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少年李希颜

李廉芳
2015-07-10
来源:晋城党史网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寇的入侵。作为革命家庭,我的两个叔叔李希曾、李希颜从小就参加革命工作,是陵川早期共产党员。二叔李希曾在抗战初期就担任了陵川县委书记,小叔很小就入了党,时常跟在哥哥左右,时而深入敌占区侦察,时而向上级党组织通风报信,时而担任上级领导的警卫,为革命出生入死。小叔李希颜在抗日斗争中,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精神,不时地在激励着我。他在对敌斗争中的许多革命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虎穴摸枪

  1943年夏,李希颜刚刚15岁,因不堪日本鬼子的欺侮,和村里青少年,自发地组织起一个武装抗日小队,举起刀棒抗击日寇。可是没有枪怎么办?他想,只有从日本鬼子手里夺。

  一天,小叔李希颜听说离平川村东北方向里远的椅掌村驻扎了日本鬼子,他决心深夜去日本鬼子兵营摸枪。叔父李希颜对椅掌村的人和地形还是很熟悉,因为那里是他舅舅家。后半夜,他独自一人偷偷摸到了椅掌村驻扎日本鬼子的大庙旁,躲过大门的岗哨,翻墙入院。日本兵黑夜睡觉,步枪是三支架成三角形放在院子里,他悄悄摸到三支步枪,一盒子弹,一双皮鞋,扔出墙外,李希颜正待翻墙出去时,突然看到一个人影,原来是椅掌村的青年李生,因为会说向句日本话,被抓来临时充当翻译的,李生悄悄问:不堆孩(李希颜的小名),你吃了豹子胆了,不要命了,敢来偷日本人的枪?小叔说:“李生哥,枪我已经扔出墙外,偷定了,我要你保证我安全跑回平川村去。”李生说:“你快拿上枪跑吧,你跑到安全的地方,朝天放三枪为号,我再吓醒小日本。”他翻出墙去,背上三支枪,跑出椅掌村三里地,爬到山上,端起步枪,向椅掌村方向连放三枪。不一会儿,日本营乱成一团,枪声响成一片,这时小叔已回到家中,把枪藏好睡觉了。

  李希颜有了三支步枪,如虎添翼,组织了七八个青少年,其中有赵有兴、李满昌、李小侯等,他们白天分散在家种地,夜里集中秘密活动。每当有三三两两的日伪军来平川村收粮要款时,就要村公所的人把他们灌醉,并分散留宿。那些作恶多端日伪军在睡梦中被活捉了。半年间,武装小队就先后活捉了22名日伪士兵,全部趁黑夜扔进了村南一废弃煤矿60多米深的竖井里。这支太行山抗日小队,枪支越缴越多,七八个人,十几条枪,还有很多很多的子弹。

  

  机智脱险

  平川村的这支抗日小队的活动,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们完全以复仇杀敌为目的,存在着盲目行动,随时有被日军发现的危险。平川村的地下党员王长印,早已把他们的活动汇报给陵川县委。使他们的安危受到了县委的密切关注。不久他们就被县独立营收编。李希颜被送到了抗日太行分校培训学习,他的妈妈和两个妹妹也随哥哥到了抗日根据地。他的伙伴们都参加了抗日队伍。第二年秋天,他学习结束回到了县独立营,同他的伙伴们又战斗在一起。

有一次,李希颜和赵有兴、李满昌三人化装成便衣,每人带一支短枪去侦察敌情,完成任务后路过位于平川村西南方向二里远的白土沟村。由于汉奸告密,村子被日本鬼子严严实实包围住了。他们三人分别突围,但已冲不出去了。只好分散躲藏。李希颜躲进一间堆满旧木料的屋里,从木料缝隙中,看到两个伪军端着枪进屋搜查,他们恍恍看了几眼后,对着木料“砰、砰”连开两枪,喊话了“赶快出来投降,我们是会宽大的”。鬼子兵听不到动静就掉头走了。李满昌跑进了一个厕所里,里面已经躲着一个老太太,她招手快跳进茅坑里藏身。不一会儿,闯进来一个鬼子兵,问老太太,看见八路没有,老人摇了摇头回答说,没有,就在个鬼子兵向老太太下毒手时,另一个鬼子兵喊他到别处搜。赵有兴则躲进另一个院子里,见土院墙不高,想着能躲则躲,不能躲就越墙而跑。不幸被鬼子兵发现,反绑双手把他推搡到村中大槐树下,一名日本军官手中挥着东洋刀,讥哩喳啦地吼了一阵。之后翻译官就问:太君问你是八路的干活?你的同伙哪里去了?统统地说出来,皇军大大地优待,赵有兴的回答就是三个字“不知道”。日本军官火气大发,嚎叫:“死了死了的”。随即两个日本兵用刺刀在他身上连捅7刀,顿时血流满地,日本鬼子认为他已被刺死了,鬼子就撤走了。

李希颜走出来,四处寻找同伴,看见李满昌还活着,便把他拉出茅坑,清除身上的粪便后,在大槐树下看见了倒在血泊中的赵有兴,真以为他光荣牺牲了。当喊了一声赵有兴时,他象是接受任务时应了一声“到”。希颜、满昌赶快把他的肠子塞回肚子里,在群众帮助下,简单包扎好伤口,绑了一副担架,抬着他连夜送到八路军野战医院,经过半年治疗,赵有兴痊愈出院,又回到了独立营继续参加抗日斗争。

叔父李希颜,虽然于1992年病故了,但他留下的革命故事和精神,却是有口皆碑。有一次他在台上宣传抗日,下台后遇过黑枪;在古郊,他掩护县委撤退时,人们都安全撤退了,他自己最后一个撤退,被敌人活捉了,但他机警地拉燃手中的一枚手雷,趁引信冒烟时,他一骨碌滚进了庄稼地,死里逃生……。李希颜的革命故事很多,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