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牛云祥《岁月留下的记忆》
牛云祥同志曾任泽州县交通局副局长、副书记,泽州县首任商品公路管理局局长,系六届山西省人大代表,是我的老领导,更是我的良师益友。2018年4月25日他电话通知我,5月6日他的《岁月留 下的记忆》 举办个简单的发行仪式,邀请我参加。正好我5月6日,要赴浙江大学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多党合作培训班,所以次日下午到他家,拿上了《岁月留 下的记忆》一书。
2016年10月,我想把《太行山区石拱桥修建工艺》作为非遗项目申报搞一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牛云祥同志,他跑遍了太行山的每一条道路,考察过太行山的每一座桥梁,设计过西关大桥、上城公丹河大桥,修建过晋张公路,“07102”国防公路、华阳专用公路、晋禹公路、东大公路等。曾经远赴巴基斯坦参加过为期四年的喀喇昆仑公路。但是牛云祥同志说:“我正在写回忆录”。于是我放弃了太行山区石拱桥修建工艺申遗的想法,从2016年10月至今很少打扰他。
回到家里,彻夜浏览,一气看完,天已微明,回味无穷。
该书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内容丰富,如浩瀚天空;文笔流畅,叙述自如,若行云流水,富有真情实感。全书共25万字分为五篇。第一篇《揭开“天路”的神秘面纱》分97章共11万字,详细记述了作者历时四年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亲见亲闻,以及巴基斯坦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和与中国的关系。第二篇《走到外面看世界》、第三篇《中国港台纪事》记述了作者在美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异国风情,使未能到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也能领略到异国风光,感受到异国情调,读此篇章就是一次免费的出国旅行。第四篇《大地留下的平凡足迹》,是作者平生的写照,从出生求学到参加工作,从国内公路建设到参加援外公路建设,从担任领导职务到退休后奉献余热,波澜壮阔、曲折坎坷。牛云祥同志自强不息,大刀阔斧,勇于作为,干一行爱一行,孜孜追求,无私奉献,他把冷门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模范先进的典型。像运输管理、商品公路管理、杂志编辑这样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呈现出勃勃生机,他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第五篇《至亲好友永远在心中》,是作者对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实记录,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对亲人对朋友的一片爱心、一份深情,可谓情义无价。
1984年底,我参加晋城市(县级)交通局招聘交管员考试被录用,从中国人民解放军6013工厂调到该局,牛云祥同志时任副局长,他敢于碰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一直影响着我。我主持编纂《晋城市郊区城区交通志》的日子里,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倾其所有所知,古桥古道关隘等重要资料都是他提供的,之中饱含着他的一腔心血,令我和所有的编辑人员大为感动。《晋城市郊区城区交通志》初稿出来后,我和编辑杨跃斌带着初稿到牛云祥局长家让他审阅,他拿起初稿,聚精会神,一气看完后感叹到:“学理工科的编出的志书,少了几分奢华,多了几分实在”,后来他认真审阅提出了修改意见。《晋城市郊区城区交通志》在交通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他以《尊重客观尊重史实秉笔直书》为题目撰写了书评,在《古文化研究》、《泽州报》上发表。2010年我的《太行小溪》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牛云祥同志以《巍巍太行蕴小溪》为题目,作了书评,在《科学导报》《泽州新闻》上刊载。牛云祥同志曾经和侯生哲、刘荣太一起主编《泽州老年》,我被聘请担任特约撰稿人,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共论古今,我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2005年我参加晋城市政协组织的新马泰港澳台考察,回来后也写过五千字的《漫步新马泰》,计划修改时连初稿也找不到了,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跟牛云祥同志相比,我真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牛云祥同志生于1939年12月,已年近八旬,他的《岁月留下的记忆》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