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0日上午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各界群众代表1300多人在县委党校礼堂隆重集会,纪念陵川解放40周年。在热烈的掌声中,曾在陵川工作过的68名老干部登上了主席台就坐,其中就有《雷锋的故事》作者崔家骏。
崔家骏是我县附城镇新庄村人,是我的本家叔叔。说起他还有个插曲,那是1963年5月我们陵川大力宣传“学雷锋”活动时,我在附城高小读书。看到《雷锋的故事》作者是崔家骏的名字时,曾夸耀和我都姓“崔”,并说我也有一个当解放军的本家叔叔叫“崔家骏”。1965年,我本家奶奶路印枝从东北回新庄居住,她家后墙连着我家山墙,同在第三生产队。那年夏天已是初中学生的我,署假里随我奶奶和印枝奶奶等几个“小脚老婆”上地锄绿豆地的草。来回路上我都给她们扛锄地的䦆,她们夸我“仁义”时,我说是学雷锋做好事。印枝奶奶说《雷锋的故事》的书是你叔叔、我的儿子崔家骏写的你可知道?我一听惊愕了,在东北当兵的崔家骏叔叔真是《雷锋的故事》作者?不是同姓同名的他人?得到证实后,我对崔家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崇敬,于是在随后的白天、黑夜里我都缠着她给我讲“崔家骏叔叔的故事”。
崔家骏这次回陵川参加“陵川县解放40周年纪念大会”,已在县城化肥厂工作的我哪能错过这次和他见面的机会,一是亲情使然,二是他是我仰慕已久之人。和他多次促膝相聚,聊了他写《雷锋的故事》经过;知道了在上世纪50—70年代风靡全国的战斗故事片《上甘岭》就是根据他写的电影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的;聊了他从小参军抗日、参加淮海、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在上甘岭等战役中的经过和趣事,索要了他夹在日记本上的一张照片和简历。
崔家骏一生行为处事低调,多次立功、授奖、提职,撰写《上甘岭》、《雷锋》电影剧本和《雷锋的故事》一书成为全国知名作家,村里人全然不知。年老去世后,骨灰回新庄村安葬。他坟堆上长满白茅草和紫荆树丛,除墓坑里安放着骨灰盒和村民亡者不一样外,其它无异。每年清明节回家烧纸,我都要默默在坟前低头默哀,以寄托哀思。为让村里人记住和陵川人了解崔家骏其人,是我写此文之初衷;虽我和他几次相聚时间短暂,但对他的一生崇拜是我写他之动力;虽我对他一生经历知之皮毛,但愿能如大海一滴水映出他一生之光彩。
艰险的童年
崔家骏1927年出生在新庄村,其爷爷在村开着染房做棉布生意,家庭经济较好。其父崔实保曾担任过国民党陵川县政府司法科录士。其母路印枝是附城河东村人,和后来到新庄村驻扎抗日的中共陵高县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路宪文是姐弟关系,崔实保为县委、县政府机关人员提供经费和粮食被任命为陵高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因其父曾在陵川县城供职,崔家骏从小就读于陵川望洛书院县直第一高小。1938年3月共产党员王耿人任陵川县县长期间,驻陵的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华干”)将第一高小改名成立了“县立民族革命小学”。同年4月16日,“华干”在校挑选崔家骏、赵贵保、苏云、张尚仁等13名学生组成“陵川抗日孩子宣传队”,开始在县城及周边云谷图、常脚、东西观坨等农村演出,后来到周边的壶关、高平、长子、晋城、阳城等县城演出 。4月22日在晋城崇实中学演出时受到了中共北方局豫北办事处主任、“华干”创办人朱瑞的接见,并和从阳城回来的“联合抗日流动剧团”合并,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任命赵络方为团长、洪荒(阮章竞)为指导员。11岁的崔家骏穿上了军装,成为八路军中的一员。剧团成立后在沁县八路军总部,受到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的接见,随后到冀西涉县、邯郸一带千里大流动演出。
现在11岁的孩子都是在学校读书,有些孩子还在母亲身边撒骄,崔家骏却在部队随剧团到冀西涉县、邯郸一带流动演出,这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没吃过苦的崔家骏实实在在是一场考验。崇山峻岭、崎岖羊肠山道全靠他们背着行礼、道具步行去部队演出。为了躲避碰上日伪军、土匪、散兵的袭扰,经常走的是山崖小路,荆棘划破的脸和手生疼,有时一天行军80余里,也吃不上一顿饱饭。巡回演出路上护送的战士人数少时,他们没有枪,就用道具红樱枪作为武器,随时得准备和遭遇的敌人作战。一天在行军中崔家骏下隘口时跌下右脚髁被崴,赵贵保替他背行礼,苏云搀扶到达目的后依旧投入演出。演出结束后,崔家骏才发现脚髁肿的像馒头一样。赵贵保俩只脚都打了许多泡,有的泡连泡,破了的泡钻心的疼,崔家骏就用针给他挑破,再串上头发引水预防感染。后来晚上睡觉前,在有条件时的地方再累他们都得用热水烫脚。一是消除疲劳,二是增强脚部血液循环防止打泡。有一次正在演出遇到日伪军偷袭,他们不顾疲劳和部队一起随军转移到山上伏击打退敌人。还有一次他们正在演出中,接到消息说一队日伪军朝村里走来,他们随部队撤到村后的山岭上。虽然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只是路过骚扰,但崔家骏等几个小队员因衣服单薄被冻的感冒了,崔家骏还发了高烧。那时演出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和敌人发生遭遇战的,他们既是宣传队也是战斗队,所以在排练节目和演出之余,都要参加军事科目训练和对敌作战。他随部队参加过磁武涉林战役(磁县、武安、涉县、林县)、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和关家垴战斗,受到总部领导多次表彰。
