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自1943年开始培训号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直至1983年停止,持续40年之久。2024年,陵川再次启动号兵培训。这段历史既是时代的机遇,也蕴含着深刻的必然性。
一、陵川抗战的“马鞍型”形势
陵川县位于太行山南端,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陵川的抗战形势呈“马鞍型”发展:
1. 高峰时期(1937年7月至1940年3月):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迅速发展,陵川成为太南抗日指挥中心,是晋东南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县。
2. 低谷时期(1940年3月至1943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占陵川,日军五次进攻后占领陵川,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3. 第二个高峰(1943年7月至1945年4月):八路军重返陵川,建立抗日根据地,陵川再次成为太南抗日中心,号兵培训在此背景下展开。
二、陵川号兵培训的概况
陵川号兵培训始于1943年11月,最初是为解决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号兵紧缺问题。培训特点如下:
1. 时间长:跨越6个时期,持续40年。
2. 数量多:战争年代提供号兵1700多名,参军700多名,其余参与地方武装。
3. 范围广:号兵足迹遍及全国,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
4. 作用大:新中国成立后,号兵在民兵训练、生产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
三、号兵培训的“双重机遇”与坚持原因
1. 历史机遇:
1943年,陵川被日军占领后,八路军重返,人民感恩共产党,踊跃参军,号兵需求激增。全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陵川号兵培训顺应了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大形势。
2. 坚持原因:
师资力量:早期陵川已有十多位号兵,为培训提供了师资。
学员选拔:选择13岁至20岁青少年,注重身体条件和音乐天赋。
培训条件:利用庙宇、祠堂作为培训场地,军号和号谱由集体解决。
外部环境:陵川东部山区根据地稳固,为培训提供了稳定的时间和场所。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号兵培训
新中国成立后,号兵培训并未停止,而是融入民兵工作中:
1. 质量提升:从追求数量转向提高质量,巩固骨干力量。
2. 生产指挥:号兵在修水库、筑公路、植树造林等生产活动中发挥指挥作用。
3. 战备需要: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时,陵川再次大规模培训号兵,纳入战备体系。
五、陵川号兵的精神与影响
陵川号兵体现了以下精神:
1. 听党指挥:坚定跟党走,服从组织安排。
2. 不怕牺牲:在战场上冲锋在前,许多号兵英勇牺牲。
3. 坚韧不拔:克服训练中的艰苦,练就过硬本领。
4. 甘于奉献:战后默默无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六、陵川“号声再起”的意义
2024年,陵川重启号兵培训,意义深远:
1. 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革命精神。
2. 国防教育:增强国民国防意识,应对复杂国际形势。
3. 文旅融合:将号兵精神融入文旅康养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4. 时代机遇:乘国家恢复军号制度的东风,再创陵川号兵辉煌。
陵川号兵的历史是机遇与必然的结合,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缩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陵川号兵精神将继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