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35年,在战火纷纷的年代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先后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眼看到了7岁上学的年龄,本应入校学习,正是日寇侵占中国的时候,学校被迫停学,我们这一代儿童都失学在家,成天跟着大人东躲西藏逃活命。令群众欣喜的是,1943年春天,我的家乡陵川县成为了晋翼鲁豫边区太行八分区抗日根据地。我所在的南马村距离县城西南方向35华里远,是陵川的一个边界村,西面与高平县的平头,寨平,矦庄三村为邻。1943年秋天,太行八分区在陵川、高平、晋城三县交界三角地带的农村建立起陵高县。当年秋后抗日政府将停办了的学校开学,学校还成立了儿童团,我已到了九岁的年龄才得以入校学习。如果县城的鬼子出发来到村里,学校就必须很快放学,让学生回到家里和家里人去躲日本人。在这种不安定的环境下断断续续在学校学习了两年,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陵川成为太行老解放区,学校才有了安定的环境,可以在校安心学习。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年代,我还是个尚不足15岁的孩子,许多铭刻在童年记忆里难以忘怀的往事,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由于当时年龄还小,不能像长辈那样亲身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我现在已成为耄耋老人,人到老年愈发喜欢念旧,本文从我永远也不能忘怀的诸多往事中选择了几个片段献给贵刊,以飱读者。
陵川县成为太行革命老区的时代背景
“七七”事变后,日寇的侵略魔爪很快侵入到山西,晋东南各县相继沦陷后,陵川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日寇占领的完整县份。虽然在1940年3月至1942年6月期间先后被日寇侵占过四次,每次的时间都不长,最多也未超过一个星期,但不论时间长短,次次都是无恶不作,所到之处都是杀人放火抢粮抢物,群众过不上安生日子。究其原因是,陵川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晋豫交界,自然条件是山大沟深,村庄分散,交通不便。但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候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时期,原驻长治的党政军机关全部撤退到陵川境内,我党我军来陵川开辟抗日根据地。牺盟会领导的工农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工作十分活跃,全县出现了抗日的新高潮。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样大好形势下,蒋介石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意愿,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同蒋介石遥相呼应,于1939年12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山西十二月事变”,企图将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战中功勋卓越的山西新军决死队和牺盟会,强加以“叛军”、“反动组织”的罪名,调动他所统帅的山西旧军进行讨伐和消灭。事变发生后,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为了顾全大局,经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并确定以壶关大井村为中心的东西走向,作为双方军队活动的界限。界北为八路军驻地,界南为国民党军驻地,界上不驻兵,双方不越界,减少摩擦,共同抗日。原驻陵川的八路军和牺盟会北撤平顺。从此,太南地区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陵川由牺盟会的领导变成了国民党二十七军统治的天下。
更让陵川人民气愤的是,日本鬼子趁机于1943年4月30日第五次侵占了陵川,这次和前四次不同的是为长期侵占。首先从和顺县带来了大汉奸杨志玉”(杨原籍是陵川,任日伪和顺县长),让杨充任日伪陵川县长,随时建立起县区村三级名为维持会的日伪政权,并收罗了当地一些丧失民族气节的人为其效劳。陵川人民既受着国民党的统治压迫,又遭受着日本三光政策的残害,处在水深火热的双重统治压迫下艰难地生活。
