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伯黄玉喜

黄平顺
2015-09-03
来源:晋城党史网

多少个夜晚星光下开会


让荒滩为粮川,变沟壑为田梯


向荒滩要地,治丹蒲荒域


一锤一钎图腾富裕

劈山改河,英雄汇聚,摆战场于猪头山下


岁月如歌,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我每次从城里回到家乡时,脑海中无数次闪现着我那曾经当过村支书的伯伯,在二十多年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伯伯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群众,为民解忧,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一支支动人的插曲。同时,也留下了伯伯对这片土地和百姓深深的热爱与眷恋。

伯伯叫黄玉喜,是一个憨厚朴实的人,表面看很严肃,但笑起来却给人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他说话语调平稳低沉,却不乏排山倒海的气度。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在他略显黝黑的脸庞上透出几分刚毅。

我印象中的伯伯常年总是戴一顶发了白的旧军帽,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锄不离手,担不离肩,春种秋收,风里雨里,群众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伯伯是一个不知疲倦、拼命劳动和勤奋工作的人,是全村人非常拥戴和有威望的干部。在村里,乡亲们亲切地叫他黄支书。

伯伯1914出生在河底村一个农民家庭,那是个灾难沉重、兵荒马乱的年代。伯伯兄弟五个,排行老大。从小家庭贫寒,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十三岁后,跟从父亲种田,放牛割草,从小受勤劳节俭的家风教育,本份善良,长大后,娶高平永宁寨张姓姑娘为妻。依靠劳动养家糊口。但在万恶的旧社会,日寇侵我中华,国民党腐败堕落,豺狼当道,社会黑暗,所食朝不保夕,终年糠菜度日,全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3年,即民国三十二年,遭遇天旱蝗害,颗粒无收,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悲惨笼罩着伯伯一家。身为长子的伯伯,为了生存,主动向爷爷提出,以逃荒为上策,寻找生路。他带着妻子,肩挑一双儿女,携二弟夫妻,踏上了外出求生之路。北上逃荒到屯留县圪针庄落居。白天寄人篱下,给地主卖力打工,夜宿破窑洞,廖以养家糊口。历经千辛万苦,受尽欺凌折磨,终于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

苦水一肚,志气一身。这次逃荒,使伯伯在磨难中认识了社会,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怎样为人;明白了人来一世,绝不能白度春秋,好男儿要有志气,要有尊严,要有信念的道理。革命火种在他心灵深处悄然点燃,他决心壮志报国。

晋城解放后,伯伯带全家人返回家乡。一边务农,一边投身革命。踊跃参加了首批陵高抗日政府培训班,武装头脑,开辟工作。在土改工作队的支持下,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组织召开诉苦会,斗地主,总清算,夺土地,齐翻身,使村里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吃、穿、住有了根本的保障。

为克服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单薄的困难,伯伯亲自带领十户农民成立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兼农业社长。在党的领导下,他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农会,发动群众踊跃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组织配合支前、参战、出民工、参加民兵活动。在担任下城公行政村长期间,他积极组织生产,发动群众种棉纺花织布,自食其力,解决衣食,受到政府表扬。由于他思想进步,工作出类拔萃,194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下城公乡并归鲁村乡,过渡到高级农业合作社,伯伯返回河底,担任党支部书记。1960年成为鲁村人民公社党委委员。由于成绩突出,年年出席公社、县、地区、省先进集体,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多次被中共晋城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等荣誉嘉奖。

六十年代中期,在伯伯的领导下,村团支部掀起学雷锋、学毛著热潮而闻名遐迩,备受团中央推崇,团中央青农部长邢崇智等同志亲自在河底蹲点,他们同村里的百姓同吃同住,白天坚持劳动,晚上召开座谈会,培养典型,调研月余,期间邢崇智回北京向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作了次汇报,胡书记对村团支部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此,青年团如出水芙蓉,映日荷花,别样红艳。

