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晋城党史网在李书记的亲自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坚持“一争三快两率先”总战略,党史研究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2015年被省网信办授予“红色网站”称号。截止2015年底,网站共刊出党史文献资料28345篇,约85035万字,总访问量突破3亿次,被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的收录文件数量为38万个,在全国党史类网站中跻身于首位。
一、组织召开了全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党史党建工作学术研讨会
4月26日,晋城党史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党史党建工作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党史党建工作为主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逻辑关系,就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如何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详细解读。会议聆听了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副书记、中直机关党建研究会理事、教授薛鑫良的《依法治国与党的历史》课件,著名历史学家李天京教授围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深入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发言,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邵有山围绕《立德树人从自身做起》进行了发言。为确保会议顺利召开,网站分别于2015年4月15日、19日、 25日19:00时整分3次在全国范围内调试视频会议系统,确保了本次视频会议的顺利召开。来至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新疆、西藏、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湖南、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935名网友参加了研讨会。
二、举办了纪念建市30周年“今日晋城”图片展
由晋城党史网举办的纪念建市30周年“今日晋城”图片展4月30日投稿截止。本次图片展共收到作品315幅,其中:宜居晋城158幅,人文晋城87幅,科技晋城41幅,文化晋城29幅,有不少作品构思新颖、构图奇巧。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市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组委会共评出15幅获奖作品。
三、做好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工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网信办“晋网宣字(2015)第3号”通知精神,晋城党史网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组织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群众性网络宣传活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我市广大读者、党史爱好者的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开设专题专栏
晋城党史网于5月13日开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专栏,主动链接了人民网专栏,为全市读者、党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互动平台。晋城党史网还通过手机网将“专题专栏”送入微信平台,提升了网络宣传活动的广泛性。截止9月5日,“专题专栏”点击人数为23万人次。
(二)参观李村堡伏击战遗址
5月17日上午,参观李村堡伏击战遗址。1938年3月初,国民革命军第17师529旅1057团某部,在团长阎揆要(中共党员)带领下,在晋城巴公镇李村堡村伏击了进犯晋城的日军,使日军初来就损兵折将,大伤锐气。这次日军进犯晋城,是团部便衣侦探张富裕获悉的,阎揆要团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便马上亲临现场,察看地形,选择战地,决定打法。并召集军需主任贺之箴、营长霍子召、连长白学敏作了部署,在李村堡打了一个伏击战。现年81岁的张棒槌老人激动地说:伏击战胜利后,1057团得到上级嘉奖,为庆贺战功,旅部在我们村隆重召开了庆功大会,特邀请了晋城有名的四义鸣凤剧团唱戏三天。李村堡伏击战,是爱国志士在晋城土地上与日军的第一次战斗,战斗的告捷,鼓舞了晋城军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参观大阳镇香山抗日英烈墓
5月17日上午,参观大阳镇香山抗日英烈墓。李村堡伏击战后,529旅将这次阵亡的18位爱国志士安葬在大阳镇香山上。
(四)对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9月3日上午,举世瞩目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晋城党史网及时直转播腾讯直播视频,使晋城党史网的忠实读者和党史爱好者通过本网站观看了阅兵实况、充分发挥了网站宣传报道的平台作用。为完成这次直播盛况任务,学会网站全体干部员工认真进行准备:一是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二是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三是加强管理,精益求精,确保直播工作万无一失。
(五)对我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举行了系列报道
