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仙境洞头村(之二)

吴军雄
2020-03-21
来源:晋城党史网

洞头村的自然风光如仙境般美丽,但是,单凭这些,还不足以充分反映这个盛世桃源的全貌。洞头村真正的灵魂和底蕴,是它那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的人文景观。


洞头村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历史遗存与构件。“东到王莽岭瞻仰太行至尊,西到皇城村领略相府气派,北上白马寺平安祈福,南下洞头村访古探幽”,是游客对洞头村与周边景点特色的区别与夸赞。


大量历史遗存和构件,成为洞头村的历史文明亮点。


亮点之一:琵琶泓


琵琶泓,在洞头村西边的白水河道,距村30米,因白水河的长期冲涮,形成了一泓碧潭的天然景致。潭的四周有如瓮形,当地人称此潭为瓮底,即大瓮潭一样盛水的地方。至于为什么叫琵琶泓,熟知历史典故者说,是瓮壁上的水珠滴入潭中时,发出的声音犹如琵琶弹奏的声音,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的那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以被古代文人雅士冠以“琵琶泓”的美称。这个说法可以从金泰和五年泽州刺史杨庭秀题壁诗的序言中找到答案。他是这样说的:“泓上绝壁悬声玲珑而水声滴沥,若琵琶然。”他的诗中也有“铮铮珠落玉盘声”之句, 这就找到了琵琶泓名称的出处。


《凤台县志•山川》中记载:“(白水经琵琶寺)又南经清风壁,水入石罅,下注一泓,为琵琶泓。”又言,“晋城山水佳境颇多,琵琶泓盖其最盛者。”《泽州府志》也称琵琶泓为“唐宋盛游之地”。说明1500年前的唐代开始,这里就是一个旅游胜地,呈现出一个“官员庶民争相前往,游人逸士迭出其间”的热闹景象。


但同样是《凤台县志》,则又有另外一种记载:“乾河又微南,迳武匠村西,悬崖陡断,飞流下注,汇为圣字泓。唐人石壁诗序云:水中‘圣’字了了可见”。 《泽州府志》也记载:“县东南十五里,下临琵琶泓,一名圣字泓”。唐权澈的七言古诗中,也有“潭中圣字看沥沥”之句。那么,为什么要把琵琶泓又叫作圣字泓呢?民间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某朝皇帝为琵琶泓题过字,皇帝的旨意为圣意,所以才叫作圣字泓。但从已知的史料中,没有见到过有哪个皇帝为琵琶泓题字的记载,所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也有的说,“圣”的繁体字是耳口王,组合起来就是“聖”,这个字只可能在古代出现。莫不是哪个年代有人曾在石壁上写过此字,以感叹琵琶泓的神圣。在水流平缓、河水清澈时,此字被倒映在水中,正好被人们看到 ,才有了圣字泓一说?这也只能是一种猜测。还有人说,琵琶泓上面的“清风壁”三字,是宋代泽州郡守王元所书,而王元书写时,是宋绍圣三年。莫非人们就依此将琵琶泓叫为圣字泓?这也只是一家之言。真正的原因,还有待于继续追根溯源。


古代文人雅士游历观景时,喜欢吟诗作赋,抒发感慨。《凤台县志》记载了宋绍圣三年提点刑狱洛阳杨谟所题七言古诗一首,金邠州节度使赵忱、防御路元唱和五言古诗各一首。现分别记录如下:


琵 琶 泓

宋•杨谟

晋城出郭十里余,嫩柳山花满岩麓。

苍苔蹭蹬步亦艰,百丈悬崖挂层屋。

老僧正睡门不闭,习习阴风起幽谷。

耳聩不闻琵琶声,但见一泓春水绿。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从晋城走出城外十余里,嫩柳和山花从山崖之上盛开到山脚下。在苍翠的苔藓上险阻难行,也举步危艰。百丈悬崖之上悬挂着三层穴宇。老僧午睡门没有开,轻轻吹过的阴冷之风起始於幽深的山谷。耳朵聋听不到弹琵琶的声音,但是看到一片碧绿的春水。



