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代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来说,这就是一幅恢弘而壮丽的画卷,令人荡气回肠。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回顾四十年历程,付出很多,成就巨大。当然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也是非常明显而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从乡村开始的,而乡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绝无仅有的,也是前无古人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8亿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十年前,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破冰,改革也从农村乘风破浪而前行。四十年后的今天,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农村掀起了改革发展新的一轮又一轮的热潮。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及各种所需商品市场琳琅满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就拿陵川县礼义镇来说吧。礼义镇是陵川县四大古镇之一,虽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但四十年前,生活在这块8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民,却挣扎在难以吃饱穿暖或勉强吃饱穿暖的生命线上,他们长年累月,面向黄土背朝天地苦干,到头来一年只能分得二百来斤粗粮。分得的几十、百余斤红薯、土豆,还是4斤顶一斤口粮。于是,有些家庭就免不了过那“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而现在就大大地不一样了,粮食产量连年倍增。改革开放前全镇粮食总产量7090吨,每亩地只能收148公斤。当时亩产500斤过黄河,亩产800斤跨长江的奋斗目标都只能是望尘莫及。而现在呢,由于机械化生产,种子、肥料等科学化管理,201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3518吨,平均亩产382公斤,翻了一倍半还多。由于种子优良、肥料充足、合理密植,科学化管理,甚至出现了许多亩产吨斤粮的地方。产的粮食多了,但下的气力少了。比如说,以前玉米下种以后,至少要锄一遍,拉一边,再耧一遍,才能基本上去掉杂草。而现在呢,玉米下种(使用播种机或播种器)以后,只需要在地里喷洒除草剂一封闭,就“草死苗活”等待收获了。老百姓再不用“日出而耕,日暮而归”地辛苦,腾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去打工或是做个小买卖挣钱。百姓手里有了钱,市场供应又特别充足,大米、白面、鸡鸭鱼肉……什么时候都有,想买多少买多少。难怪老百姓说,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大米白面吃不了;鸡鸭鱼肉常上桌,平时都比过年好。
四十年前,城里人的食品还得凭票供应,就是农民也要拿布票、花证去购买自己所需的棉布、和棉花。许多生产粮食的人吃不饱肚子。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等,以前这些税费加起来平摊到每亩地要100多元,现在这些税费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已经达到67元。一位古稀老人说:“种地交皇粮,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现在国家都免了,还给咱发补贴!哪朝哪代有这样的好事?”老人激动的嘴唇发抖,竖起大拇指继续说:“共产党领导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在这些支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在田野里干活的情景,深深烙在人民心里。而今,不论是春播,还是夏锄,甚至是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繁忙的景象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春播,一粒种子一个坑,省下了种子费用,免去了间苗环节,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除草剂的使用,省去了夏锄;秋收,收割机在地里即可为玉米脱粒。礼义镇共有耕地面积35313亩,40年前,耕地主要靠的是畜耕、人翻(用䦆头一钁一钁地撅)少部分用拖拉机耕。而现在全镇除去不能用机耕的小块土地外,其余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全部用旋耕机耕作。秋收的机械化程度也在一年比一年扩大,去年就有3000亩玉米使用机器收割。机器代替了人工,减轻了人力,机器的轰鸣声给农民生产增添了热烈的气氛,渲染着农民十分喜悦的心情。
四十年后的今天,整个三农已经不是传统的田园牧歌景象了。礼义这个全省的“百强镇”,去年,除居住分散、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山村外,二十七个村实施了“煤改气”工程。现在全镇有10005个农户实现了取暖、做饭“煤改气”。农民现在做饭都用上了煤气灶。没有“煤改气”的地方,用上了电磁炉,农村都没有了炊烟。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们都向茅草屋、土坯房说声“拜拜”,住进了青砖红瓦高楼房。礼义镇政府所在地,还像大城市一样建起了西苑、煤苑、文苑和鸿生花园等四个住宅小区,七百二、三十套、大小不等的现代化居所,可容纳700多个农户进驻。相当多的外乡人和礼义镇所属的乡下人,纷纷迁往礼义镇所在地居住。农民也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高楼大厦,住宅小区。因为新农村不许在家里养鸡,村里就没有了鸡鸣,“鸡叫一声听三县”的故事就成了历史传奇。上世纪80年代的“倒蛋部队”是从农村收鸡蛋往城里卖,今天正好反过来,一些地方是把城郊养鸡场的鸡蛋倒卖回农村,这是农村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现象。
改革开放四十年,礼义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2006年,礼义村张俊峰等三名有志青年,自筹资金,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在镇中心一个废弃水库的废墟上,苦战两年,建起了占地面积达15300多平方米的大型商贸城,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修建根据需要大小不等的商用门面房100多套,房屋皆清一色的三层高楼,雄伟壮观,结构合理。这是礼义镇这个古老的商贸重镇,有史以来占地面积最大、楼层建设最高、容纳商户最多、外观最漂亮、规模最宏伟的商贸集结地,在全县也是屈指可数的。目前,商城内有伟忠超市、振凯商厦、吉祥大酒店、风味小吃一道街和菜铺、药铺、杂货铺,手机、电脑、修理铺,日用百货、服装店等等一百多个店铺、商号。此外,老旧街改造全新的街市上还有红旗、行源、礼义,爱国、国莲等大超市以及数百家商户、商家。吃穿用物品和农产品琳琅满目,农民们买卖购物便当快捷,和城里人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
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出行更方便。自行单车早过时,电动摩托平常见。土路变成水泥路,户户村村紧相连。高速公路村边过,自驾旅游随其便。过去人们出行,大多安步以当车。或者坐马车驴车出行。骑“凤凰”、“飞鸽”自行车的人是特别受人羡慕的人。一个村里有一台机动车就不错了。很少有公共的交通工具用。如今马.驴车算是稀缺东西,自行车更是不值一提。每个村子里光是电动车、摩托车就几乎每家都有,拥有轿车的也不为少数。现在要出门,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工具应有尽有。在国家投资10000亿以上、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村“村村通”工程“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改造项目中,礼义人民受益匪浅。2004——2010年,全镇34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就连过去流传:“杨圪桃叶,苦苣菜根,有女不嫁蔡坪村(小平村),爬潭坡吃远水,歪了老娘脚后跟”,饮水奇缺的小平村,自来水也流到了缸里。公路达到了村村通、户户通,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人人出行利索方便。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休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像城里人一样,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礼义镇两规制的县办高中和六规制的镇办初中同时开办;各村小学、明德小学以及寄宿制学校,不断地改建和新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像雨后春笋般诞生。基本上解决了孩子们从幼儿到高中的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上学问题。镇里新建中心卫生院,村村建有卫生所,户户建立健康档案,合作医疗全覆盖,小病不出村和镇,疑难病症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国家的医保。老年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越来越高兴。他们可以在本村新建的文体活动广场上,唱唱歌、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强身健体乐度晚年。每个月还能和城里的退休干部、退休工人一样领到近百元的养老金。过去农村由于保障少,所以养儿防老是普遍心态,现如今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农民才真正是老有所养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脱贫奔小康。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全体中国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个美好的蓝图,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实现。
四十年来的礼义变化,说上几天几夜也难以表述完全,原谅我就简单回顾以上几个事例吧。
中央每年都要下发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相信随着农村改革发展部署的一一落实,凝聚全社会力量,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那么,一个山更绿,水更净,天更蓝,民更富,人更美的崭新礼义将呈现在陵川西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幸福生活在今朝,魅力礼义看明天!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