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河村:精准脱贫成样板
近年来,受煤铁经济下滑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纯农山区农户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如何选择脱贫路径,或找出“样板村”,经过简单“复制”,让纯农山区的贫困人口,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学识水平低下的贫困人口永久脱贫?近年来,泽州县高都镇大泉河村“五路并进挖穷根,打造生态产业链”的路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
大泉河村位于泽州县东部,毗邻陵沁一级路,和陵川西河底镇接壤,历来有泽州县“东大门”之称。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137户,547口人,19名党员,1053亩耕地。近年来,在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定点帮扶的直接指导下,在市、县水利、农业、科技、农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泉河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纯农山区新农村的目标,重点发展了五大产业——
延伸传统种植业。全村年培育350亩优质玉米种子,收入约49万元;年种植200亩优质谷子,同时,设计了精美的小米包装袋,加快市场流通,年增收约28万元。
发展现代养蚕业。该村以传统蚕桑养殖为基础,栽植塄埂桑7万余株,成立了富兴泉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建起桑园400亩,配套铺设了1万米的节水管道,完善了节水灌溉配套设施,修建了5000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两个水池。他们按照每10亩桑园建一个田间固定养蚕大棚,累计建起20多栋养蚕大棚,建起田间流动养蚕棚10栋,并投资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新型自动化烘茧站,购置了日烘4吨蚕茧的烘干机一台,使养蚕业成为村民致富的又一项主导产业。承包桑园的农户,在田间地头的大棚内春夏秋三季养15张蚕,每张蚕约收入2000元,养三季蚕年收入3万元左右。秋蚕结束后,在棚内改种平菇,将“闲冬”改为“忙冬”,到次年三月,每个大棚又可创收2万多元。平菇种植结束后,将栽种平菇的营养基(麸皮、棉籽、玉米芯混合原料)或就地施肥,或用作秸秆气化,或用做锅炉燃料,省力增效。
五龙甜泉出厂。村两委充分利用本村西山脚下活泉水的资源优势,引资建立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年产量800吨的“五龙”牌甜泉水厂,解决了30名劳动力就业,每人年收入1.4余万元。
秸秆气化入户。2015年,大泉河村投资186万元,建成一座可满足400户居民用气的秸秆气化站,家家户户实行“卡式”消费,每使用1立方米秸秆气,付费1.5元,农户月均用气20立方米。为了给农户节省开支,农户每缴纳1吨秸秆(玉米、谷子、高粱、向日葵、柴草等),村委付款100元。去年共收回10吨秸秆粉碎储存,目前造气还未消耗掉一半。村干部说,秸秆气化真是个好项目。
家庭光伏发电。2015年9月,大泉河村实行村企合作,与晋城市鸿诺(硕阳)光电有限公司“联姻”,在全市率先实施整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村147户,除年久失修的房屋之外,符合条件的108户全部在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站。根据房屋南坡面积大小,农户安装功率最大的8千瓦,最小的5千瓦。此外,村委办公楼、影剧院、库房、公厕等公共建筑屋顶全部安装了太阳能发电光板,总功率达110千瓦。因为建光伏发电站一次性投入较大,每1千瓦需投资8000元,该村与光伏发电公司签订协议:6年内,90%的发电收益归公司,农户留10%的收益;从第7年起,90%的发电收益归农户,公司留10%的收益用作日常维护和更换零配件,如此一来,农户未出资就得到一座源源不断生财的光伏发电站。每1千瓦发电板年最少发电1300度,使用寿命约20年左右。每发1度电,5年内享受上网电价及地方补贴约1.1元。5年后,不再享受地方补贴,每发1度电收益0.8元左右,每年仍然有几千元收益。
分析大泉河村的脱贫路径,一是不放弃传统种植业;二是引入现代科技,将传统养蚕业延伸至大棚养蚕,还将“闲冬”变“忙冬”,用养蚕大棚发展食用菌,再将食用菌下脚料用来造秸秆气或取暖;三是就地取材,生产矿泉水;四是将秸秆和柴草气化,发展清洁能源;五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增加农民收入。“复制”大泉河村脱贫路径,单就发展光伏发电一项,就可以使晋城市全境所有贫困户脱贫。
纯农山区村集体经济增收难度较大,产业结构单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难以跨越的门槛。大泉河村脱贫致富的路径,无疑为偏远山区因地制宜上项目、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