琵 琶 泓

金•赵忱

琵琶古泓上,白水巨涧东。

翠巘岩岩植,邦人号崆峒。

只疑阿育手,造塔余神功。

凿开苍藓壁,幻出青莲宫。

曲径盘修蟒 危栏绕长虹

危蹬铁絙维 邃户石穴通。

道人老鹤瘦,霜眉覆碧瞳。

能于阿兰若,具道初与终。

自昔唐室季,盗兴广明中。

逃难有瞿昙,此地揆蒿蓬。

始囗岩洞陋,渐葺栋宇隆。

迄今数百载,金碧势囗雄。

我来快登览,燕坐心已融。

平日蹈山险,囗知在虚空。

况对佳公子,一轩谈笑同。

茗花泛春雪,洒面摇溪风。

恍尔忘世累,翩然若云鸿。

遣适凭高兴,真无负衰翁。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琵琶泓”一泓古老的清泉之上,白水河巨大的山涧之东。叠翠层峦的山岩上长满了岩柏等植物,老百姓号称崆峒山。只是疑惑印度神秘的医学手法,精明练达喻皓造塔剩下的神力。挖开长满苍翠苔藓的石壁,浮现出青色莲花殿宇。弯曲的山路回绕如修长的蟒蛇,高耸的护栏环绕像七彩虹桥。危险高峻的石级山阶边有铁绳连接,幽深的门户石穴两端相通。出家的人像老鹤又高又瘦,洁白双眉垂长遮盖了碧眼方瞳。居于此青山寂静之处,参透世间万物。自从唐朝未年,盗贼兴起唐僖宗广明年间。逃难于佛教寺院之中,这个地方已长满杂草。开始最初崖洞简陋,后来逐渐树木茏茸栋宇建筑兴盛。到现在为止几百年了,青山绿水寺院已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我来到此地赶快去登高览胜,就席闲坐心已经被“佛”感动的融化了。平常时候登山探险访寺庙,深知身心处在道教和佛教的境界中。这情形对才行出众的贵家子弟,独一无二气宇轩昂高兴谈笑是不约而同的。春暖花开雪融漫溢,花洒落脸上,这是西风吹来摇落的。仿佛偶然梦想生活的轻松快乐,忘却现实的劳累,乘风翩然像飞行在天空的大雁自由自在。犹言遣兴舒情由着自己喜欢,真没有辜负年迈衰弱的老头子呀!


前   题

金•路元

平昔乐山水,宦游走西东。

之齐访灵品,适渭登崆峒。

暮年返乡闾,碌碌无成功。

特寻琵琶院,如到兜率宫。

天花散檐匐,宝光腾彩虹。

殿阁金碧炫,洞穴玲珑通。

老僧古雪窦,慧眼明方瞳。

过溪远相迓,道话良有终。

暂得浮生闲,似脱尘网中。

自愧微官缚,踪迹如飘蓬

何敢问使君,勇辞势位隆

林泉高兴逸,吟赏诗笔雄。

山神知其来,气色偏和融。

凭高恣观览,笑语鸣半空。

幸陪杖屦游,所适心腹同

临流古泓上,峭壁鼓清风。

未免龙中鹤,仰羡天边鸿。

薄暮据鞍归,壮哉矍铄翁。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以前我喜欢青山绿水,为求得一官半职东奔西跑到处奔波。曾前去齐国寻找妙药灵草,又赴渭水攀登崆峒山。晚年返回家乡,辛苦大半辈没有成就大事业。特别寻找到琵琶院,好像来到九五之尊的兜率宫。像仙女散花,遍地长满洁白的檐匐花,佛光透过云雾,腾空罕现“佛影”,外罩七色彩虹光环。寺院的殿堂楼阁金碧交辉,令人目眩神迷,洞穴精巧两端相通。老僧古雪窦禅师的智慧之目明耀闪亮,碧眼方瞳。他越过溪水远远的前来迎接,习佛修道的善良事做的有头有尾。暂且在如梦如幻的琵琶院闲住下,好像从蛛网尘封中解脱出来。自感羞愧被这小官职捆绑,飘泊的漫长足迹,像随风飘荡的蓬草。怎敢正眼看奉命出使的州郡长官,勇敢辞去权大位高的官职呢?到风景优美的山林泉石中快乐的休闲,吟咏欣赏,健笔雄毫。主管山的神灵知道他们来了,山神态度神态很和善融洽。凭借站在高处,可以任意放纵地观看游玩,谈笑声荡半天空。高兴的互陪为伴行走游玩,所去浏览的人气度与修养一样。在水边古老的琵琶泓上,陡峭的崖壁上凸显“清风壁” 题刻。不免龙的传人那么逍遥放浪,也仰慕飞往天边的鸿雁。夕阳西下登鞍骑马回去,壮烈啊,精神健旺的老人!   


