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李大钊烈士的踪迹

谢武申
2022-12-05
来源:晋城党史网

——重游五峰山


1984年10月,我应邀到唐山乐亭县参加“李大钊同志诞辰九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到大黑坨村瞻仰了大钊故居后,便和与会的清华大学刘桂生教授、人民出版社编审姚维斗(《李大钊生平纪年》作者)、中国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朱成甲(《李大钊传》2010年版作者)、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吴家林(《李大钊文集》编者之一)等四位学者相约成行,一同奔赴仰慕已久的五峰山,寻觅大钊烈士的革命踪迹。


李大钊001.jpg



2011年4月,笔者重游五峰山,瞻仰李大钊塑像


位于河北昌黎县的五峰山和韩(愈)文公祠,是我国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曾经旅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曾六次来五峰山,其中一次,是北京军阀政府下令缉捕他时,他剃掉胡子,扮成生意人,携长子葆华来五峰山避难。


我们来到昌黎城,受到了县领导的盛情接待,他们请赵家馆给我们送来最好的蒸饺。赵家馆,以美味蒸饺著称,被称誉为“京东第一家”(刘少奇为之题写匾额),曾经接待过许多军政要员和文化名人,尚小云、荀慧生、奚啸伯等京剧大师也曾专程来此品尝。矛盾和廖沫沙给予了很高评价。


美餐之后,县人大和政协的三位领导陪我们乘汽车向县城之北驶去。大约开了3公里,就到了山脚下,汽车无法继续往上开。我们遂徒步而行,沿着当年李大钊的足迹,朝着五峰山攀登。


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碣石山,我们都非常兴奋。抬眼望去,只见群峰高耸云端,山石嶙峋,松柏苍翠,小溪蜿蜒,景色甚是宜人。其主峰碧云峰(又称娘娘顶)虽然海拔只有695米,但它是平地而起,突兀挺拔,直插云天,所以显得气势磅礴,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李大钊002.jpg


2011年4月,笔者在李大钊手书“昌黎五峯”碑前


怪不得李大钊一见此山,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曾在《游碣石山杂记》中写道:“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盖相越八十里许。予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而于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


碣石山是历史名山,是方圆20多公里数十座山峰的总称,地居昌黎、抚宁、卢龙三县,在《山海经》和《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山中古道上还遗留着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足迹。据《禹贡》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汉武帝元封元年,皆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辞海》中的《碣石篇》释文说:“汉末,曹操北征乌桓,经碣石,出卢龙塞,作诗,首二句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诗中的“碣石”,有人说是指北戴河海滨的一块名为“碣石”的巨石,但此石早已沉入海中。而那块碣石在沉海之前,总共只有十几米高,即使登上去也看不了多远。如果曹操要“观沧海”,则非登碣石山不可。


五峰山,是碣石山的一部分,又分东五峰和西五峰,以西五峰景色最美。这西五峰是:望海峰、挂月峰、平斗峰、锦绣峰和飞来峰。峰峰异状,比肩并立,“恍如五老相依让,又如五凤争飞鸣”。在平斗峰的山腹有一平台,明末崇祯年间建立了韩文公祠,以纪念被封为“昌黎伯”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李大钊003.jpg



1984年10月,笔者(后立者)、朱成甲(二排右)、姚维斗(二排右二)、刘桂清(二排右三)、吴家林(后左)和昌黎县领导同志(前、二排左)在五峰山“白云乡”留影。


韩文公祠脚下是深涧,涧水沿着望海峰与挂月峰之间的幽谷,流向渤海。祠堂背靠一面绝壁,上有“名山古寺”、“泰山北斗”、“五峰环翠”等刻石,为崇祯年“山石道”(镇守山海关、石河的官职)范志完所题。另有一处石崖刻有前清举人崔宝树(字子玉)所书“白云乡”三字。


李大钊来五峰山时,就住在韩文公祠,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与胡适辩论的《再论问题与主义》。


