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围山

王旭勇
2014-05-08
来源:晋城党史网

春天,在寒霜消失间悄悄来了,是太阳从南回归线上的恩赐,是暖流从华北平原上慕名的游兴,让春风溜过冬天的门帘跑到太行山上。

早春的晨露撒满这处100多平方公里充满灵气的山峰丛岭,朝霞把这里千山叠翠、浩瀚如海的森林抹上浓笔重彩,一轮红日从飘荡无际的云海中冉冉升起,在峰峦间,在峡谷里,在古栈道上,在流水飞瀑中撒下万道金光,撒出了这片神奇亮丽的天地——黄围山。

黄围山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东南25公里处,属太行山脉南部与中原地区地质断裂带,地壳运动造成了这里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地貌落差,既有海拔1300多米的高峰峻岭,又有海拔仅600多米的峡谷盆地。黄围山北与王莽岭风景区毗邻,南与河南省交界,陵川高山气侯与中原温暖带气侯的相接迥流,形成了这里奇峰林立,峡涧纵横,山青水秀,气侯宜人和丰富集中的人文景观。哦!是大自然亿万年的精雕细刻造化了这个美如天堂,胜似仙景的著名风景区。


一、寻根黄围灵湫与祖师顶

驱车行进在通往黄围山的路上,悬崖侧畔的山坡树木郁郁葱葱,越近黄围山,森林植被越茂密,灌木丛中的白皮松傲然挺立,清新的山野空气,芳香的油松味一下子沁入肺腑,立时使人觉得身心俱爽,这种“天然氧吧”的享受已久违多年,此刻总算可以畅开心肺尽情享用了……汽车转了大弯,远处突兀挺拔的一座孤峰映入眼中,峰顶巍峨耸立的庙宇似在云中飘荡。噢!那就是久负盛名的黄围山祖师顶。汽车越往前行,祖师顶越往高升,高升得让人仰望才能看见,我知道这是步移景变的原因。

这时汽车停到了黄围山麓下。一下车,在寺庙外的平地上耸立着众多的石碑,这些建立于不同朝代的碑碣,记录了黄围山衍变发展的历史。在有史可考的记载中,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诗词文章,甚至陵川清代康熙八年县令孙必振,乾隆十三年县令陈封舜等官吏都留有诗文。在此我看到,尤其明清两代留下的诗词碑碣,更为这处掩蔽在太行深山密林中的“洞天福地”增添了光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抄录毕碑碣铭文,我沿着绿菌如毯的草径,急切地走进了黄梅宫院,黄梅宫院系古人依山靠崖而建的寺院,宫院为上下两层建筑,即上宫院和下宫院,宫院右侧为黄梅洞院,依次分为三处院落。院落之间有甬道和石级连接。从下宫院走出来上十几个石级,就是上宫院的山门。上宫院也叫“灵湫洞院”,因名震太行的“黄围灵湫”绝景在此而得名。

“黄围灵湫”为陵川古八景之一。自古以来、佛、道、儒三教对此推崇备至,文人墨客以游为荣,历代留下了许多游碑和古诗词,是黄围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我怀着虔诚的心情缓缓走进灵湫洞,首先拜谒洞内的石上天生五祖像。而后游览了石塔,神井、天门、石桥、石伞、石人、石马、卧虎台、彩云坡、饮马槽、系马桩、擎天柱、洗眼池、锣鼓洞、米山、面山等天然钟乳石和溶岩,惟妙惟肖。尤其在洗眼池前,我久久观察不忍离去,它是经洞顶水滴石穿形成的小石窝,容积虽只有一个酒盅大小,但里面的泉水永不枯竭。民间曾有用洗眼池水洗眼睛后既治眼病,又眼亮心明的传说,不管其实际疗效如何,当你在这里仔细品味时,你能悟出一个人生哲理。这时我抬眼四望,洞内所有的奇石似真似幻、扑朔迷离,这种意境更让人心恍神怡。