1965年,村团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团支部,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区十面红旗党支部,伯伯评为全区先进党支部书记。1966年6月14日,共青团山西省委发出决定,要求全省基层团组织向河底大队团支部学习,把团支部办成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学校,这个决定在山西青年报上的头版刊登。同天的山西青年报二版、三版、四版以“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兴无灭资的思想革命”为题报道了村团支部的工作经验。同年9月,晋东南地委在河底召开学毛著现场会,并作出向河底村党支部、团支部学习的决定。从此,河底成为一枝出墙红杏,万里飘香,前来学习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全村800多口人,却不足千亩土地,且多是丘岭地和山坡地。伯伯多年的愿望就是想给村里增加些土地,增加些大块地和水浇地。伯伯请来县里的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后,提议党支部研究通过,决定劈山造地。

村北面有个猪头山,山下蒲河绕着猪头山蜿蜒流过,形成数百亩荒滩,酷似李寨的天下第一湾。开山造地就是把猪头山劈开,取直河道,把蒲河湾填土变成土地,这样可新增500多亩良田。

伯伯的决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为黄氏先人的祖坟就在猪头山下,怕影响了家族的风水,找到伯伯劝他放弃这项工程,但伯伯为了全村百姓的利益,没有动摇自己的主张。因工程浩大,最后决定从猪头山打洞来取直河道。那时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足够的资金,全靠自治的土炸药和人工锤打锹刨,人挑车运。

在伯伯的领导下,河底人大规模的劈山改河造地工程,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得到了上级的支持,许多报纸都作了报道,县里一些机关干部利用节假日也来到工地上劳动。新华社著名记者游云谷,带着铺盖和行李毅然来到村里,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同村里人一起在工地上劳动一个多月。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工程终于竣工。

丹河作证。争强好胜的伯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得最好。他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将丹河水引入渠道,建成了纵横交错的水利排灌网络,使荒芜的田野变成旱涝保收的美良田。他带领乡亲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渴饮丹水、困宿田头,大面积推广杂优粮种,实现粮食亩产超千斤,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太行山上的米粮仓”。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劈山改河,英雄汇聚,摆战场于猪头山下;拦河筑坝,不离不弃,几遭洪水壮心不已;打井建池,兴修水利,一锤一钎图腾富裕;向荒滩要地,治丹蒲荒域;可谓泣鬼神,撼苍穹,惊天地。多少个夜晚星光下开会,多少个黎明早早即起。在农业学大寨的岁月里,伯伯带领勤劳刚朴的河底人,战天斗地,治河筑坝,整修梯田,“一天两送饭,地里扎营盘”,粗茶淡饭,餐风宿露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候,村里分为四个生产队,队长个个身手不凡,务稼穑挥洒自如,号社员游刃有余。更有“五朵金花”飘香,“铁姑娘” 奋飞比翼。田间地头,红旗招展,学大寨精神抖擞,走集体化路,人心思齐。让荒滩为粮川,变沟壑为田梯。亩产夺千,屡创伟绩,河底村因此成为晋东南农业战线十杆红旗之一。

伯伯的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老黄牛。他亲身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在历次运动中都做到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胸怀坦荡,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坚持原则,不论逆境顺境,矢志不渝,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七十年代初伯伯成为鲁村公社党委委员。

伯伯和伯母数十年风雨同舟,与邻里和睦相处,助人为乐,主持公道,宽厚待人,深受乡村干部的赞美和乡亲们爱戴。他为人正直厚道,在苦难岁月中,拉扯子女长大成人,先后把三个儿子送往部队,报效祖国。他经常在信中告戒儿女,要为祖国尽心尽责。并反复叮咛刚参加工作的二女儿,要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不要忘记河底老百姓的养育之恩。

在伯母身患半身不遂期间,伯伯忙了外面忙家里,穿粗衣,吃粗饭,身上衣服破了又补,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活一贯清贫俭朴。红薯不烂汤、玉米面煮疙瘩、高粱面黑疙条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伯伯无怨无悔地伺奉着伯母,他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一年365天,伯伯不曾吃过一顿热乎饭,睡过一个囫囵觉。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年都出工劳动300多天,经常是起早贪黑,迎着朝霞上地,披着星光回家,晚上在煤油灯下或看报或低头写东西,雨天除了在村里开会以外,闲瑕之余便编织箩筐。

