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下河村饮用水解困纪实

韩魁义
2015-12-13
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的家乡东下河村在陵川县西南30公里,地处晋豫之交南太行山与华中平原断裂带北沿,在晋豫古驿道路西2公里处,属附城镇管辖。“三面环山一面坡,山高坡陡石头多。耕地挂在半山腰,出门不上就下坡”、“村中有水池,村前有条河,从西往东流,点水入黄河,她的名字就叫东下河”形象的构列出了村的形状位置。因村的自然位置背靠北坡,坡上又有梯田,只能靠路上的有限流水收集。“十年九灾,靠天吃饭,丰收没想,吃水更难。”是历史的写照。“春季吃冰冰,河里淘沙窝。夏季吃雨水,盼着老天下。秋季下河担,没有远方找。冬季吃雪水,没了外村挑。”是东下河村饮水的形象比喻。

历史上东下河和西邻西下河村是一个祖先,为解决大旱时吃水难,率二个儿子在西下河村西的“马庄河”共同打了一个半活水井,为了不让别人偷用水,自己用水又方便,就砌成了两个井口,由兄弟两个各自加盖上锁,后人就叫成了“双眼井”。兄弟俩分家后,虽然井是两家有份,但东下河的后人想担水吃必须路过西下河村和西下河村种的庄稼地多有不便,且路途往返就有5公里。到邻村城东、峰西担水要上坡、下沟也有5公里路更不划算,只有绕开庄稼地到“双眼井”担水吃。为了不误上地往往是天不明就起床,赶明担回一担水再去地。如有亲戚来东下河村给担一担水,比拿礼品还受欢迎。

东下河很早以前在村西松树岭打过一个水池,打了1米深红土后,露出了五分之三的大石头,蓄上水3—5天就漏完了。

解放初,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村干部为了解决春种、夏耧、秋收劳力不为远吃水耽误工时,在村打了深10米,底径5米,口径0.5米的4口水井。夏季专门有人负责扒引雨水将井流满,然后用分配的办法饮用。这4口井水常因泥沙淤集和渗漏不够常年使用,就得吃远水。

后来因西下河村比东下河村人多劳力多,上世纪60年代在村中修筑了个水池。经两村干部协商同意让东下河定量发水票吃水,冬天池干后由东下河负责清淤沙。可是当水位偏低时,西下河村民怕自己没水吃,就把池门锁上,有的人还把东下河担水的桶给丢了。

从我记事起,在平时还好些,到缺水远处担水时,为了节约水,人们隔三、五天才洗洗脸,洗一次也是全家人用一盆水轮着洗,洗完后的水调生火的煤。洗碗水是早上用了中午用,中午用了晚上用,用过三回再喂猪。过年过节吃顿面,剩下的面汤也要留到晚上熬米汤。衣服、鞋袜不敢洗,到夏天下大雨才敢就上雨水或到村前河里洗洗。多数人一生没有洗过澡,少数人也是夏天下大雨后在村前河里的水坑里洗洗。

饮用水历史上就一直困扰着村民,影响着村经济的发展。1962年26岁的。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是当时附城公社38个大队年龄最小的。从当党支部书记那天起,我立志要解决饮用水难的课题。那时刚过3年困难时期,村经济十分困难,刚刚恢复4年有了些基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使我天天想、夜夜盼、梦里都在“修水池”的工作又遭浅。1974年形势有了缓解,我立即着手修水池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召开党、团员,小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定址在村中叫后河的地,修成后深度为6米、周长80米、直径24.4米。全村不论老小包括在外人口432人,土方全部按人平均义务往外担。开工时间定在1975年10月1日,次年2月30日前完成土石方挖掘。第二是义务挖掘土方,任务分配到户,不论上年纪的老人、刚出生的幼儿和在外人员都有任务,每户发一本记土方手册。村干部带头,外出联系修筑水池业务、开会、参观和在水池现场服务土方任务不减。白天专业队挖运,晚上6—12点开始由各家义务挖运,不记工分,不发补贴,不管工具。第三是土方完成后成立专业修池队完成修筑任务。会后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因饮用水从历史上困扰着我们,所以一经宣传就得到了大家的坚决拥护,对党支部会议作出的决定积极响应。家庭劳力少的,就和亲戚联系来帮助,通知在外工作的人员到时回村完任务。买䦆、买镐、买萝头,修平车,全村人积极准备开工。