走出灵湫洞,仰望祖师顶,远看青云桥,俯视宫庙下的峡谷,各种风景尽收眼底,此时只觉人在山中,心在画中,始信古人所云“黄围灵湫乃洞天福地”决非虚言,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真实写照。

由灵湫洞往南沿着崎岖小道上行约一公里,即到了“青云桥”,古人也叫“天生桥”或“天桥”,说其是桥,其实是一道山梁中间天然形成的两头透气的山洞,一大一小两个山洞相距约100余米,洞长约20余米,像睁着两只大眼傲视苍天。若是站在这头可以看对面的山峰,也可顺着宽畅的通道走到对面悬崖边上。这里是游览黄围山顶峰的必经之路。关于“青云桥”的传说较多,有说是在几十里外可看到此洞似从天上掉下来的,故叫“天生桥”;有说是此桥终年云雾缭绕,居于青云之上,所以叫“青云桥”;也有说古时候箕子和孔子都来这里拜谒过“五祖”,他们走过天桥后得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后人为了纪念两洞的神祗灵验,尊称为“青云桥”。

我在两个桥洞间来回行走,观看洞口外侧的悬崖峡谷,又走到洞顶寻望山脉走向,只见风荡云游,双桥洞张着巨口吞吐不止,似在半天空戏游浮云,因此认为前两种说法比较可靠自信。

沿着“青云桥”的山脊往前走不远,就是祖师顶的底部。黄围山祖师顶的奇绝之处,再于此外是山上山,顶上顶。当地老百姓形象地说祖师顶是“扣在碗底上的茶壶”,这个通俗比喻一语中的,点出了黄围祖师顶的奇特山貌。而清代乾隆四十二年武维潘也在“游黄围洞记”碑文的开首语写道:“黄围之山。距县东南五十余里,孤峰拨地,峭壁连天。”寥寥数语,写出了黄围山顶天立地的恢宏气势。

我沿着掩隐在浓密灌木丛林中的盘山小径,三步一喘,五步一站地向上爬去,行至半山腰,脚下的小径变成了古代人工修筑的石级,仰首高望,石级象悬在云中的绳梯重直而下,不由人胆寒心颤,自问敢不敢再往上走,只好靠着崖壁休息,忽见片片彩云从身旁飘过,侧身俯视脚下,团团云雾从峡谷底部升腾上来,象要把人托起到云端,让我联想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各路神仙们腾云驾雾的镜头,突然觉得自己也变成了神仙在云天之上邀游。顿时浑身来了劲头,挥手抹去头上的汗珠,转身迈上石级,一步步向顶峰攀爬。

啊!终于到了。只见山门雄伟,庙貌巍然,殿阁参差,寺观互联,在顶峰形成了佛、道两教兼容并存的古建筑群。黄围山顶因有道教祖师真武庙,故叫“祖师顶”。一路游览的寺庙依次为“报应寺”、“真武殿”、“玉皇殿”、“舍利塔”和“皇姑庙”。殿宇琉璃瓦走脊挑檐,雕花石柱顶梁构架,木质雕梁画栋,所有的木雕、石雕细腻精美、建筑风格堪称奇绝,包含了历朝历代的样式,是研究太行山古寺庙文化的珍贵实物史料。

考察过寺庙之后,才有空闲游览黄围山风光。早在上黄围之前,我在古碑文中读到过“即至于顶,远眺黄河之大,近陟紫云之巅,所谓俯视中州四千九百八十余仞者……”对黄围祖师顶的描述,古人已告诉我们黄围山挺拔秀丽,站在山巅可望见黄河。

此时我站在黄围之巅远眺,看到远处山峰连绵不绝,蓝天白云犹如海浪奔涌。极目东望,阳光照射下的天空霞彩重重。远近清山相映为带,飞浮来往,顷刻万变。我想若是中原大地天气好的话,一定能看见“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收回目光近看,只见峰峦高低历历在目,青云环壑、绿树满川,更衬托得黄围山似擎天玉柱直插天宫。这时耳畔忽然响起古人赞美黄围山的吟叹:“孤峰屹天半、环崖顿成坪。螺角青黛扫,白云山腰横……”这种欲人欲仙的意境铭刻在心扉上。我想,绝顶眺黄河、观日出,赏明月,考察寺庙,俯视中州览胜景,应该是黄围山景观的最大特色了吧!