七十年代初,伯伯被上级任命为公社党委副书记,这时候,他已身染沉疴,仍拖着虚弱的身子往庄稼地里跑。在伯伯眼里,庄稼人是不能离开土地的,更不能好吃懒做,肯出力气才能过上殷实的日子。基于这样的认识,伯伯一辈子不知疲倦地操劳奔波,他把肯出力,肯流汗,看作是最风光、最幸福、最光荣的事。

由于长期无规律的生活,超负荷的运转,过度紧张的操劳,把伯伯这位历经风刀霜剑煅造的汉子击垮了,不幸积劳成疾。待发现时已是食道中段癌晚期。面对病魔,伯伯没有悲观,没有哀叹,在县委领导集体到家看望,要求尽快赴省城治疗时,他依然胸怀韬略,表示还要更好地为党工作。

在晋城县委关怀下,伯伯被送往省级第三附属医院进行治疗。在太原工作的女儿,每天都到医院去护理伺候,孝敬父亲,关心备至。住院期间,省委王大任副书记等领导亲自到医院安慰。晋城县委书记李德全,副书记朱兴邦等领导,先后赴省医院探望,嘱咐安心养病,治疗费用由县委负责。

伯伯病情加重后返回村里,全村家家户户都来看望伯伯,走了一拨又来一拨,邻村的一些村干部也到家看望了伯伯。一天,伯伯突然让女儿了解下全村有多少个65岁以上的老人,有多少正在生病的人。女儿很快把这个情况了解清楚了,给伯伯讲全村有3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和一些生病的人。伯伯说,快过春节了,你把别人看我送的饼干分成30多份,不够你再花钱买上点,拿上这些东西替我上门去看看他们。女儿听了父亲的话,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伯伯已病成这样了,还想着村里的老人和生病的人,伯伯的心里只有群众。女儿按照伯伯的意思,又到村里的供销社买了些食品,准备够30多份,替伯伯到村上看望了这些人家。被看望的老人大都噙着泪水,声音哽咽地说:黄支书真是我们的好支书啊。

伯伯终因医治无效,于1974年3月30日告别人生,逝于河底,年仅60春秋。

悲风传遍四乡。殡葬之日,花环如潮,哭声震野。晋城县委在伯伯的家乡河底村主持召开了追悼大会,追悼会由县委副书记、县武装部部长申五孩同志主持。县委副书记段国廷同志亲致悼词。县委、县直单位、各公社、厂矿敬献了花圈。全县地级以上劳模,参加了追悼送葬仪式。人们深切怀念他,二十年来,他带领大家改变家乡面貌操碎了心。今天,这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又殉职在他那并不显赫却无比神圣的支部书记岗位上。全村的百姓泪光盈盈,以沉痛心情为自己的支书送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柱着手仗,无不潸然落泪。

伯伯撇下可怜的伯母,一个人孤独地走了。就在当年,伯母怕伯伯一个人在路上孤单,仅仅过了不到半年,伯母也撇下她挚爱的儿女,追随伯伯而去……。

高山起于平地,伟大出自平凡。我的伯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从他担任首任村支书开始,用执著的追求实践着入党时的誓言,他靠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忠实地履行着一个支部书记的职责。在他离开我们的四十年间,随着岁月更迭,新老交替,历届支书都以伯伯为楷模,鞠躬尽瘁,功在乡梓,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今在村里,当乡亲们提起我的伯伯时,年长的老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大拇指的含义代表着赞美,代表着称誉,代表着肯定。伯伯的生命长度虽然仅有六十个春秋,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释放着生命的亮度,他用亮度演绎着生命的永恒,用色彩表现着绚丽的人生,这正是伯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