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床前守护瘫痪丈夫40年的传奇故事

郭学波
2015-12-15
来源:晋城党史网


一个家庭要搞好婆媳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于要营造一个和谐家庭那就更难了。传统的封建意识给我们抹上了一层阴影。解放后,在毛主席“破旧立新”的思想指导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涌现出不少新鲜动人的德孝故事。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德孝故事,平凡得就像大海一滴水珠,它让人感到婆媳如母女,患难夫妻间大海一般的深情。

俗话说得好:“好儿子易得,贤媳难求。”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牛腰坡村王秀秀老大妈就遇上了一位贤儿媳张丽丽,她是一个大爱无边、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好女人。她和别人常说我爹死得早,是婆婆把我丈夫拉扯大的。孤儿寡母过日子不容易,所以,婆婆在过日子上特别节检,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更舍不得穿。她由于长年和儿子相依为命,所以,儿子成了她的命根子,唯恐会出什么意外,一听儿子和别人吵嘴打架,就吓得浑身哆嗦,瘫倒在地上。

1968年18岁的张丽丽经人介绍,认识了个22岁的青年赵军,一年后,两人相亲相爱结了婚,不到一星期婆婆把家里所有的钱和钥匙都交给她说:“从今天起,你就给咱当家。”她再三推脱,可婆婆说:“我算熬到了头,从今往后你做什么饭,我就吃什么,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去干。”从此,婆媳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拥抱着一颗纯正的爱,支撑着这个幸福、温馨的家。婆爱媳、媳敬婆,婆媳之间亲如母女,从没吵过一次架,也没顶过一次嘴,亲亲热热,幸福无间,真是家和万事兴的德孝之家。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缺衣少食无东西已成为历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得自然好一些,可每逢过节假日吃鱼吃肉,婆婆的眼神里就多了一些心疼的意思。于是我就给她解释说:“现在收入多了,生活水平自然好了,如果我事先不和你商量给你做点好吃的,买件好衣服,你是坚决不同意的,所以,我往往是先斩后奏,给你买好衣服送给你,还怕你不肯要,只好说:“咱两一人一件。”

1970年甜蜜的丈夫赵军,去太原西山煤矿打工,合同期一年,可走了还不到半年,婆婆就惦记上来了,特别是她听收音机,看电视,这里的煤矿进了水,那里煤矿瓦斯爆炸,伤了很多人,死了多少人,婆婆就更坐不住了,嘴里不断地念叨着,怎么不来封信,打个电话?恐怕出事,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样下去,还怕把婆婆的身体托垮了。怎么办呢?给丈夫打个电话吧,又怕他为家的事着急……干脆我以丈夫的名义给婆婆写了一封平安信。这天,我兴冲冲地跑进家门喊到:“妈,赵军来信了。”婆婆一听,乐哈哈地说:“快念念!快念念!”我装模作样的把信念了一遍说:“他们那里是国家的煤矿,非常安全,而且条件也非常好,妈你放心好了,千万注意身体。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1970年12月14日10时许,赵军与同事在井下第一线,瞬间被洞顶掉下的石块打飞了他的安全帽,赵军头部受伤鲜血满面,胸背,双腿多处受伤,昏迷不省人事,经医护人员日夜抢救,一周后赵军才逐渐苏醒脱离生命危险,但胸部以下半身失去知觉。当时,张丽丽背着幼小的芬芬赶到医院,一见赵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状实的大男人,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她的心都碎了,小女孩这么小,丈夫成了瘫痪,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她当时才20岁,平静下来后,她想到丈夫是为了工作受伤,需要有人照顾。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个时候那能不管他,一个月过去了,婆婆在家又得了重病,她只好和瘫痪的丈夫赵军返回老家,从此,张丽丽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顾有病的婆婆和瘫痪的丈夫及抚育年幼的女儿。最不幸的是婆婆的去世,她还替瘫痪的丈夫赵军披麻带孝把婆婆送到坟上,千斤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肩上。

照顾瘫痪的丈夫实在不轻松,她既要养抚幼小的女儿,又要照料丈夫。一晃,40年过去了,张丽丽的确是费心机,全身心地寸步不离守护在丈夫床前,天气晴好暖和,就用那只有单人旧沙发,把他抱上去推到廊檐下晒太阳,天热了,她就一盆一盆端起热水一遍又一遍地给他擦汗。一天还要通两次便,小便多次,一日多餐,她把饭菜端在床前一匙一匙喂他吃,赵军至今神志,语言都很清晰,不时两人还要聊聊家常,当有人来看望赵军,妻子丽丽就得帮他把仰卧身体翻向朝外,在旁边的人看了都十分惊讶!

面对朝夕相处的丈夫瘫痪在床,有时这儿疼那儿痒,感冒服药等折腾的如此痛苦居然她背着赵军暗地里不知流过多少热泪,但她在痛苦的同时,总叨念着赵军是我百首偕老的终身伴侣,因此,强烈的责任感无怨无悔地照顾他,形影不离地服侍赵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军瘫痪在床40年多来全身没有半点卧疮痱子。

四十多个春夏秋冬,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丽丽鲜为人知的热汩,像长江下游中区区流的江水还尚未流尽,在漫长的岁月中张丽丽青丝变成了白发,少妇变成了老太,然而一直不变的是她对丈夫的一片真情,她那颗真诚善良的心永远呵护着这个家。40多年如一日的美好心灵,是方圆群众有口皆碑的。

说起40多年的护理日子,张丽丽活得很实在:那时,一个是瘫子,一个是孩子,日子确实很难过。有人劝她改嫁,但她放不下赵军,我走了他怎么办?她说:“母亲去世,他受伤瘫痪在床不能尽孝,还有我呢,我还要把这个家撑起来,一直撑下去。如今,丈夫赵军奇迹般的活到今天,仍然享受着妻子张丽丽的细心照料,女儿芬芬读书成才分配了理想的工作,早已成家,喜得贵子,添了一双龙胎,每逢过节女儿一家人和张丽丽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张丽丽床前守护瘫痪丈夫赵军40多年的德孝故事,当时的《山西日报》、《晋东南报》等媒体发表后,老少皆知,赞不绝口,她光荣地评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晋东南十佳标兵”称号。现今张丽丽虽然耄耋,但她仍是“中国好人”获得者。

张丽丽的德孝故事引人深思,她的心,是拆不散的家,她的家是开不败的花;心,连起你我他,家把无限真爱传达。这个家没有痛苦,因为党给了她无限温暖,这个家没有黑暗,因为党给了她无穷力量,让我们在德孝精神的鼓舞下,为实现中国梦想,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创造精彩事业,甘于奉献,为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灿烂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