路元,字安止、号东山,泽州人(其墓葬在今陵川县附城镇)。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为官秉性持正,典郡(主管一郡政事,谓任郡守)以击博豪强闻名,时比作包拯云。大安三年(1211),谪居(降职闲住)乡里。后起复,以河南按察、转运使致仕(退休),死于兵乱。


亮点之二:清风壁


清风壁是一面石壁,立于白水河瀑布东侧,与松树岭陡峭山体相对。石壁上刻“清风壁”三个大字,每个字大约50厘米见方,整个石壁宽约10余米,高约3—5米。此壁因与琵琶泓紧连,故历代县志、府志均有记载。清风壁因摩崖石刻而闻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清风壁上的石刻,多为唐、宋、金三代镌刻。“清风壁”三字至今清晰可辩,字体圆润秀气,据说是宋代泽州郡守王元率众官员来此游玩时所题,时间在宋绍圣三年(1096年)3月14日,距今已近千年。《凤台县志》也载:“宋人题石壁,曰‘清风壁’。”这样,“清风壁”就称得上宋代遗留的一件珍贵文物。


此壁造型突兀,巨石离立,平整如削,很有气势。壁上留有唐、宋、金等朝代石刻题字多处,主要的有:


1、唐天宝五年(1046)权澈诗刻。前序:“予顷尝秉宪,负谴而迁,才散数奇,屡移邦国。爱初至止,即闻有益性。迄今一游,果睹殊绝,澄湾纳留,激射成雷,峭壁回景,周流如画。嘉木潜鳞,又不可名也。北去七里,复有石潭焉,潭中有圣字了了可睹。峰峦相属,宛似屏障,闲行其中,潜洞幽窟,信为灵异。予超然有独往之意,而赋是诗。”


诗曰:

咨予白发年,始左丹水曲。

夙愿解尘阻,幸兹洗烦欲。

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风画壁势相迎。

松柏飕飕杂风雨,龟龙睗睒游飞龙。

北行七星有灵迹,潭中圣字看历历。

一符君德应明时,一契我真誓幽适

由来此泓口口传,今夕睹之信可怜。

夷犹顿使宦情薄,日暮濯缨心浩然。


后书:“天宝五载夏五月二十一日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澈词。前钱塘县尉琅琊王纾书。”

《凤台县志》指出:天宝五年,权澈七言歌行一首,字体完好。权澈在唐诗名不胜著,深山僻壤,留此遗迹,不朽之名,数存其间矣。


2、宋嘉佑七年(1062)摩崖题名记。楷书,字大多剥落,仅存者30余字:“知泽州军事裴□□□符率郴县主薄□□□□□游琵琶泓□□□吕大钟高平主薄□□□□属□□□,大宋嘉佑七年十月十七日题。”考大忠令晋城,以陕西抚韩绛荐,提举永兴路,神宗熙宁三年也。嘉佑七年为仁宗壬寅,记大意盖兼知军州及僚属记游,姓名多不可辨。


3、宋政和元年(1111年)题记:“政和元年,岁在辛卯春三月,越七日己巳,郡守衡规祗率吏投简于琵琶泓。与崇福程易前□务王□□□王□□□王口同游圣子岩,观唐人留题徘徊久之。男同侍行。”


4、金泰和五年(1205年)杨庭秀题壁诗。前序:“泰和五年十一月,连日雨雪,平地深三尺。上浣日游琵琶院,南望屏山,下瞰琵琶泓,泓周广二百步许,冰雪覆其上,深不测,泓上绝壁悬冰玲珑而水声滴沥,若琵琶然。彷徨赋诗,书崆峒岩壁,华山晦叟杨庭秀。”诗为七绝,三首:


       其一


屏风山下雪云横,雪覆琵琶水一泓。

冰岫玲珑岩溜滴,铮铮珠落玉盘声。


       其二


漫漫积雪覆冰滩,呜咽泉流冰下难。

浑似乐天盆浦宿,夜听商妇月中弹。


       其三


冰涨寒岩水落迟,哀弘断续转凄悲。

水仙弹彻霓裳□,泓□骊龙睡不知。


考杨庭秀,字德懋,华州人,大定中进士,自题华山晦叟,学诗于兰泉张吉甫,有“谒心晓梦江湖阔,醉眠春风草木底”之句。当时任泽州刺史。


此外,还有清代陈观、袁铖咏琵琶泓诗各一首,现已难寻。专家说,清风壁摩崖石刻的出现,特别是题刻中出现的大量职官名录,对研究晋城地区历史,弥补古史资料的不足,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风壁前有一石板空地,空地前是10余米深的山谷。石板上有四个石柱孔,有人说,这里原来建有一个小殿,是一个老君庙,不知建于何年,后来被毁。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些石柱孔是当时建凉亭的痕迹,凉亭专供文人墨客在此观景、游玩、吟诗、歇息。孰是孰非,迄无定论。