二、探源商周古栈道

古时候,八百里太行山对外的通道仅有八条,因其“岩耸四壁,羊肠蟠曲磴”,被号称“太行八径”。位于陵川县境内的一径叫做“白径”。早在商周时代,它就是陵川通往中原的古道,二千多年来,由于太行山崇山峻岭,峡谷沟壑的地理条件,这条路成为历朝历代战争调兵运粮和晋豫两省通商、通行的重要通道。“栈”者,用圆木在悬崖峭壁上拦起的路,或用铁器工具锻凿修建的路,一字道出“路”的艰险曲折。为了考证陵川“白径”的来龙去脉,我曾多方寻找史料,走访当地马圪当乡与横水村的村民。在陵川旧县志的记载是:“由黄围山右绕而下有三进而爽,爽有七十二折,雨山涧,回曲而达。”

“爽”在陵川地方语言中也是“拐”或者“折”的意思。“文字形象生动的描叙了古栈道的地理位置和实际面貌。

这条历经时代沧桑的古道在十里河水库下游左侧的岔路口,从陵(川)马(圪当)公路坐车行约20余公里即到。

当我踏上白陉古道,一种寻祖问根的情结油然而生。一路行走,古道蜿蜒盘旋在悬崖峭壁的中部,似一个巨人的腰中围了条灰色腰带。抬头仰视,绝壁悬在头上,足有胳膊粗细的绿青藤似一条条带子垂挂在半空。站在道边俯看脚下,深邃的峡谷看不见底。再往前行,才远远看到峡谷底部的陵马公路象一条游龙延伸。陵马公路所在的峡谷是古今有名“黑猫沟”大峡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黑猫沟大峡谷还是一条乱石嵯峨的季节河,雨天山洪狂泻,旱天狼牙巨石遍布,别说行车,就连走人也十分困难。后来随着马圪当乡行政区的设立,当地人民才沿着峡谷里的地势开通了横水河到马圪当的简易公路,(公路修通前,河南及当地人往陵川县城走全通过古道,公路修通后放弃古道),后来逐渐拓宽成为陵川通往河南的晋煤外运通道。改革开放以来,这条公路几经扩建整修,于2004年修成了现在的水泥路。

我们转过一个大弯,迎面看到悬崖下有一个天然石坎,外宽内窄象一个大喇叭,走进里面象个大厅,可容纳四、五十个人站立。我仔细观察,见石坎顶部被烟熏得黑亮,在底上一块大石上有一个石臼,直径约三十多厘米,一看就知是过去捣米的工具。在石臼旁有一股从山缝中流出来的清澈泉水,整个石窝是个天然居室,由此推断,这个石坎不仅是行人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曾有古人在这里居住过。

行走在古道上,可看的景观目不遐接,往远可看变化多端山岭美景,往下可看盘桓在峭壁间十里河水电站的引水渠。

回望白陉古道。该道宽约2米,整个路面全用石板铺砌而成。让人称奇的是平铺石板的路面上,每隔10余米就竖立一排横石,在险要路段的边沿还砌着挡边石,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路基的坚固性。古栈道虽然高悬半天,但因在绝壁中部依地形修筑,有坡的地方较少,且全程宽阔平坦,足可供一辆小轿车行走。