流动演出结束住长治紫坊村时,在和“鲁艺”合演杨尚昆夫人、戏剧家李伯钊创作、导演的《农村曲》歌剧中,饰演“小毛”角色非常出色,剧团同志们就叫他“小毛”。后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就将笔名写作“肖矛”了。
1939年剧团移住辽县(左权县)寺坪村,在宣传演出和帮助辅导农村剧团工作中,广泛搜集农村民歌,并教唱歌舞,深受领导、同事和地方民众的好评,誉称他为“小崔导”。这也是他边演出和打仗之余而学习文化写作,使自己后来走向创作之路的开始。1942年日寇进行“5月扫荡”,剧团在平顺县井底村同日军遭遇,战斗中15岁的崔家骏摔坏左腿、右脚髁又一次崴肿、头部受枪伤,经手术后被秘密安排到老乡家养伤数月。1945年调到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一二九师“先锋剧团”,成为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中的一员。
崔家骏、赵贵保、苏云、和张尚仁等陵川籍的小战士,在日常的演出和战斗中互帮互助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崔家骏任长春警备区副政委、赵贵保负伤后享受师级待遇任《山西日报》摄影记者、苏云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张尚仁任湖北省委卫校党委书记期间互有书信来往。1995年夏崔家骏、赵贵保和张尚仁相邀回陵参观了“太行第一山”、“陵辉公路”、“附城卫恒故居”期间还结伴重游黎城、涉县等地,在黎城去了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旧址、在涉县到了邓小平题名“将军岭”埋葬刘伯承、李达、黄镇的地方去祭奠他们的老首长和探望老房东,拍了许多纪念照。
崔家骏的童年承受了艰苦、危险部队生活的磨炼,性格开朗、争先恐后,逐步成为业务骨干和分队长。1946年19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战争中成长
解放战争初期,崔家骏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时他边宣传演出、边行军打仗、边开始学习写作。《宿营》、《俘虏口中的话》先后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引起了总部领导的关注,提升他担任了中野剧团的团长和创作组组长,特批准他列席总部有关会议和随时深入基层部队采访。
采访遇故亲
1948年崔家骏参加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我党我解放军对国民党的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式样最复杂的战役。11月23日崔家骏所在的中原野战军九纵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将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兵团是蒋嫡系主力之一,辖4个军约12万人,全部美式机械化装备,有大量汽车、火炮和坦克。开始骄狂的敌人想在火炮和坦克重火力的掩护下突围,我9纵所辖的26、27旅和兄弟部队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轰击用炸药包炸坦克,将敌人死死的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不足10公里,南北不到5公里的狭小地域。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崔家骏在26旅76团采访时,采访的对象之一竞是新庄村长他3岁的幼时好友崔丑孩,论辈数崔家骏应该叫崔丑孩叔叔。战场遇故亲,惊喜之余真是有了说不完的话。原来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陵高县政府驻新庄村时,新庄村的崔成锁、崔有保、崔丑孩参加了刘、邓129师新1旅2团,后来该团为中野9纵26旅所辖。任连长的崔成锁在1945年解放河南新乡的战斗中牺牲,崔有保在1947年解放河南沁阳县的战斗中牺牲。崔丑孩现是该旅46团的一个营长,他团的3个营和华野7纵所辖的57团进攻大王庄,迅速和黄维的“老虎团”杀在一起,逐街逐屋的争夺,机枪、枪榴弹、火箭筒、火焰喷射器、60迫击炮等近战武器全用上了,一场血战过后,“老虎团”被我军逐出了大王庄。但崔丑孩带的一个营只剩下了17人。根据崔丑孩的事迹,崔家骏写成了战地通讯“血战大王庄”,登在了《战场》报上。崔丑孩在最后的围剿黄维兵团的战斗中牺牲。1959年4月4日在徐州建的“淮海战役”纪念塔收录实刻的烈士28391名就有崔丑孩的名子。崔家骏写的这个战役中的战例,被后来拍“淮海战役”电影时采用,崔丑孩也被当作我军一个基层营长的原形拍进镜头。陵川县志也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名录中录入了崔丑孩的名子。
宣传队顶十万兵
“淮海战役”中我军围困黄维12兵团和杜聿明集团,都是采用了大量土工作业迫近法,将敌人密集的压缩在小区域内,使敌人粮弹不足陷入困境,靠有限的空投补给维持。崔家骏的宣传队这时派上了大用场。在给战士们演出时,他把喇叭对向敌营,“山东快书”、“天津快板”、“晋剧”、“豫剧”、“湘剧”把解放区人民土改后生活大变化、解放军官兵平等和促蒋军投诚等剧目演的淋漓尽致。开饭了的哨声和敲碗声,声声传入敌阵,思乡和饿急了的敌军士兵开始是晚上仨仨俩俩的来投诚,后来是几十成百的来。开始是晚上来,后来是白天也有。开始是空手来,后来是带着枪械来。开始是自愿来,后来是连、排长带着来。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副连长竞是背了几十个枪栓来。总部首长称赞崔家骏的宣传队能顶10万兵.
