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岭奇峰汇聚、地势险要,自汉代王莽与刘秀争战后留下传说和遗址之后,山上关隘和险绝之处为历代兵家争战之要塞。因此留存的遗址、遗迹分布山上各处,构成了一处处古代军事遗址景观。与天险奇峰、绝壁栈道、王莽岭风光溶为一体,是考察历代军事文化,研究古代晋、豫、冀三省有关战争史实的活地图,也是探险寻踪一道荡气回肠的风景线。
烽 火 台
从王莽岭西侧登山石梯攀上王莽岭,迈进山门,迎面一道山岭南北横卧眼前。王莽岭景区公路沿岭边脚下而过。山岭上建有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士兵为瞭望和联络战地军情的烽燧。据说王莽在岭上共设置有八处烽燧。烽火台岭上从北至南有三处高台岩石突露。中间一处现存内呈八角形的石堡垒,古堡垒位居山顶正中央,遗址上盖坍塌,下部全为石头垒墙,墙厚度 1米,堡内空间东西长3米,南北宽2.8米,为正方形建筑,在南面开有2米高,80厘米宽的门。在石堡外周围2米远处,又周圈筑有1米厚石垒的护墙。此处遗址是古烽火台,还是堡垒,因年代久远难以做结论。因其筑居在绝顶,又与山上原来的烽火台遥遥相望,所以被人们叫做“烽火台”。
登上烽火台举目环眺一周,层层峰岭环绕,近显远隐,直至遥远天涯,眼帘之内,峰起壑落,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如千军万马奔腾齐涌。东面大山突陷、显露一壑。峰岭在蓝天白云间遮遮隐隐,朦朦胧胧。近顾眼底,周围深谷、峭壁、峰岭毕现如盆沿,将烽火台聚起在盆中。
军 寨
烽火台脚下周围地形较为宽阔,地名跑马场,传说为王莽军队操练兵马的场地。现已开辟为景区公路和停车场。烽火台、跑马场地质表层为砾石泥土构成。地表一米深处,下有一尺多厚的熟土、泥石、瓦砾地层。焦红色泥土经过火烧。瓦砾、陶片据专家鉴定为汉代遗物。
军寨遗址在烽火台山下的一个大山弯里,依山靠坡立墙而建,全为石块垒墙,房屋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窗户均为正方形,有70厘米大小,房与房之间通道的地面上铺有石板。军寨房屋现仅留有7处。
中军大营
王莽岭山顶的东面,老君顶下西北侧,有一片宽阔平地,地名叫大营。传说当年王莽兵寨的中军大营就建在这里。但从修建招待所挖掘清理地基时发现的大量砌墙石料、砖头瓦砾和箭簇、枪尖、铁剑、擂石之类兵器,表明这里经过古代兵战,曾建有军营建筑是确凿无疑的。大营的地名是至古就有,羊肠阪之上要塞处,有南哨台、西风门、羊肠阪、十八盘之必经古道关隘。东崖之上揽胜崖处有东哨台,是从天柱关至西风门之关隘。南、东两处哨台现无建筑遗迹。西面烽火台下西侧,景区公路边上,有一处古哨台石建遗址。由此推断,王莽岭上的大营是当时的指挥中心,始建于汉代。但其它有关军事的建筑则分别建于此后各朝代。
古道客栈
烽火台东侧,山梁南面古道旁的平坦地方,在传说原为王莽军营的古道旁,有一片石建古房屋、石碾磨的残垣断壁。据一通明代碑刻记载,石建筑是明朝嘉庆年间,当地山里人为方便过往晋豫的客人修建和开设的留宿起火的客店,所以原是一所古道驿站(客栈)。来自原上党地区长治、壶关、高平等地的行人、客商等均从王莽岭下的营盘村歇脚后上岭,而后经过十八盘下至河南省。历代行人往来不断。据当地人讲,至民国初年,客栈的生意还十分兴隆。
十 八 盘
古道经王莽岭顶山梁南坡东下,转弯经“十八盘”(当地人称小八字岩)至山腰。一条羊肠山路陡竖如梯,弯弯曲曲上攀王莽岭主峰老君顶,下至谷底深沟,名叫“羊肠阪”。十八盘主要特色是,依山靠壁顺势盘旋而修,最险处有人工凿石痕迹明显,最窄处有人工垒石加宽的路基,小道宽约60多厘米,仅能容一人通行。因其在两壁间蛇盘似凿筑,故叫“十八盘”。
西 寨 门
行至峰底较平缓处,顺山腰小道南拐,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大山壑口,是王莽岭与第一道驼峰在山腰间的连接处,仰望两峰,南北高耸,壑口由下而上俞张俞大。壑底一石连接如门槛。两旁山石直立如门,高约10米,虽天然形成却如刀切斧砍。此处留有宽2米余古山门的遗迹,至今门墙尚存,门后边有锻凿的大门转石窝。门坎里(东)阶有锤凿之痕,东西皆临悬崖,站立门口,瑟瑟风吹灌耳,无论怎样风和日丽的天气,这里的风一年四季日日不停,所以又叫“西风门”,这是山西与河南交界处经王莽岭通往河南第一道关隘,传说过去门里的北山谷中曾有土匪聚守,在此拦路截道。
天 桥
进了西寨门,古道沿王莽岭东陡壁悬崖北拐。道后(左边)崖高约400—500米,崖壁上有锤钻锻凿路基痕迹,道边谷深500—600米,窄处有石砌路岸,谷底可见田园阡陌,农舍炊烟,清清碧水,是河南辉县南盘村。道前约2公里处,两座石峰东西并列,与路后崖壁隔离约2米,古道由此东拐,便是悬崖,与对面山峰互不相连,在两山最近的隔离处有古代修建的石桥连通,因此桥悬空于几百米高的两山之间,故名叫“天桥”。
“天桥”令人称险叫绝的特点是一座悬空而挂的半拱形石桥。此处的两山相距十几米似一道缝隙,两侧悬崖垂直深不见底,天桥就建在这两崖之间。天桥建筑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其取材用料的石块极其粗糙,没有锻凿,用这样的料怎样券拱?二是奇怪在这深山峡谷间古人用什么办法架空建桥?
