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抗日根据地的重新开辟

吴中贵 袁黎明
2015-09-03
来源:晋城党史网


1941年5月7日至27日,日军集中约5万兵力发动中条战役,向同蒲线以东、临屯公路以南、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地区国民党守军大举进攻,约20万国民党部队败退至黄河南岸。从此,岳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城镇被日军占领。6月初,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八路军总部命令129师386旅17团和决死一纵队57团组成太岳南进支队,由周希汉和聂真率领南下,在212旅协同下,进入岳南地区重新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同时,太岳区派部分党、政、军干部组成岳南工作团随军南下,于8月10日建立中共太岳四地委、岳南办事处(后为太岳第四专属)和太岳第四军分区,负责领导冀氏、浮山、翼城、晋北、高平、沁西、沁东(士敏)、长子等县党组织的重建和根据地开辟工作。

同年10月12日,为了扩大岳南根据地,中共太岳第四地委、岳南办事处根据太岳南进支队司令员周希汉和政委聂真的指示,在沁东县(12月改称士敏县)东峪村宣布成立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自“十二月事变”以后,在晋城境内最早建立的三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之一。由太岳南进支队民运工作队指导员王宏担任县长,孟庆怀任县政府秘书,赵德昌、刘啟元、秦大汉、祁山凤等人为县政府组成人员。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以沁东抗日根据地为依托,逐步向东发展,王宏等人首先在沁东县的柿庄、李庄、明庄一带开展工作,流动办公。县政府人员白天隐蔽,夜间深入群众作抗日宣传工作,在丁家、匣石湾、和沟等地建立抗日堡垒户,并不时秘密深入到高平最西部敌占区的圪台、模凹、陈山、北甲一带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发动群众、了解敌情,秘密和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大力宣传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以及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动员敌伪人员弃暗投明,参加抗日活动。同时,为了加强领导,县抗日民主政府依照旧区划,决定建立三区(后改为六区)和五区2个抗日区公所,先后任命郝崇德、孟庆怀为五区区长,祁山风任区干队队长,活动范围在原村、野川、杜寨一带;李广庭任三区区长,秦大汉任区干队队长,活动范围在寺庄、釜山、赵庄一带。

是年11月,太岳四地委决定成立中共高平县委,并从根据地派姬德明回高平任县委书记,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辟党的工作。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中共高平县委对外称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运工作队(又称民运科),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县委干部一时尚未配齐,只配了秘书张文斌,以后才陆续配齐。侯景域、孟宪云先后任组织部长,李婕任宣传部长,康德光任秘书,县委机关先后驻沁水椿树街、杨树庄、和沟等地。姬德明是高平人,1938年4月至1940年初曾担任过高平县委书记,接到上级命令后,他从榆次跋山涉水,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线,在柿庄丁家与县长王宏接上了头。随后,他经常乔装打扮成商人、匠人等身份,深入到高平敌占区秘密工作,与“十二月事变”时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王国珍、王根枝、王秀庭、王吉昌、张金标等人联络接头,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回到老家河西牛村,动员和说服自己的亲戚、本家和做隐蔽工作的地下党员及抗日积极分子姬志立、姬兴旺、姬兴岱、姬保枝、张元顺、姬连平、姬茂林、姬希年、吴起勇、姬天吉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到柿庄一带参加抗日工作,在沁水与高平交界地带逐步建立起高平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太岳四地委、四军分区,还从太岳南进支队抽调出30名能征善战、有一定政策水平的连排级干部,组成高平县武装工作队,尤太忠任队长,姬德明任教导员,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建党建政活动。

1942年2月,隐蔽在王降小卖铺的高平县工委书记侯景域,引起姬镇魁“西区办事处”的注意,中共太岳区党委决定撤销高平县工委,命令侯景域迅速撤出王降村,向已初步建成抗日根据地的柿庄一带转移,重新分配其担任高平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同时前往的还有李福全、赵红英、悦子文、王家瑞、吕蛮女等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他们分别装扮成货郎、泥瓦匠、小学教师等,经过日伪军的重重哨所和一路盘查,都先后从敌占区赶到柿庄根据地。随着柿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发展,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设立了公安局、财粮科、武装科,王国珍任公安局长,杨哲生任财粮科长,李树荣任武装科长。县政府驻丁家,公安局驻南圪脑。高平抗日根据地,依托士敏县不断向高平县西部地区推进。

 同年3月,高平县武工队在太岳纵队16团配合下,对西珏山日伪据点实施围困,经过几昼夜奋战,日伪军被全歼,缴获大量枪支

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模凹村)    弹药。西珏山日伪据点被拔掉后,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区公所正式进入高平境内,在陈山、模凹、圪台、常庄等村建立抗日村政权,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模凹村观音庙,   县委先后驻圪台、陈山村。从此圪台山成为高平抗日战争的指挥中枢。

是年3月,太岳区和晋豫区合并为新的太岳区,原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高平归属太岳第二地委、第二专署、第二军分区领导。不久,县长王宏奉命调走,张焕为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至是年夏,随着对日伪据点的铲除和对姬镇魁反共武装常备队的不断打击,高平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五区发展到牛坪沟、西庄、董峰、交河等村,六区(三区)发展到李家河、牛家、太平等村一带。县政府下辖两个区,共有抗日根据地村23个,并逐步向高平县城附近渗透。

高平抗日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经常遭到反动会道门武装组织红枪会、暗藏国民党特务及日伪汉奸的偷袭和破坏。1942年6月,在太岳区党政军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高平县与沁西县、士敏县一起配合行动,采取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对分布在各县境内、各区村的红枪会进行分化瓦解和武装打击。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反动组织红枪会基本上被取缔。

这年7月,中共高平县委、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太岳二地委、第二军分区的指示,以县武工队、区基干队和军分区调来的干部为骨干,在沁水圪连山村组建高平县游击大队(简称县大队)。县大队下辖一个中队和两个区基干队,共有队员70余人,步枪40余支,轻机枪1挺。县长张焕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姬德明兼政委,刘星兆任副大队长兼中队长,王景烈任中队指导员。一区区干队队长为祁山凤,指导员姬兴旺,二区区干队队长为袁天谷,指导员秦大汉。隶属太岳第二军分区和中共高平县委双重领导。县大队常驻南圪脑村。9月至年底,为加强县大队领导,上级党委从军分区调陈脱颖任县大队教导员,后又调程九章任副大队长,徐延珍任特派员。以后县大队又开辟了第三区和第四区的工作,三区区干队有队员10余人,马天福任指导员;四区区干队有队员20余人,联斌任指导员。到1943年秋,县大队发展到260余人,成为高平地方一支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进入高平境内并站稳脚跟后,根据上级规定,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选政府。1943年8月,在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模凹村,召开选举会议,进行民主选举,使共产党员、抗日各民主士绅以及群众代表,在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各占三分之一。这种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政权组成形式,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至此,高平抗日根据地在高平西部地区得到巩固和发展。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