1943年初,晋翼鲁豫边区太南特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抗日方针,决定以陵川的大山为依托,新开辟太行八分区抗日根据地。当年3月太行八分区宣告成立,分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在陵川东南方向80华里远的夺火、庙洼、琵琶河一带的大山里,并率先在东部山区建立起陵川县村村建立起的民兵组织,同县城的敌人进行着斗争。从此根据地的地方由东到西,一天比一天扩大,1943年农历8月又在陵川西部,高平东部和晋城的东北部三角地带的农村建立起了陵高县。需要说明的是,陵川县西南40华里的附城镇是该县西南方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寇侵占陵川后随即就派出一个小分队长驻附城凤山,经常出发到周围各村骚扰百姓,群众过不上安稳生活。八路军老二团于八月初围攻凤山敌人,迫使敌人撤退到县城,附城成了人民的天下,八月二十三日陵高县在附城镇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县政府开始驻在附城镇的大槲树村,后又迁到了高平县条件较好的大村矦庄村。当时的太行八分区管辖的共有五个县,除陵高,陵川外,又先后建立了晋东(原晋城县东部农村)和豫北境内的修武、沁博(沁阳、博爱两县交界的农村)三个县。与此同时陵川县北部和长治壶关交界的农村又分别建起了长陵和壶陵两县,归太行其他分区领导。到1944年年底,陵川周边的广大农村,完全成为我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形成对县城敌人的包围圈,龟缩在县城的日本鬼子不敢轻举妄动。1945年春,太行军区调集各有关部队发起围陵战役,1945年4月10日陵川获得解放,成为太行八分区解放最早的一个县。解放后的陵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后来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应有贡献。
抗战胜利后,原解放区的行政区划重新做了调整,高平晋城划归太岳区领导,八分区改为太行四分区共管辖八个县,除陵川外,还有豫北的焦作、修武、获嘉、武陟、沁阳、博爱、温县,分区机关驻焦作市。这就是陵川县成为太行革命老区的时代背景,也是晋城市唯一的太行革命老区。
一、抗日战争时期
(一)陵高县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
1943年秋天,太行八分区在陵川、高平、晋城三县交界三角地带的农村建立起陵高县,我的家乡南马村是陵高县一区管辖的一个村。
陵高县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陵高县成立那天,会场上就唱出了有人编的“农历八月二十三,天明月正南,八路军赶走小日本,陵高县成立了”的歌曲。尔后全县又流传着不少许多人都会唱着的抗日歌曲,这些歌曲的唱词听起来简单,内容却很新鲜,又有深远的意义,极大的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抗日热情。比如唱的最为普及的那首歌,歌词的内容是这样的:“人民盼望救星到,最早解放新陵高,杀鸡(姬)宰羊(杨)又吃糖(堂),全县人民喜洋洋……”这指的是三个县的日伪汉奸县长,这就是高平的姬镇魁,陵川的杨志玉,晋城的王古堂,这三个反动分子是山西发生的反革命“十二月事变”后,被委任为各县国民党县长,他们抓捕杀害了无数牺盟会干部和无辜群众,犯下了不可饶诉的罪行。日寇侵占后,三个顽固派投靠了日本,摇身一变充当了日伪政权的汉奸县长,又犯下了新的罪行,尤其是姬匪镇魁,人称土匪队长,杀人魔王,还被日寇委任为五县专员兼高平县长,他惯用铡刀残害人命,许多人惨死在他的铡刀下。一提到杀鸡宰鸭吃糖,群众无不咬牙切齿,拍手称快,希望早日打败日本鬼子。当时传唱的还有“太行南部打胜仗,百姓喜洋洋,听说二团上了山,鬼子吓破胆……”等群众爱唱的不少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高山上守护消息旗
陵高县成立后,抗日县政府想尽办法保护群众的利益,号召群众进行了“空室清野”让群众把家里的粮食,主要物件藏到村外比较安全的地方,鬼子来了抢不到什么东西。各村高山上的消息旗,密切注视着盘踞在县城敌人的动向,消息旗高高飘扬,就是平安无事,守护消息旗的人,看见敌人出发走在路上,随时将旗下降,群众发现消息旗没有飘扬,就知道敌人来了,便会很快跑到村外,躲避到安全的地方。这里将我在儿童团守护过消息旗的往事作一表述:我们村的自然环境是村北是九峰山,村南是南坡山,两座山上都有显眼的消息旗,九峰山看到的是北面离村五里远北马村帽顶山上的旗的动静,南坡山看到的又是九峰山上的动静,其方法在地上载一根高杆,用绳子将消息旗升在高杆上,根据有无敌情的实际随时升降,我们村将守护消息旗的任务交给老人队和儿童团,每组四人,两名老人,两名儿童,每天轮换一次。让儿童参加的目的是,遇到有敌情,可以让儿童飞快的跑到村里向村干部汇报情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作为儿童团的一员曾经和长辈们在山上守护过好几次消息旗,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三)石雷炸死鬼子兵
抗日战争时期,各村组织起民兵,配合八路军同日本鬼子进行斗争。我们南马村的民兵自造石雷同鬼子进行斗争,受到了县武委会的表彰。造石雷的方法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石头,上面钻个口子,放入适量的炸药,再安上雷管,在村中街上刨上一个坑,将石雷放进去,再用上落木板盖上,木板上面撒一层土,路面伪装的和原来一样(原来村子里是土路)。为了安全,有石雷的地方,平时用大不篮盖着,确定有专门民兵负责,遇上了鬼子出发到村,将盖着的大不篮去掉,等待着日本鬼子碰雷挨炸。
1944年秋后的一天,日本鬼子来到村里抢掠,走到大街关公庙,放在这里的石雷被鬼子踩着爆炸了,炸死了两个鬼子兵。敌人认为是关公的神灵显圣,炸死了他们的人,竟恼羞成怒,放火烧了关公庙,抬着尸体狼狈不堪的撤回县城去了。敌人知道了石雷的厉害,再也不敢轻而易举来犯了。陵高县武委会还为南马民兵庆功,奖励六五步枪一支,子弹50发,极大地鼓舞了民兵与敌人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二、解放战争时期