1975年10月1日刚刚结束秋收,水池土方开挖正式开始,每晚在池里和路上各点一盏气灯照明,轮流由一名大队干部在场组织,监督担的、抬的萝头满不满,平车拉的够不够标准,够了发一张票,下工后记到每家的土方手册上。开始是本村人多,后来外村的亲戚、在外工作人员逐渐也多起来,特别是在河北、河南等外省工作的也回来了。近处在外工作人员有的还带好几个同事来参加,每天晚上就有200左右人员,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些外来人员说我们来一次不容易,让我们干到2点吧,我们干部满口答应,就坚持和他们完任务,也没有影响干部第二天的工作。由于我们准备充分,群众积极性高,土方任务顺利按时完成。

那时村比较穷,没有任何储蓄,党支部分工我外出筹措资金、粮食、购买水泥、找石匠师傅。村主任韩海昌和各小队队长分工抓春耕下种准备工作。为解决资金,我找了时任丈河乡代书记、主任的二姐夫李五肉,通过他找到时任县农工部部长王秀山,向他诉说了村饮用水之艰难、我们修筑水池之决心和缺资金之困扰,得到他的支持让社队局给解决了1万元资金。那时陵川只有礼义桃山头一个水泥厂,产量低,质量还可以,供不应求。正月十五那天,为了约资金我来回步行120里,拿着货款,带了5斤挂面到水泥厂购水泥,厂会计很受感动,5斤挂面怎么也不收给开了10吨水泥的单和排好了提货的队,把事给办妥了。水泥有了怎样运回,那时陵川有汽车的单位很少,经多方寻问,我曾经在大槲树乡当通讯员时的乡长赵根松在县矿业公司当书记。我找到他硬说软磨答应了给派两辆车,出了半价运费将水泥运回到村岭上。因那时村不通汽车,靠牛车拉、人背将水泥运回到村。我又找到附城公社郭腊旺书记,向他汇报了村修筑水池的工作计划、进度和遇到的粮食困难,郭书记对我们修筑水池的决心、现在的进度和已经解决了的困难给了很高的赞誉,当及给批了可用村储备粮1万斤,且是粗细粮各半。我又让村一个河南林县的上门女婿在他老家找了2名石匠,真是万事俱备只等开工。

1976年5月1日春种结束后,我们正式开工,由韩秋富带领14人,配本村匠人4人,外请河南林县石匠2人,计20人组成专业队完成水池的修筑任务。派有责任心、身有残疾又是个好木匠的我大哥韩魁信监工。为节约资金,料石是从本村山上自己开采韧性好的老青石,河沙是用本村河里自己淘的沙。为保证质量,料石要求长0.4—0.8米,高0.3米,厚0.3米的四方形,且要求每块石料正、左右、上下必须经钻头凿成五面平。每块石料砌墙时必须块块洗净,不得用有水纹、水锈的料石。在砌墙时做到了每块料石下坐一层2公分水泥浆,左右料石留2公分灰缝用水泥浆挤实,墙石后面0.3米用石灰、红土三七混土夯实。砌三层墙开始铺底,用石灰、红土三七混土夯实,这样夯实三遍总厚度在0.45米,,每层砌墙和铺底夯实验收标准是在夯实的灰土上挖一小坑,灌满水12个小时不漏为合格,否则就要返工。那时没有机械、机动车辆、起石料、搬运、淘河沙,全部是人抬、人担、牛车拉。夯底是自己做了三个重120斤的老夯,分三组男人抬夯,女人喊夯。白天干一天,晚上加班到10点。

1976年10月1日历时5个月的奋斗,我们梦魅已久的修池梦终于实现了。池有了,我号召村民一下大雨就到山上拔水储蓄,那年恰有一场大雨,把池流的满满的。那时村民拥护、公社领导表样说我干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从那时起东下河村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2011年县有关部门将台北水提至西河底后,在西下河建了个二级水站,从此东下河村家家打开水龙头,纯净、甘甜的水就流到了锅里、缸里,再也不用为饮用水发愁。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