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把晋豫边抗日革命斗争情况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
晋豫边地区包括晋东南曲(沃)高(平)公路以南地区、中条山区、黄河以北豫北一部。
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适时将“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以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军委书记朱瑞受周恩来派遣,到平汉线北段国民党第一战区做统战工作。9月下旬,朱瑞到达新乡后,为了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成立了“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处”。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1938年2月,新乡、焦作沦陷后,为寻求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贯彻“洛川会议”作出的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和副主任唐天际与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经陵川、晋城辗转撤至阳城县。当时,阳城县城刚刚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他在听取了政府县长李敏之的情况汇报后,决定马上转移,并以阳城西南山区为中心,创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得到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肯定电示。
同年3月上旬,朱瑞在阳城横河下寺坪村主持召开有关负责人联席会议,代表北方局撤销了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和原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了以聂真为书记的中共晋豫特委(后称地委),归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特委迅速整合、建立了晋城、翼城、夏县、沁阳四个中心县委,阳城、垣曲为特委直属县,共领导17个县党组织工作。3月中旬,为加强晋豫边腹心地区党的工作,中共晋豫特委在下寺坪研究建立了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同时朱瑞又在下寺坪千峰寺以阳城县武装为主,组建了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即唐支队),由唐天际任司令员,地下党员、阳城县长李敏之兼任副司令员。并将阳城武装改编为晋豫边抗日游击纵队,逐步建立了由西北、西南大后方经渑池、垣曲、阳城、晋城、高平、陵川、壶关到八路军总部和华北前线的重要交通线(即十八兵站)。该地区党组织充分利用党掌握的各地牺盟会和县政权,以公开合法斗争与地下工作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抗日工作,在地下党组织发展、扩展抗日武装、改造旧政权、组织动员群众、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效,初步建立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
“十二月事变”时,蒋、阎势力在该地区策动了“郭峪兵变”、“土岭事件”等数十件恶性事件,袭击捕杀当地和各地转移到此的地下党、牺盟会和进步团体及其进步抗日军政干部数百人(史称“晋沁阳事变”)。中共晋豫地委被迫转移到太行南部地区。八路军唐支队也转移到太行地区,编入129师新编第1旅。晋豫地区党组织转入更加隐蔽的秘密活动。1940年1月,北方局决定以聂真为书记建立中共晋豫区委。同年4月,根据与蒋、阎系达成的划界驻防协议,八路军撤出太行南、豫北地区,北方局随之将中共晋豫区委与中共太南区委合并为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统一领导临屯,邯长公路以南晋豫、太南地区党的工作,并先后调整建立了6个地委。
“中条战役”后,129师乘机重新开辟晋豫边根据地。8月初,129师以386旅17、18团和决57团组成太岳南进支队,由周希汉(后为王新亭)任司令员,聂真兼任政委,执行南进任务,太岳区党委随军越过临屯公路南进。4月间建立了豫晋联防区(刘忠为司令员),豫晋联办(郭清文为主任)等军政领导机关。各级建党、建政、武装、群众工作逐步推进。不久,邓小平到太岳、中条区视察,于5月下旬专门在阳城县上河村召开了中条区高干会议,研究部署了根据地建设大政方针推动了中条根据地的快速发展。晋豫区相继建立了3个地委、3个军分区,豫晋联办直辖8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和一个县抗日行政办事处,根据地人口达30余万。
1942夏秋,太岳、晋豫根据地发展连成一片,形成了新的战略区位优势。10月21日,中共决定将两区合并;1943年3月完成合并工作,组成了新的太岳区。
聂真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