7月23日下午,我市隆重举行了《太行山不会忘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军营晋城好儿女”表彰活动。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市30周年,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军分区政治部联合组织了“弘扬时代精神、践行强军目标——军营晋城好儿女”寻访活动,挖掘出了郭峰、郭丰宽、唐强、田立娥等一批在全军过得硬、叫得响的晋城籍人民子弟兵,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风采,反映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丰硕成果。
(六)开展网上故事会活动
晋城党史网五月份以来,共刊登抗战相关文章132篇,包括:吴中贵、袁黎明撰写的《高平抗日根据地暂时丧失后的抗战形势》、《八路军115师344旅在高平抗战》、《高平抗日根据地的重新开辟》、《“十二月事变”及高平军民的反顽斗争》、《抗日战争中的建宁县与陵高县》、《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7师高平阻击战》、《高平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苏金松的《著名抗日英烈薛佑之》;黄根喜的《抗日英雄李福棠、李乾海》、《国民党左翼人物——马骏》、《宣传工具是抗战胜利的保证》、《“新知识研究会”的辉煌》、《中共晋城中心县委抗战的岁月》、《129师编辑部》、《日军侵略晋城十大惨案》、《席国光把晋城当故乡》、《视家乡为热土 受邀请救学堂》、《血仇不能忘 历史牢记心》、《朱总号召办“军校”为抗日培养人才》;姬宽仁的《王向清引领孔祥桢走向革命道路》;赵序林的《抗战中的中共晋城中心县委》、《英雄飞行员王自重》;郑振虎的《陵川礼义有个支前模范村》、《礼义镇“八路村”令日伪军闻风丧胆》;
卢剑锋的《抗日烽火 ------晋豫边革命斗争史综述》;秦鸿昌的《望洛书院的红波曲》、《“八一”奖章的光辉——怀念老红军刘启元同志》;周六富的《太行骄子孔祥桢》;王鸿继的《烽火岁月二三事》;吴跃军的《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杰出贡献综述》;王晋川的《朱总司令和卫立煌晋城会谈》、《129师独立游击支队与陵川》;梁大位的《太岳区党政军群机关进驻沁水县纪事》、《武士敏喋血马头山》、《寻访朱总司令在沁水县的足迹》;周六富的《太行山的骄子 晋城人的骄傲》;姜天骄的《英雄,人民不会忘记》;成欣太的《苏克独身闯安阳炮楼》、《芦河抗日阻击战》、《转战阳城拓中条——邓小平开拓中条山抗日根据地》;郭学波的《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焦书文的《任义汉烈士的故事》;李廉芳的《抗日少年李希颜》;郑振虎的《寻找抗日老战士和抗日故事》;吴军雄的《他倒在黎明前的门坎上____记在解放阳城中壮烈牺牲的栗顺兴烈士》、《虎穴英雄李凤岐》;李廉芳 王振兴的《难忘的鬼子兵血洗平川村》;晓虎的《瞒天过海筹军粮》;徐小岩的《驰骋太行御外侮------记父亲徐向前在山西的抗战经历》;谢武申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与美军观察组的合作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典范》;吴东峰的《枪声远去了——狂放钟伟》。期间,晋城党史网还继续连载了抗战故事《太行英雄传》《血染红三角》《陵高演义》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四、成功连载《开国将军轶事》
晋城党史网自2013年8月31日起在《将帅风采》栏目中连续刊登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军旅作家吴东峰先生的《开国将军轶事》一书,历时近两年的时间,于2015年5月30日完成连载,在此晋城党史网代表广大读者向吴东峰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作品以独到的视角,精彩风趣的语言,记述了陈赓、张云逸、罗瑞卿、徐海东、黄克诚、粟裕、谢胜坤、崔建功、陈士榘、张爱萍、李达、刘亚楼、李天佑、叶飞等50位著名开国将军的灿烂人生,堪称将帅文学中的精品。
五、晋城党史网与省委党史办宣教处座谈会召开
2015年12月2日,晋城党史网崔利民同志赴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宣传教育处学习汇报。宣传教育处李军同志就山西党史网的筹备建设情况和我省互联网党史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崔利民同志就红色网站建设,晋城互联网党史框架建设,2015年晋城党史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李军同志表示,晋城党史网建站时间较长,积累了一定经验,值得交流,期望晋城党史网越办越好。座谈期间,崔利民同志还拜访了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主任于若洁,他对晋城党史网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对晋城党史界的朋友表示慰问。
六、晋城党史网纪实片《足迹》拍摄完成
近日,一部全面记录晋城党史网十二五期间的互联网党史宣传工作纪实片拍摄完成。该片由晋城党史网鼎力打造,十二五期间网站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紧紧围绕“回顾中共历程,披露决策内情,追寻历史真相,展现名流风采”的办网思路,围绕“高层次、大题材、深揭秘、全纪实”的网站特色,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总结党的经验教训,从而以优秀的党史作品教育人、激励人、启迪人、警示人。十二五期间,网站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坚持“一争三快两率先”总战略,党史研究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该片精彩还原了晋城党史网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点点滴滴。
七、开展了清理网上歪曲党史国史检查工作
1-3月份,晋城党史网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涉党史类网站进行了逐个排查,排查网站数量13个,排查栏目131个,所涉文章1193篇,排除工作受到市网信办好评。
总之,晋城党史网2015年度紧紧围绕重大活动、专题研究、党史资料征集、党史宣传教育等重点任务,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深入挖掘晋城丰富的党史资源,为加快建设美丽晋城提供了历史智慧和借鉴。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