关的事,总觉得这句话真是说到根上了!我作为山西省陵川县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性使然,我们不能,不能忘记美丽的新陵川的今天从那里来。我们应该牢记,是70周年前的今天,陵川获得新生。这个新生的降临,是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而换来的。陵川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早期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从1962年陵川籍青年共产党员郭希宗进入陵川,到1938年中共陵川县工委成立。陵川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陵川根据地工作作出过重要指示。朱德、左权、李先念、陈赓、黄克诚、陈锡联、杨德志、徐海东等我军高级将领先后在陵川大地上留下了工作和战斗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近千名优秀儿女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生命。1945年4月10日陵川解放后,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县,有7300余名青年参军,3万余名民兵、民工参战,支前人2500多万个,500多名干部战士北上南下开辟新区,1416名好儿女血洒疆场。冯月花、薛佑之、李海水、任义汉、石小平等一大批响亮的出自陵川的共产党员深深地铭刻在陵川人民的心中。
一部陵川人民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表现了老区人民深骨肉深处忠厚实在,崇仁爱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体现了陵川人民长期以来忠于祖国、忠于民族、信党爱党、追求光明的高尚情操,铸就了陵川人民面对血雨腥风不畏艰险、不怕牺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所有这一切,正是陵川人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真实体会,正是陵川人民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正是革命老区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陵川老区人民在红色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为了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极大地改变了落后面貌。为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传承和发展,正是新时期陵川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红色”情怀。事实上,也还是包括陵川在内的众多革命老区以及全中国中华儿女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孕育和形成了当代中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时代需要红色文化,时代更需要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内涵。每一个在陵川工作和生活的干部和群众,都应该把继续革命光荣传统,弘扬老区红色文化当成自己的必修课,学习和继承陵川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同时,要把新时期形成的锡崖沟精神、曲艺队精神、杨村精神、一山精神等陵川精神当成和陵川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食粮。深入系统的学习和领会,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扬,把老区红色文化和当代“陵川精神”贯穿到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为把我县打造成“中原地区最具影响的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度假中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老年人优势作用大,老年人力量大,老年壮志贡献大。
我们老年人尽管年龄大,却能够与夕阳争春秋,仍有一种雄心壮志,有一种责任感与事业心,有一股革命的热情与干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离休老同志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级关工委的安排下,他们为解决青少年失学、失业、失足问题为着眼点,开展了“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中华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这说明,老年人在实现中国梦中余热仍有为。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