走过了平坦的古道,眼前山峰豁然开朗,青山远去,谷底阔大,展示出一片片绿色桑田,顿觉换了一个天地。这时山谷底下传来鸡鸣狗叫声。向导说前面是“七十二拐”,下去就是双底村。我听后精神为之一振,快步向前走去。从山顶往下望“七十二拐”时,见山路弯曲在两座山之间,似一个竖梯垂直上下,险峻得让人冒出一身冷汗。

莫慌!当我在“七十二拐”间行走时,才知有惊无险,这里路面和上边栈道一样宽,一样用石块铺筑,一样便于人马通行。不过这里的路全是下坡,每到崇山峻岭根前就拐一个弯,形成一个“之”字。

我忽然想起清代乾隆三十年县令程德炯留下的“七里爽”古诗,诗云:“东山朝出云,散作西山影。两山砑然开,石间路曲回。七十二折间,折折烟云冥。云迷半山腰,足压后人顶。侧步路若回,俯视人如蜢。……”

我赞叹这位县官大人用写实的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有关古道和七十二拐的文化遗产。事实确实如此,由于太行崇山峻岭,峡谷深壑的地理条件,古人在山势险峻处修筑盘山羊肠路,叫做“爽”、“坂”或“栈”,陵川境内留下的有“十八盘、七十二爽、八里爽”等古道遗迹。在当时交通运输工具不发达的年代,修路工匠和筑路人民开石取石,劈崖开路、逢水驾桥,该耗费多少劳动汗水?其工程规模浩大绝不亚于修万里长城。由此我想,“七十二拐”古道是历代古栈道中道路的代表,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三、神游红豆衫大峡谷

夏日炎炎,酷暑难档,为了寻一块清凉之地,我们兴致勃勃走进了秦家磨河。因为河岸两侧分布着许多红豆杉,又被叫做”红豆杉大峡谷“。河道长约16公里,峡谷宽约60—80米,是一条长年清水河,河岸两侧峭壁陡立,奇峰秀丽,峡谷里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此间生长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衫。据林业部门和黄围山景区统计,分布在峡谷山麓上红豆衫总数约2万多株。

我们沿着河道逆流而上,行约一公里,首先看到了“秦家磨大瀑布”,这里河道平面阔展,河床全是浑然一体的石板,表面光洁如镜,湍急的水流在石板上面滚滚奔涌,而后汇集到河床中一道突然变窄的河槽内,形成了银光闪闪的水帘,由于河槽两侧全是陡立的石壁,流水跌入河槽时,在石壁上悬挂起两条宽约2米的大瀑布,而后两瀑相汇流进长约100多的河道,宛如游龙沸腾,似此河中有河,台下有台的瀑布堪称绝景奇观。

看过秦家磨大瀑布后,沿着河床往上走,只见河床内奇石遍布,嵯峨峥嵘,有的大如房子,有的小如篮球,有的形如动物,望去奇形怪状,各显特色。这里的河床分上下两层叠台状,台面分别有篮球场大小,第一层台面上有石坎,上游水流平漫河床缓缓在石坎边沿流下,形成一条长长的挂帘,流水落到第二层台面上后,又形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水泊。这时阳光斜射,上下两个水泊交相辉映。

红豆杉大峡谷景观最大特色在于游水和观峰。一路行走,两侧山岭上奇峰耸立,各自成形,诸如:天官赐福、群英聚会、箕子观天相、二郎望月、童子拜观音、佛祖显圣等奇峰让人称奇叫绝。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两岸树木茂盛,灌木丛生。随处可见到珍稀植物红豆衫,到了夏季,林中阴凉清爽、空气湿润,气候最宜避暑。游览在其中,感受到了诗情画意皆在心中,我抚摸着翠绿的红豆杉叶子爱不释手,在此享受到了浓郁的南国水乡韵味。

游览黄围山,不仅是考证历史文化的极佳机会,而且人的心灵感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我反复思索之后,信笔写下了“黄围四季景观赞”,诗曰:

春攀云梯登绝顶,夏游潭瀑清凉境,

秋赏红豆相思情,冬踏冰域雪国行。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