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选年轻人进中央 胡锦涛如何脱颖而出

中国人民大学  王超
2015-12-15
来源:晋城党史网


1989年5月31日,在征得陈云、李先念同意后,邓小平找李鹏、姚依林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谈话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选什么样的人进中央领导班子。

  邓小平深知选人重于泰山。他结合自身经历讲了一段党史,他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从陈独秀起,一直到遵义会议,没有一届是真正成熟的。在这中间有一段时间,说是要强调工人阶级领导,就勉强拉工人来当领导。我们党的历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领导,是从毛刘周朱这一代开始。那么,改革开放后,怎样选出“成熟”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呢?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讲了五条标准。

  

  选改革者。改革大业不半途而废,改革巨轮顺利航行,必须选坚定的改革者。其一,选改革者是最重要的一条。邓小平说:“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这是向人民亮相啊!人民是看实际的。”其二,选改革者是大局。邓小平指出:“有一个新的改革的面貌,是确定新班子成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看到这个大局。”其三,不选改革者就会经常闹事,就会永无宁日。邓小平强调:“如果我们摆一个阵容,使人民感到是一个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永无宁日。”

  邓小平强调选改革者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强盛中国,决定改革大业的成败在于改革者、在于改革者在改革历史进程中大有所为。


  选开放者。放眼世界搞改革,打开国门搞建设,选开放者同样决定中国命运。邓小平交待了两点:一是不许关门,封闭就会造成灾难。邓小平说:“关门可不行啊,中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封闭时代。那种封闭的方式也造成了灾难啊,例如‘文化大革命’。在那种状态下,经济不可能发展,人民生活不可能改善,国家力量也不可能增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二是要干起来,大开放。邓小平指出:“一个好班子,搞改革开放的班子,就要明白地做几件开放的事情。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就是要坚持,要干起来,要体现改革开放,大开放。”选开放者,邓小平进一步设想:我们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我们本钱少,但可以通过开放,增加就业,搞税收,利用地皮得点钱,带动发展各行各业,增加财政收入,获得益处。

  邓小平强调选开放者是因为开放才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


  选实干者。实干兴邦,威信来自干实事、干成实事。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干者,特别是把在改革开放中干出实绩的人选进中央领导班子是邓小平一贯的用人标准。他指出:“一个是组成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中央领导班子,使人民放心,这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条。第二条是真正干出实绩,来取信于民。”邓小平还考虑一个更深层次的长远问题,即新当选的中央领导人和新组建的中央领导班子,怎样在较短时间内树立威信,邓小平深知靠老同志的威望和提携都不是长久之计。他的办法和出路就是“实干”,邓小平说:“新的领导机构应该做几件改革开放的事情给大家看。三个月内,半年内,形象就可以树立起来了。”他还交待说:“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了威信,我坚决退出,不干扰你们的事。”总之,“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

  邓小平强调选实干者是由党的中心任务、党的阶段任务、党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


  选公认者。邓小平说:“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公认,邓小平强调:“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邓小平用“诚恳”二字讲“公认”和两个“信得过”,怎样识别公认者和信得过者。在这次谈话中,他提出四条原则:一要在改革开放方面做出实绩。二要在四项基本原则方面坚定不移。三要在反腐败方面动真格的。四要在团结方面不搞小圈子。

  邓小平强调选公认者是由党的性质、人民的愿望、社会的稳定所决定的。选人“三要”。一是“要抛弃一切成见,寻找人民相信是坚持改革路线的人”。二是“要抛弃个人恩怨来选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用”。三是“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邓小平讲的“三要”,核心是用坚持和敢于改革的人,在这个前提下摒弃个人私见,以党的大业为重,放宽视野选人。也就是说,在深化改革用人思路和方式中选“准”人。  

“下届中央委员会,是不是可以选50个50岁以下的人?大会代表是否应该有相当数量50岁以下的人?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做不到这两点,代表大会就不是成功的大会。”这是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说的一段话。两年后的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选举产生的348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不仅出现了50岁以下的人,还有一位40岁以下的候补委员——时年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1985年增选为中央委员)。

  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位新当选的年轻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并同他们一一握手。新华社在报道中这样描写这次意味深长的握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3个月后,胡锦涛从甘肃进京,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升任第一书记。