“淮海战役”后,崔家骏随刘、邓大军“渡江”转战江西、湖南、福建、四川、云南等地,他写的《坚守塔子山》、《连江口车站的攻克》登在在《战场》报上,《冒雨进乐平》一文新华社向全国广播并登在《新华日报》上,《渡江联唱》一文发表于《西南文艺》,导演的《战斗里成长》经常在四川的泸州和宜宾等地为部队演出。
撰写电影剧本《上甘岭》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二野十五军(原中野九纵)军长秦基伟奉命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因他十分尚识崔家骏的创作、宣传鼓动的组织才能,特选他任志愿军15军文工团团长、创作组组长,随军上了朝鲜战场参加了多次战役,创作了《高射炮打飞机》鼓词和《美军怕炮》相声,和其它同志合作创作了话剧《地下长城》。每次战争间隙中精彩的演出,使远离祖国的指战员们鼓午了斗志、放松了心情。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拒绝以战前的纬度38°停战和谈。9月和10月连续攻下了北朝鲜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岭”和“伤心岭”后,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想乘胜预计用200人为代价,在5天内占领朝鲜中线门户五圣山,用1天时间占领五圣山前597.9和537.7北山两个高地后大举向北进攻。为此他动用了美军和联合国军计7万余人的庞大兵力。我军守方是秦基伟指挥的15军,在五圣山方向只有一个约1万余人的45师驻守。五圣山前的两个高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我军在高山前沿阵地上筑有储粮弹的坑道仓库,由于这两个高地地型狭小,我军守方最多只能放两个连在山上面。两个高地凹形山里有十几户人家的山村叫“上甘岭村”,因此这场战役我方叫“上甘岭战役”。在敌人开始进攻的前一天里,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6发的火力密集轰炸这两个高地,共发射炮弹30余万发、飞机投航弹500余枚,上甘岭主峰被削低两米,颗草不剩。而我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声援,一天伤亡550余人,通往一线的电话线全部被炸断,45师师长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硬是用步、机枪和手榴弹、刺刀守住了阵地。后我军调整部署调兵遣将,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亲自带领的31师也参加了战斗,并增加了重炮支援。直到4天后因伤亡太大我军退入坑道,表面阵地及主峰全部失守。敌人在表面阵地上修筑地堡、暗碉,吃着牛肉罐头喝着啤酒。敌人用轰炸、熏烧、封锁等手段围攻坑道,我军在同一山上的坑道里吃着炒面和饼干,克服了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难,坚持作战,打破围攻,守住了阵地,为解决干渴缺水许多战士献出了生命。在后来的表面阵地攻克中,战士们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出现了黄继光舍身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工事火力眼;王成手握报话筒高呼向我开炮;还有邱少云、孙占元、龙世昌等英雄人物。上甘岭战役反复拉锯式的争夺,美军共发射190多万发炮弹,飞机投5000多枚航弹,我军后期用了40万发炮弹。一个战士随手抓了一把土,里面竞有二三十块弹片和弹头,双方都打红了眼,尸山血海,美军计划一天占领的两个山包,我军坚守了43天,双方共有40600士兵倒在这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敌伤亡比为1:1.6。上甘岭战役以我方的胜利结束,我方的胜利惊呆了美国朝野和联合国军,从此没有向我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乖乖的在“板门店”和谈上签了字,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线上,奠定了朝鲜的南北疆界。
为了向祖国人民介绍上甘岭这场不寻常的战役,15军军长秦基伟、12军副军长李德生让崔家骏多次招集两军在上甘岭坑道坚守的连、排、战士和战地创作者、记者坐谈,让崔家骏写好这篇战役文章。虽然崔家骏在上甘岭战役中和指战员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但是从何处着手着实让崔家骏动了脑费了神。由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自己亲历过上甘岭战役和本身在写作上的功底,一部用崔家骏笔名“肖矛”写的电影剧本《上甘岭》写成,1956年由全国著名导演沙蒙、林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影,引起了轰动效应。7连长那“同志们!共产党员们!坚持党交给我们的阵地一寸也不能丢!”,那荡气回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心中。“共产党员们冲啊!”是人人皆知,我们幼时儿童在玩耍两军打仗时也常喊这句口号。崔家骏独具匠心,将在上甘岭坑道里坚守的战士们吹笛子演节目自娱自乐、打扑克、下象棋和残酷的战场撕杀写的一张一弛,可谓是淋漓尽致,成为当时人们茶前饭后的美谈。战士们为一口水互让、双眼睛蒙着纱布的伤员摸着为战士们的弹械里装子弹的镜头,使我们至今难忘。《上甘岭》电影中郭兰英的一首“我的祖国”独唱插曲曾经轰动全国,人人学唱,一句“一道大河波浪宽”至今使人回味无穷。