我们沿着崎岖山路拾级而上,不知不觉就来到平斗峰下,想看看韩文公祠。昌黎的同志遗憾地说,这座祠堂早已荒废,文革中又被摧毁,庙台只残存了石凳和几阶。


我们十分惋惜,只好放弃了看祠堂遗址的念头,直奔刻有“白云乡”三字的石崖,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在“白云乡”,朝东望去,便是云雾笼罩之下的渤海,阳光透过层层云霞,射向海面,金光粼粼,苍苍茫茫,无边无际,令人顿时心旷神怡。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致,是只有站在五峰山才能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也觉得,曹操当年应是登上碣石山观海后,才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一名句的。


大钊烈士胸怀之所以宽广,也许是常常站在五峰之巅瞭望渤海,观赏喷薄而出的旭日,陶冶性情的缘故吧……


我遐想着,不禁低声吟起大钊在此所写的《山中即景》来:

人在白云中,

云在青山外;

云飞人自还,

依旧青山在。


李大钊004.jpg


李大钊在五峰山所写文章手稿


在五峰山的山腰,有一眼泉水,从石缝中滴在不大的池中。这就是著名的“玉液池”,泉水虽然只是点点滴滴地淌着,但日夜不停,所以玉液池总是满满的。这里距大钊居住的韩文公祠不远,他在盛夏游山时,常饮玉液池的泉水。我们也捧起泉水,小饮几口,清凉甘冽,沁人心脾。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西斜。为了赶回京的火车,我们带着遗憾,恋恋不舍地往山下走去。


昌黎县的领导同志指着生在石缝中的一丛丛绿草说,这就是五峰山独有的冬青花,从4月下旬一直开到6月,远远望去,似红云,又如流霞。大钊烈士生前最喜爱这冬青花。


令人称奇的是,自从大钊牺牲后,在冬青花绛紫色的大片花瓣上,却生出了些鲜红的斑点!昌黎人有两种说法:一说这鲜红的斑点,是李大钊烈士的鲜血;一说这红斑点是冬青花为烈士垂下的泪痕。从此,昌黎人便把冬青花改称“懂情花”,因那花儿深明情谊,每到大钊烈士的祭日——4月28日,便把五峰山顶染红。欢迎你们在冬青花开放的时候再来五峰山,观日出,赏冬青……


李大钊005.jpg



五峰山中的韩文公祠和李大钊烈士革命活动纪念室


2011年,中共建党九十周年暨李大钊烈士罹难84周年之际,4月10日下午,我约上亲友,从北京驱车来到昌黎,重游五峰山。


1984年我和几位学者来寻觅李大钊的踪迹时,走的是山石路。这时,已修成了直通李大钊塑像的盘山柏油路。我们驱车沿着新修的这条柏油路,直抵五峰山下。


下车后,举目望去,用汉白玉凿成的李大钊烈士塑像展现在我们面前。塑像矗立于五峰山麓,昂首凝望渤海,气势恢宏。


我瞻仰了大钊塑像,驻足良久,又沿着28年前的路径,直奔重修的韩文公祠,来到新建的李大钊革命活动纪念室,缅怀大钊烈士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足迹……


今年是我党诞辰百周年,我重温了两次游五峰山的日记,反复端详着瞻仰大钊塑像的照片,感慨万千,遂吟小诗一首,以缅怀大钊烈士:


马翁之观书五峰,

赤旗插遍九州同①。

魂归碣石观沧海,

垂泪点点是冬青。


书罢小诗,意犹未尽,准备约老战友三游五峰山,在李大钊烈士观海处瞭望壮观的渤海日出,观赏为大钊烈士垂泪的“懂情花”……


2021年5月20日写于北京玉泉路


(作者:谢武申,大将李达将军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研究员、《晋城将帅》特约编审,著有《驻华外交官河北行》、《刘伯承传》、《贺龙传》等 )


————————————————

① 指李大钊在五峰山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再论问题与主义》。大钊曾有名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中所记“1919年5月,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近3万字。”又据《李大钊文集》所考,《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实际出版时间应为1919年9月;再据1919年8月3日《每周评论》第三十三号上所载《欧游记者明生君通信》所记,8月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上篇还在写作中。此时,大钊正在五峰山。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