  “受到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39岁的胡锦涛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其一是离不开邓小平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其二是因为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过硬。1959年9月,16岁的胡锦涛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68年,他来到甘肃工作,先在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劳动,继而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做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1974年,胡锦涛进入甘肃省建委工作,担任秘书、副处长等职。胡锦涛业务素质过硬,为人稳重谦虚,处事低调,群众基础好,在举才荐才的过程中,受到了当时中共甘肃省委及第一书记宋平的肯定和鼓励。1980年,胡锦涛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1982年,出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从1982年底开始,胡锦涛在团中央历练了3年。1985年下半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拔高了干部年轻化的位置:“我们现在的两个主要任务是经济改革和干部年轻化,两者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干部年轻化,有了大批年轻的精力充沛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通过改革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干部年轻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使局势更加稳定。”邓小平还以自己的经历为鉴:“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其实也不比现在年轻人懂得多,不是照样干吗?”他对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干部自有一套培养思路:“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于是,1985年,胡锦涛离开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接受锻炼,到大西南最贫困的贵州省担任省委书记。这时的胡锦涛才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经过长期调研,胡锦涛选择毕节地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88年5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关于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请示》报告。仅仅14天后,报告即获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胡锦涛“开发扶贫”的试验田。

  1989年前后,西藏部分喇嘛和教徒,在国外“藏独”分子的煽动下,游行示威,制造骚乱。这对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是极大的考验。根据《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的记载,1989 年 1 月,邓小平和党中央为了控制骚乱,决定向西藏派一名新的党委书记——胡锦涛。这是一次临危受命,也是对年轻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

  关键时刻,46岁的胡锦涛处乱不惊,稳住了西藏局势。在1989年1月的省部级干部见面会上,胡锦涛以三句话稳定了军心:“西藏局势要稳定”,“西藏的领导班子要团结要稳定”,“党对西藏的政策要稳定不变”。尤其是第二句话“稳定领导班子”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热地后来回忆说,胡锦涛初到西藏时,“多换思想,少换人”这个迥异于以往的提法,令他大为感慨:这对“统一当时的干部思想、稳定干部队伍、实现西藏社会由乱到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胡锦涛还与不同的干部谈话,逐一落实邓小平的政策:发展经济,扩大汉语教育,加强外部联系,和西藏人民展开合作,保持对分裂主义活动的严密控制。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引导下,西藏工作出现了新的拐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援藏干部的定期轮换制、援藏建设的“对口支援,分片包干”政策相继出台,使得援藏方式日渐清晰、成熟。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自胡锦涛开始,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贵州和西藏是中国西部两个贫穷省、区,在这样的地方担任“一把手”,在如此贫困复杂的地区历练,成就了胡锦涛“让人服气”的政治资本。


   “年轻一点,精力充沛的人进常委会更好”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说:“后年党代会(党的十四大)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会更好。”1991年夏天的北戴河会议开始酝酿十四大中央决策层人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选拔年轻干部的标准:“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推进,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显然,这里的“班子”包括了十四大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认为,实现领导干部的“四化”,某种程度比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现代化还要难。但无论如何也要坚定不移地朝这方面走,否则,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邓小平满怀希望地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批三四十岁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科学家、文学家,这个‘家’那个‘家’就好了。”

  几个月后召开的十四大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49岁的胡锦涛被选进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党的组织和人事工作。1992年10月19日,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通过电视镜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把政治局常委一位一位介绍给大家,当介绍到最后一位常委时,江泽民特意说:“这是一位年轻人,50岁不到,今年49岁的胡锦涛。”并且,胡锦涛比其他6位常委的平均年龄小16岁。当天,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就发出电讯,称胡锦涛被选举为党的最高机构成员,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们认真了解邓小平的用人观,就会明白,这绝非“出人意料”,而是必然选择。在起用年轻人时,邓小平从来都是胆识过人,气魄惊人。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认为,十四大标志着中共任期终身制的结束,为老一代革命家表达意见提供正式渠道的中央顾问委员会被解散,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一代领导人全都退出政坛。此后,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任命都有了任期限制。并且,1992年当选的政治局委员,都是与邓小平的政策步调一致的人。例如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和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他们以外交事务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本职工作,这符合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在1992年以前的政治局委员中,有一名代表内陆省份的成员,但他在1992年落选,新增的5名担任省级职务的政治局成员,都来自在邓小平开放政策下蓬勃发展的沿海省市。邓小平不仅是挑选了一两个接班人,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个接班的集体。

  十四大是邓小平在世时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根据邓小平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摄影师拍下了邓小平的遗孀卓琳和家人悲痛不已的镜头。在她身边,是负责护送邓小平骨灰走完最后一程的胡锦涛——1997年3月2日,胡锦涛和卓琳一起将邓小平的骨灰撒向黄海。

在6个月后召开的十五大上,胡锦涛连任政治局常委,排名从第七名前移至第五名。2002年,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被选为党的总书记,宣告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向新一届领导集体交接班。2003年,在邓小平逝世6年后,由胡锦涛主持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秉承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国策,藉由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一届一届稳定地传承至今。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