写雷锋出名
崔家骏1955年归国后军衔被授予中校。1958年调北京政治学院学习三年,毕业后调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组组长。1962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工程兵某部战士雷锋因公殉职牺牲后,几家大报刊把雷锋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并同时配发评论和雷锋日记摘抄。文艺界的作家和诗人也都通过撰文和写诗热情地颂扬雷锋精神。媒体虽然报道很多,但没有一个较系统和较完整的内容,甚至有些内容还与事实不符。为了系统、真实的宣传雷锋,中央宣传部让沈阳军区系统、真实撰写雷锋事迹。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崔家骏,就成了撰写雷锋事迹的人选。当时辽宁省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潘照坤、王德昌也接受写雷锋事迹的任务,要到部队采访,他们听说崔家骏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性格豪爽热情,又在部队任过文工团政委,有写作战斗英雄的经验,有把握稿子思想性尺寸的能力,要到部队采访,便和崔家骏联系相约同行。由于时间要求很紧,1月26日(大年初二)早晨他们在沈阳南站集合,乘车到营口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采访。
到部队后,在崔家骏的带领下,他们三人不住旅馆,就在部队团部住宿。由团政委韩万金、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刘家乐具体接待、安排采访事项。采访上至团领导下至了解雷锋的营、连、排干部和雷锋班的全体战士。他们逐一列出名单,拟定应采访的内容,排定时间顺序,事先通知做好准备,按时间顺序逐一访谈。在采访中那怕是三言两语、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情节他们也不放过。每天采访5—6个人,天天工作到深夜。七天的采访,他们接触了几十名干部和战士,深深感受到干部战士身上都有雷锋的影子,都有一颗甘于奉献的红心,都是最可爱的人,更坚定了写雷锋故事的决心与信心。
回沈阳后,他们共同拟定了雷锋事迹书稿的编写提纲,然后分工编写,崔家骏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雷锋没有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惊天的英雄举动,撰写中应突出他平凡的事迹中映育出的伟大,将撰写定了基调。撰写中将书名定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崔家骏亲自写了其中“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一节,余下23节潘照坤和王德昌分别执笔,由崔家骏主编审阅对文字做了必要的加工和整理。连续作战了6昼夜,完成初稿后,他们又彼此交换阅读,再修改一遍后于2月16日打出清样,分别送沈阳军区政治部和辽宁省委宣传部审核,上报审核时将书名改为《雷锋的故事》。沈阳军区政治部派徐科长把书稿清样送往北京总政治部审查。2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知关于雷锋事迹的宣传材料,现在正由总政宣传部作进一步的核对,并拟定编成小册子(指《雷锋的故事》一书)发行,以后可根据总政宣传部审定出版的小册子订正后转载。可见中央宣传部对该书非常重视,把它定为写雷锋事迹的标准资料本,以此统一全国宣传雷锋的口径。《雷锋的故事》三上《人民日报》,当年累计发行293万册,创报告文学发行最高记录。
崔家骏还撰写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电影剧本《雷锋》。《雷锋的故事》、《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其中《人民的勤务员》一节,选入初中语文课本。《雷锋》电影剧本于1964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在全国放影。电影剧本和《雷锋的故事》也分别获总政和沈阳军区政治部的优秀作品奖,《雷锋》电影获“经典优秀电影”奖。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杂志中刊登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又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同志的题词,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全国各地、军内军外对雷锋的宣传、学习掀起了浩大的声势,在全国全军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而且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和行动。崔家骏也因写雷锋成了全国出名的作家。
图:
崔家骏1955年从朝朝鲜回国后在北京留影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