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祥是一位爱国文人,生于1916年,系泽州县下村镇瓮山村人。1931年,以优秀成绩考入晋城获泽中学,毕业后回本地担任了小学教员。他在农村赤诚教书五年,颇有名声,称之——好教员、好老师、好先生。
1937年王志祥为救亡参加了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二事变后”编入八路军,跟随刘、邓将军南征北战,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从一个士兵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总务科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日军投降后,蒋介石在中原大地发动内战,他紧跟刘、邓渡过黄河,转战豫西陇海沿线,歼灭敌人,扩大解放区。由于长期转战疆场,身患胃病,不适应在部队工作。然后转到地方担任了河南省嵩县县长。他在任期间,他率领地方武装进行剿匪,积劳成疾,于1950年病故,享年34岁。
从小看大 聪明过人
王志祥出生在一个小土头户家庭里,生活比较富裕,方方面面都说得过去。特别是祖上一代传一代以德善致家,家业代代不衰,算得上一户严家善邻正经人家。俗话说:养家土地,发家卖买。他的家靠土地生存,靠勤劳打粮,自食其力,年年有余。
王志祥长到八岁时,钻心学习,除了吃饭睡觉,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刻苦用功。其父亲看见他挺用心学文化,专门出高价请来一位教书先生在家办私塾,专为儿子创造一个学习好环境。王志祥越学越提劲,教书先生看见他用心学习,非常可爱,恨不得一天把肚里的东西全掏给弟子王志祥。他跟着先生念了7年书,很快长到15岁时,还想上学深造。这位教书先生向他说,要考就考名牌学校——晋城获泽中学。
李文彬是晋城获泽中学第二任校长,系晋城柳树口镇北李街人,他虽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早在1920年,他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思想比较进步,识时务,知大局。在太原上学期间,参加了周玉麟、陈立志等人领导的反阎锡山征“收房税运动”,表现非常积极。他在省立太原一中毕业后,又考入山西大学,非常用功,力求圆满完成学业任务。
1927年下半年,国民党搞清党,把中共山西省执委宣传委员周玉麟逮捕入狱,时隔一年中共晋城特委二次遭到破坏,书记时逸之,组织委员张茂甫等11名共产党员被捕入狱。此时,李文彬与其妹李小红 (周玉麟未婚妻),在太原上学凭其三叔父李生达(国民党19军军长)的关系,四处投人,通融送钱送物,设法营救,终归无效。周玉麟在牢中受尽百般折磨,死于监狱,年仅24岁。
1930年李文彬山西大学毕业后,返回晋城家乡,原打算东渡去日本留学。此时,获泽中学遭到国民党军孙殿英部的破坏,当地父老乡亲们一致请求李文彬出面挽回惨局,拯救学生。李文彬被乡亲们的盛情厚望所感动,才放弃赴日留学的念头,出任了获泽中学校长。他多方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才正常恢复让获泽中学开了学。
1931年王志祥以优秀成绩考入晋城获泽中学,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学业期满毕业后,于1934年回到家乡担任了小学教员,热爱学生,认真教书,受到好评。尤其是他对贪玩的学生用道理去讲明学文化的重要性,不少学生不愿读书收心回意好好学习了。
1936年,山西省执法处处长马骏与获泽中学校长李文彬,两派有势力的人物争选国大代表。而马骏不择手段,利用权力、金钱进行活动,劣绅徐树文四处奔走为马骏效劳拉选票。王志祥知道后,不畏强权极力反对,大骂痛骂为马骏活动选票的劣绅徐树文,这一正义行动受到社会各界极大赞扬和好评,都赞王志祥当之无愧。
热血爱国 弃文从武
1936年在省城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大会上,由山西的进步青年杜任之、宋劭文、戎伍胜、刘玉衡等人倡议,薄一波主持宣布成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阎锡山任会长,薄一波具体负责领导,只要愿爱国救亡,就发展为盟会会员。
1937年 6月份,晋城牺盟分会在文庙成立,它成为全省第一个牺盟分会,邓晨曦为牺盟分会秘书。紧接着在全县建立起五个牺盟区分会,一区(城关)张兴业,二区(柳树口)樊岗,三区(犁川)常行先,四区(东沟)赵明,五区(巴公)孙希武,他们为首任区牺盟分会秘书。在此期间各编村、学校、工厂大都建立了牺盟会组织,发展牺盟新会员,王志祥在四区加入了牺盟会,年底全县发展牺盟会员上万人。。
1937年6月,晋城人民武装自卫队成立,李进奋任队长,队员200余人,由张月川负责训练;王志祥为了爱国,放下当教员,弃文从武,自愿加入了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天天参加训练, 学习军事,学习自卫,学习打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侵略中华,占领了东北及平、津两市,下一步进犯山西。企图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变成日军侵吞全中国的战略要地。太原失守后,毛主席指示:“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游击战争以八路军为主体,其他将附于八路军,这就是华北总的形势”。
1937年冬,王志祥为了爱国救亡,积极参加了山西省青年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报效祖国,抗战前线,英勇杀敌。
1938年 4月28日,日军在太行山发动了第一次“九路围攻”。八路军、决死队历经半个月反日军围攻,17日收复回和顺,18日收复回武乡,19日收复回安泽、壶关、沁源,21日收复回沁县,22日收复回屯留、长子、高平、榆社、辽县,23日收复回晋城、阳城、沁水,25日收复回黎城、潞城、襄垣,28日收复回长治共18座县城。在这次反“九路围攻”中,我军伤亡2000余人,歼敌4000余人,取得了反围攻的胜利,王志祥是第一次上战场,参加反日军“九路围攻”后,由一个战士升为班长,深感荣幸。
1939年11月16日,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实行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并命令各地国民党军队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12月16日,中共晋城中心县委,牺盟晋城分会在南校场举行了万人集会,高悬“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顽固份子”等巨幅标语。国民党47军架起机枪围着会场,县牺盟分会秘书樊岗在会上演说,气氛激烈,一触即发。王志祥带着全班战士维持会场,进入一级战备,非常谨慎。就在这一天,国民党第三专署孙楚与第93、14、47、27、40军各一部分军队摧毁了沁水、阳城、高平、陵川等7个抗日民主政权,袭击第三、第五抗日专署。
