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党员的追求

郑振虎
2015-06-19
来源:晋城党史网


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过苦难艰辛的生活,出任过职小权微的“官吏”,完成过许多不起眼的任务,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就是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做事认真,具有六十一年党龄的普通共产党员王培俊。为了写稿,为了当好通讯员,为了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


刻苦努力  愿望终实现

王培俊今年80岁,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他从本村小学四年级毕业。第二年,也就是他刚满十六岁时,便在村里的民校当“小先生”,教成人学习。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到学校向老师们请教。当时的校长刘保喜,经常给报社写稿,并不时有文章见报。受刘校长的影响,培俊心里埋下了也要写稿的夙愿。建国初期,农村文化十分落后,成年人中文盲和半文盲者居多。毛主席发出“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建设新中国的必要条件”的伟大号召,。培俊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952年参加工作,担任了专职扫盲教师。1953年行政划乡后,调入南马乡政府担任秘书工作,这就给他的写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作之余,开始了尝试写稿。以后当选副乡长,分管宣传、文化卫生工作,并包村南马。在南马,为解决小麦田急需肥料的难题,培俊和村民们一起群策群力,想出了用石灰水浇青蒿产生高温发酵快的沤肥办法。农村的生活,工作的实践,积累了众多素材。培俊试着写了一篇稿子——《南马五星农业社用高温速成沤肥法》,寄给《山西农民报》。没想稿子很快就在报上发表,当时培俊高兴的不得了,心想我也能写稿子。稿件的见报,增强了他写稿子的很多勇气和信心。那时候,南马村的农业生产搞得比较好,读报用报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在全县有名。培俊将这些情况不断向《山西农民报》反映。1956年,报社派了鱼泼、李如轩两位记者到南马进行调查了解。在一个多星期里,培俊配合两位记者,既了解到了南马村读报用报的真实情况,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不少好稿子。如:《一秧28个瓜》、《半夜三更锣鼓响》、《真是个好媳妇》等,陆续在《山西农民报》刊登。从此,培俊的写稿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不管是在乡镇工作,还是在机关就职,从来没有间断过写稿。见报的稿子,也由原来的“火柴盒”、“豆腐块”,慢慢地大了起来,稿子的采用率也慢慢地提高了不少,曾被《山西日报》聘为通讯员,被《山西纪检》、《陵川小报》聘为特约通讯员,1991年,被晋城市评为模范通讯员。


不懈追求 写作攀高峰

1996年,培俊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了工作任务的压束,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新闻报道的阵线上,自由驰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写稿上。他首先参加了县城老干部综治办,第一个报名加入综治办通讯小组(后转为老干部通讯组)。在综治办这支队伍里他是骨干分子,在通讯组写作班子里他是中坚力量。他有两条愿意跑动的腿:在综治办执勤时,他东奔西跑,有需要帮忙和解难的事,他主动地亲自去做。他在离退休老干部和综治办里当大组长,在老干部党支部里担任支部书记。通知开会,传递消息,发送报刊……,他不会骑自行车,更驾驭不了摩托、电动车,就靠自己的两条铁腿,每天要跑十几到几十里路;他有喜欢说话的一张嘴。治安员上岗时,他不厌其烦地宣传治安、防火、防盗、防骗等知识和党的政策;遇到那些需要说明或有矛盾需要“解疙瘩”的事情,他会苦口婆心地反反复复给你说清楚,讲明白,使人心服口服;听到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好事),他一定会亲自跑去了解情况,刨根问底;他有一双勤劳爱动的手。他把每天听到、看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记下来,整理好,写成稿子,发往各有关报刊及媒体。每天都有记录,每礼拜基本有一篇成稿。白天在社会上走步子,晚上在家里爬格子上。这大概就是王培俊一天的基本生活方式吧。

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经常写稿且时有发表,谈何容易!王培俊硬是靠孜孜不倦的追求,不耻下问的好学,不畏艰难的勤奋取得的。每天除了学习自家订的报刊书籍外,还要徒步到北关派出所,东关武文德家、老干部局,南关老郑家去涉猎《山西日报》、《中国老年报》、《老友报》、《山西晚报》、《太行晚报》等近十种报刊,从中了解信息,吸收营养,丰富知识,提高素养。除特殊天气和特殊原因,无一例外。这种不肯服输,不怕吃亏,做事认真,善于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通讯组里是响当当的。一提起他勤勤恳恳做事业,辛辛苦苦爬格子的小故事,一个个耳熟能详,广为流传。退休以来,是王培俊对通讯报道工作付出最多的日子,也是他写作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还是他写稿成就收获最丰的季节。十几年来,写成的稿子(包括发出和没有发出的)大约有好几千件,字数上百万,都是靠他一个字、又一个字在格子上爬出来的。想想看,这是多么庞大、多么艰巨的工作啊!稿子用一封封书信寄出去,通过邮政局飞往全国各地、各级报刊社,在那里升华,变成铅字,变成电子文本和读者见面。从2001年到2014年底,王培俊的见报文章体裁不再是单一的消息,而通讯、访谈录、回忆录、小评论、调查报告等都有;文章篇幅也不断扩大,数百字、上千字者不在少数;见报数由原来每年的1——2篇,逐年增加到二、三十篇。十多年间,被各级报刊采用的稿子共有174篇,其中,国家级的33件,省级的52篇,市级的53篇,县级的36篇。他还多次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征文活动,多篇文章获金、银等不同奖项,其中有20多篇文章入编《中华颂》、《诗词文选》、《中外名人颂扬毛泽东》、《共和国经典》等19部精品文选。2010年建党90周年期间,在全国各地各级党委开展有奖征文活动中,培俊所写的《解放后的第一个“七一”》、《一个与党同龄的老人》等文章,不仅在省、市、县各级党委获奖、在各有关报刊发表,而且,长篇回忆录《一个与党同龄的老人》被山西省党建综合杂志采用;《解放后的第一个“七一”》既被省、市級五种报刊陆续发表,又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全国离退休老干部“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同时,在近几年陵川本县出版的《红叶之歌》、《岁月写真》、《红色记忆》、《十年通讯文集》、《金秋年华》等多部书籍里,每一部里都有他的文稿,有的多达十几篇。

真可谓:    文化程度低,文章随处见。

         莫道天赋在,惟是人有心。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