天柱双峰
过天桥后,在约30米处至两山峰之间,可远望见两座形状几乎一模一样,相距不远,仿似两根擎天巨柱的山峰,直插云天,这就是“天柱双峰”。因两座山峰西高东低,形状秀丽,且象比肩站立的两个姑娘,俗语把这两峰名叫“姊妹峰”。
天 柱 关
走到两峰之间不远处,有一座石垒砌大门,高约2米,宽约5尺,门腰间石上有横穿门栓的大圆孔,可容放置直径10厘米粗的横木棍作顶门栓,此处名叫东寨门。从石壁上的明清碑碣记载可知,这便是晋豫交界处唯一可连两省的通道,因天柱两峰高矗直立如柱,又叫“天柱关”。石门门楣上曾有“晋汴咽喉”四个石刻大字,相传为明朝弘治年间新乡县令,陵川籍人都永思所题。天柱关周围全是陡崖深谷,无径可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势天成。抗日战争时期,曾有军队在此凭借天险,扼守关口,迫使日军放弃了由中原经此进犯太行山的进军计划。
太行羊肠阪
天柱关下北面双峰之间的深沟中,有一条左旋右盘用石块垒成形似羊肠盘结的栈道,叫北栈道,古称太行羊肠阪。经60多盘结羊肠道,可崎岖绕下至谷底,到达河南省辉县滴水寨村。东绕5里至南盘村。再上三十多结羊肠阪,能回到西寨门。
摩崖石刻
沿着悬崖边的小路前行,向左拐弯后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山峰突然远离,脚下的峡谷深不可测,仰望上空,头顶的石崖仿佛倾斜倒压到身上,令人惊心动魄……前行不远,石崖壁一人高的地方分别有四处崖刻,崖刻有一米见方,大多字迹模糊不清,中间最大的一块崖刻上刻有仿碑文文字,字有寸余大小,从右往左竖写排列,因年代文字迹残缺,刻文曰:
大明虎清丙午年
景……草签……势……老君
将军
付赏□□不敢□之字□□天
石人韩彦受□□
伍拾余名共
守把将军二山天桥 共 全行
从刻文内容猜断,在明朝时期这里驻有把关的守军。
老 猪 洞
站在半山腰的小路上仰视,石岩嶙峋凌空,悬崖向头顶斜倾,崖壁上一连四个洞口由上而下层层叠摞。最低一个距小路约5米左右。洞口如井,清泉常流。水温在零度左右。传说原为一井。当年刘秀骑马路过时马渴喝水,因井深难饮,便将井扒倒让水流出,因此洞名叫“扒倒井”。每年初夏,群山皆翠绿葱葱,但此处仍有积雪未化,令人称奇。其余三个洞口,最低的洞口与“扒倒井洞”相连,第二处比第一处高约3米,第三处比第二处高约10余米。据说洞里上、中、下三层相通。名叫“老朱洞”,也有叫“老猪洞”。最上层洞口周围墙上有多处形状不同的眼孔。民间传说当年猪八戒出世前就被压在此山之下,王莽岭山南部的二层峰上有老猪现形。距此30里处河南省西莲景区有庙供奉着孙悟空。还有说离此不远河南省有个高庄村名与猪八戒在高老庄招亲有关,因此名叫“老猪洞”。也有说是河南有一姓朱的人在此聚匪劫路,《万仙山剿匪记》书中的所说的土匪与此有关,因此叫“老朱洞”等等。因崖高无路可攀,至今无人能进,洞中奥秘深邃莫测。
古 栈 道
王莽岭东侧悬崖石壁与北侧小华山的拐接处,夹着一道宽不足2米的深沟。沟下400米处条是山腰小路,路下500米谷底是河南辉县滴水寨村,在两边悬崖相夹之间有一道深沟,沟中有一曲曲拐拐的羊肠小道盘山而上,即是古栈道(当地人称小八字崖),是从谷底登王莽岭的捷径险道。以前人们上山,必须手扒脚蹬曲曲弯弯的的羊肠小道,才能上到山顶。
2003年开发王莽岭景区时,在深沟中顺古栈道之势,用钢筋焊接,架设起一条铁梯栈道,连通了王莽岭东侧悬崖上下的景区。铁梯栈道五百多级,是当时的游览便道。
一 线 天
古栈道北侧峰间有一条沟壑,下面沟壑通天,直上直下约200米,仅留一窄缝可见天,人称为一线天。一线天沟壑上口设有关隘,名叫童子关。童子关西可上老君顶,东有一小径通小华山。小径宽不足1米,崎岖弯拐,左右悬崖千丈,经琴台北可攀至小华山顶。因此名叫华山险径。
王莽岭的古道关隘,据碑文记载修建于明嘉庆、弘治年代。而其羊肠阪诘屈难攀早在三国时代已有诗文记载。
《陵川县志》载【三国魏】曹操《苦寒行》诗中有诗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
此后唐代诗人刘长卿《太行苦热行》诗中有“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朝辞羊肠阪,夕望贝互郭……”
大诗人白居易《初入太行路》诗中写道:“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我今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此世路难,拢自平如掌。”
由此可知,王莽岭的羊肠阪古道,最迟在三国时代已为车马可行之驿道。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