(一)我参加过的动员妇女剪发放脚
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6年又开始了解放战争。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人民把支援前线作为中心任务,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主改革工作,尤其是其中有一项深受群众拥护和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行男女平等,彻底解放妇女,提倡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和童养媳”。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尚未颁布婚姻法,为禁止出现早婚,人民政府规定:男18女17岁为法定结婚年龄。明确规定,结婚前必须到所住地区政府(县政府的派出机关)进行婚姻登记,经审查合格,发给结婚证才算合法婚姻,否则属违法还要受到处罚。1950年颁布婚姻法的法定年龄是男20女18岁,实行计划生育后改为现在的法定结婚年龄。值得一提的是,让我们学生不能忘怀至今仍铭刻在心的是,当时我们学生参加过的动员妇女“剪发放脚”。现将我们学生参加过的这一工作的有关情况展现给读者,此事还需从头说起。
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解放前的旧中国,追述到妇女缠脚那是从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统治妇女的社会恶俗,广大妇女没有政治地位,受封建统治压迫严重,长长的包脚布就是长长的锁链,把妇女锁到封建礼教之中。最让妇女痛苦的是女孩子在十岁左右就要缠脚,把一双走路很方便的脚用包脚布包起来,缠成一双比香蕉还小的小脚,走起路来扭扭捏捏很不方便,终身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只能在家里围着锅台转,干一些轻便的活。还有一个规矩便是从头发上区别已结婚的媳妇和未出嫁的闺女,妇女头上的头发先要梳成辫子,已结婚的媳妇将辫子盘起来,在脑后按自己的喜爱将辫子盘成形状像刷笤一样的长发或像大蒸馍一样的圆头;没有出嫁的毛头闺女,头发只能梳成辫子放在脑后,“剪发放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来的。这一工作作为解放妇女的主要内容,也是破旧立新的新工作。刚开始大多数人的思想不通,经过宣传发动,反复做思想工作,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才打开了工作局面。我们村的干部把这一经常性工作交给妇联会和儿童团来完成,由妇联会干部领着我们学生登门上户深入到各家各户做工作。那家有剪发放脚的人,由妇联干部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在做通思想以后,随时将头发剪掉,留成的头发名叫“半截头”(即现在不少妇女留成的发型),解下缠在脚上的包脚布把剪下的头发和解下的包脚布放在学生带着的口袋里。每次收回的头发和包脚布都要交到村公所,在干部的监督下随时用火烧掉,为把这项工作搞彻底,隔几天就要出动一次,反复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收到了明显效果。从那时候妇女才成为了大脚和剪发头。为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起到作用。也有少数守旧思想的人,想尽办法逃避,不是东躲西藏不同妇女儿童见面,就是走到村外亲戚家不回来留下自己的头发和小脚,现在80岁以上的妇女还可以见到极个别的小脚妇女就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走向集体化,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广大妇女由小脚放成大脚更充分证明解放初期开展的“剪发放脚”的深远意义。
(二)深受教育的慰问伤员
我的家乡陵川县属晋翼鲁豫边区太行四分区管辖,当时四分区所管辖的八个县(市)除陵川的一个完整的县份外,其余在豫北境内的七县市均被蒋匪所占领,四分区的首脑机关原驻在焦作市也撤至陵川县附城镇盖城村。解放军在陵川县的积善村,台北村和崇福寺设立了三所战地医院,住着战场上负伤的解放军伤员。
1947年夏季,由学校老师带队,我们儿童团一行二十余人,到相距我村十五华里的崇福寺医院慰问过一次伤员,时间在端午节之前,那时群众生活水平不高,也没有钱买什么高级慰问品,所带慰问品都是每人从家里带四个粽子。到了医院后,目睹伤员们有的缺臂,有的少腿,有的头上包着绷带,还有的吃饭喝水还得别人喂,见到那种情景,同学们心里都很难过,由于当时年龄还小,只会说:“解放军叔叔,我们知道,你们是为解放全中国,打败蒋介石而受伤的,希望你们好好养伤,早日恢复健康。”伤员们流着眼泪夸我们:“好孩子,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出力。”回来后,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开会,向同学们介绍了慰问伤员的所闻所见,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很有教育意义的政治课。当时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如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三)、那年,新中国诞生了