1939年12月18日,国民党第47军军长李家钰,在晋城城内下元巷秘密策划了“十二月事变”。对晋城抗日政府,决三营营部,牺盟分会驻地——书院头,同时袭击。在突围中教育科长黄祟武、公安局长宋镜溪、指导员张相之、政治指导员张小峰、二区区长宋国英、青救会干部宋致国等16人光荣牺牲,100余名干部被捕。公安局和决三营损失枪400余支。这是我党组织在晋城第四次遭到国民党的严重摧毁。突围出的同志,去到李寨乡土岭村进行休整,成立三县抗日联合办事处。
1940年1月4日凌晨,国民党47军两个团包围了土岭村。我方三县武装仓促应战,寡不敌众。牺盟会特派员丁文法、分会组织部长常居易、通讯员小许等人壮烈牺牲。土岭事变后,三县党、政、军、群体组织被迫撤退平顺、屯留、沁县松交一带,进行休整。
此时,决死三纵队突围出的部分军队,在八路军344旅支持下,转移高平以东地区,进行休整,重新组建新的决死三纵队,戎伍胜为司令员,董天知为政委,李光汉为副司令员,高体乾为参谋长,王志祥在决死三纵队恢复后,担任了排长之职。
转战晋西 屡立战功
1940年3月,省牺盟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沁源县召开,会议提出将决死一、二、三纵队正式编入八路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王志祥所在决死三纵队独立第三营编入八路军后,他担任副连长。从此,八路军转战晋西、吕梁一带打游击。王志祥在晋西北忻静公路一带领一个排智取日军据点和碉堡,屡立战功,受到部队通令嘉奖。此时,他靠战功升为连长,南征北战,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紧跟着乘胜前进参加了陕西瓦子街战役,荣获战斗英雄一等勋章,表彰大会结束后,升为营长之职。
1945年9月11日,转战晋东南,在刘、邓指挥下,发动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太行、太岳组织民兵、民工6万余人参加了大会战!12日收复回屯留县城,歼敌2000余人,阎锡山第6纵队司令徐其昌逃窜长治。19日收复回长子县城,毙伤阎军500余人,俘虏阎军1500余人。当时,在老爷山战斗打响后,阎锡山派援军2万,大部被我军歼灭,阎军副司令员彭毓斌自杀,剩下2000余残兵北逃。盘踞在长治阎锡山第19军军长史泽波,连夜弃城西窜。我太岳纵队追击,在沁水县与阎军打响,阎军万余人被歼。王志祥带着一个营,自始至终,冲锋陷阵,步步在前。亲自在沁水参加了活擒阎军19军军长史泽波,屡建战功!上党战役在沁水县胜利告捷后,王志祥立功受奖后,升为团参谋长。
乘胜前进 大过黄河
1946年6月中旬,蒋介石调兵三十万在中原发动内战。当时,中外历史家公认中国内战正式开始了。当地老百姓眼光是雪亮的,对蒋介石发动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看法是,聪明反备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有人骂蒋介石是不识时务,寒天喝冰水,伏天穿棉袄。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下令调迁李先念部队,从中原转战晋城在晓庄至金村一带札营,司令部在南石店村休整。
同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边区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共13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即将挺进大别山,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慕。太行区8万民工和大批干部随刘、邓大军南下,积极支前。
8月上旬,太岳四纵队、太行九纵队和38军组成8万余人的陈赓兵团,在阳城城内举行会议。由陈赓主持,四纵队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韩钧,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38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江锋和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太岳区党委副书记裴孟飞等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央小河会议精神,制定了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军事计划。8月23日 陈赓兵团8万人,从平陆、济源两路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作战。同日,中共太岳区党委副书记裴孟飞,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率领太岳区党政干部数千人,民工上万人,民兵20多个野战连,随军南下远征豫西去支前。晋城县县长杨辛克率领民工2000余名,组成担架队,随跟陈赓渡过黄河。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攻打洛阳城前,蒋介石把洛阳城当作战略要地布下重兵,把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安排在洛阳城驻守。这支军队受过法西斯的训练,武器装备精锐,工事布局十分坚固。据说当时蒋介石对洛阳城很自信地赞言说:“此乃金城汤池,共军如敢攻城,无疑是自投罗网”。
1948年3月11日黄昏时刻,在风雨交加之中,人民解放军对洛阳城发起了总攻。王志祥率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交战,狠狠地打击敌人。就在这关键时刻他受了伤,咬紧牙关,一直坚持战斗结束。
洛阳之战,经过8天7夜的激烈交锋,国民党在洛阳守军两万多人全部被歼,中将师长邱行湘被活捉,这一仗打下后王志祥身体累垮。因为他长期转战疆场,在每次战斗中都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劳累过度,身患胃病,不适应在部队工作,才转地方担任了河南省嵩县县长。王志祥上任县长后,一手抓为人民解放军安排营房,做好拥军工作,向前线运粮草、运物质、运军火。一手抓率领地方武装进行剿匪,保卫一方人民安宁,积劳成疾,于1950年病故,享年34年。
王志祥去世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河南省人民政府为他开了追悼会,纪念我们的哀词,王志祥永垂不朽!永世长存!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