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十二五”末消除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
为加快贫困地区农村脱贫步伐,我市近期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将按照“小村搞移民、大村搞开发”的总体思路,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消除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使扶贫对象在吃、穿、住房、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等方面得到稳定保障。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扶贫攻坚的“双轮驱动”战略,全市贫困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积淀和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仍有一些偏远山区目前处于相对发展滞后状态。为此,市农业部门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把收入较低的贫困村作为主战场,把低于扶贫线的贫困户作为着力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扶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一轮扶贫以2009—2011年三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平均年收入不达4500元、约500个贫困村作为对象,并把全市已识别的12.5万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重点。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将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产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的思路,在贫困村较集中的乡(镇)统一规划、连片集中推进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村村都有1—2项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二是加快移民搬迁步伐,以户籍在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人口不足一半的贫困村作为主要搬迁对象,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优先安排搬迁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通过搬迁到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建移民新村等途径,使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户彻底告别大山,早日过上殷实的生活。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前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向贫困农村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贫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村村有图书室、文体活动广场,继续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农民每年都能看到1—2场免费戏剧、电影等文艺演出。四是着力抓好贫困地区各种保障制度的落实,对全市低收入人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贫困农村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在贫困村集中的地区,鼓励创办养老院,对因移民搬迁而遗留下来的老弱病残等特困人群,逐步实行统一供养。
为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市级财政将足额安排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村的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移民搬迁补助和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贴息。同时积极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扶贫。继续推进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等活动,充分发挥领导优势、部门优势、资源优势,帮助农村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主导产业,确实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韩艳帅)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