解放战争从1946年开始,我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同蒋匪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大大小小的战斗,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由解放区的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地区。到1948年秋季攻势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经历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东北解放区最早获得全境解放。山西只留下太原,大同两座孤城,黄河以北也只有安阳,新乡未解放,这几个少数敌伪据点均被解放军重兵围困,长江以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正在积极进行渡江准备,在这样大好形势下迎来了1949年。正如在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题目的新年献词中指出:“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特别令人欢欣鼓舞是献词中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承诺“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将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适当的代表人物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 在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以后,毛主席,朱总司令4月21日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将红旗插在了南京总统府,解放了国民党二十二年来反革命统治中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那一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等标语口号响彻云霄,在解放区的墙壁上到处可见,在群众中家喻户晓。解放战争的胜利喜讯一个接一个,全国大陆相继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我还是个不满15岁的孩子,正在小学念书,可是新中国诞生的大喜日子里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记忆犹新。
那时候农村交通闭塞,县以下见不到汽车,通讯也落后,不通电话,电视机,收音机根本没有,要想了解国家大事全靠报纸,除县城设有邮局外,农村的邮政业务是少数几个设在集镇的代办所负责的,各村报纸邮件的投送是雇佣临时人员靠步行送达,看到的报纸是几天前的,看不到当天的,各地群众欢庆建国的活动,也是10月1日以后进行的。
当时农村的小学实行的是放秋假和寒假制度,没有暑假,国庆节正是学校放秋假,我父亲在离村四里远的一个小铁矿厂任会计,母亲为了和哥哥姐姐专心收秋,就把不会干任何农活的我送到了父亲那里,让他看管我。我就是在那几天里,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好消息。
那个厂的老板郭九生是个很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经常拿着报纸看,我还清楚的记得他拿着报纸向工人们读,说毛主席是国家主席,还提到了六位副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说的多了,连我都记住了这些领导人的名字。
秋收以后,学校开学了,老师也向学生们说,伟大的新中国诞生了,还说学校以后要走向正规化。老师还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做革命的接班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还教会我们唱的两首新歌,是歌唱新中国和山西的。我现在还记得那首歌唱祖国的歌词:“九月里桂花开,遍呀遍地香,咱把那人民政协唱一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的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唱山西的歌词记得更清楚了:“人民的地,人民的天,人民的河流,人民的山,城市乡村骨肉连,人民的山西人民来管,旧社会好比那破船沉海底,新社会好比那太阳出东山……”当时山西日报登过这两首歌。我们学生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必唱,这歌声象征着祖国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象征着新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大道胜利前进。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