亮点之三:琵琶寺


琵琶寺因琵琶山而得名。琵琶寺最初的名称叫琵琶院,是晋城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几所寺院之一,它在唐宋时就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享有较高声誉。


琵琶寺位于洞头村北500米处,在小崆峒山的高崖之上,古栈道的尽头,又称洞子寺,志书上多有关于琵琶寺的记载。《凤台县志》上说:“洞之岩有琵琶寺,(后)晋天福年立幢,刻尊胜悲咒。又有金大定碑。破寺残碑,烟草荒蔓,岩上松柏青苍,遥望诸山,环绕如屏,”又云:“琵琶寺在县南十五里,有金大定石幢,大安年卧佛。”“金石经幢在琵琶寺,惠诠和尚所建也,度僧众千余人,写真经总计六百七十九万七千字。大定年月日,众社共为立幢。”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其中隐藏着几个密码:


第一,关于琵琶寺的建寺时间。琵琶寺的建立,各种史志均未提到,但推测应该在隋唐年间,甚至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兴起于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大盛于两晋南北朝,晋城靠近中原,得风气之先,境内的许多寺院佛庙应该就在那时修建。从《泽州府志》与《凤台县志》记载来看,洞头村琵琶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有较大名气,但成名时间不等于建筑时间。作为一座大型宗教建筑,必定工程浩大,建筑质量和艺术水准要求都很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到唐宋时才蔚成大观。


第二,关于琵琶寺的规模。尽管说琵琶寺经过多次破坏,只剩下柱础瓦砾,断壁残垣,但从古人留下的诗文里,和现在随处可见的庙宇柱础、断碑、石刻、齐整石料上,我们依稀能够捕捉到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繁华盛况,正如金代泽州郡守路元在《前题》一诗中所描写的:“特寻琵琶院,如到兜率宫。天花散檐葡,宝光腾彩虹。殿阁金碧炫,洞穴玲珑通”。从现存遗址看,也能捕捉到一些这座佛教建筑当时的经典情景:


其一是当初的整体设计、布局,让人感觉到这所寺院的不寻常,是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它的选址,近临白水潺然若画,远望诸山环绕如屏。峭壁玲珑,峰峦叠嶂,美不胜收,完全是独具匠心的大家手笔。从遗址推断,佛寺应是分设三院,上、下两院一高一低整齐相对,中院居中而偏东,院院均有台阶相通,非常便利。寺院东、南端各设有便道可往来通行,南道由山脚起至寺院附近,则绕石砌基台而建造,上行可到下院;东道沿山之绵延走势开就,边上则为一块宽阔之地。从其周围天然山石上遗存有拴马石环,可推断这里是当年车马停顿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停车场了。顺东道走来可直抵中院,亦可顺中院以南的一条宽一米许的廓道到达下院。琵琶寺的这一整体布局与形制,不仅从感官上给人一种错落有致、跌宕雄伟的自然美,而且其设计非常科学,又非常实用。它不拘泥、恪守于传统,又丝毫未见夸张浮躁,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匠心独运的风格,也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佛家气派。


其二是该建筑将天然景致与人文景观纳入寺院一体,从而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在其他寺院建筑中是不多见的。琵琶寺的中院主体实际上是两个天然溶洞,分具院的东、西两端,两洞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印证了路元在诗中指出的“洞穴玲珑通”所言不虚。现西边洞口已被荆棘杂草堵死,东边洞口稍大,可以看到有焚香和鞭炮纸屑的残留,说明至今还有当地信众来此朝拜。

其三是琵琶寺的古树盘根。虽然古代各大寺院在绿化方面均很重视,但并不等于千篇一律,完全一样,而是各有千秋。琵琶寺古树盘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整体性和规范性。可以这样说,其每一棵树的树种选择、大小配备、位置安排等,无不是经过精心规划的,这便使人有了一种园林艺术的感觉。可惜的是树木都早已被伐掉了,只留下裸露的树根,在断壁残垣中显得别具一格,像是一座千姿百态的天然根艺园,倒也不失为一处特殊的风景。


第三,琵琶寺可能遭受过劫难。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生过著名的“三武灭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三个皇帝杀僧领,毁寺院,烧佛经,逐僧尼的灭佛之举,史称“三武之厄”。此后又有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之举。在这几次大的法难中,可能其中的某一次佛难造成了洞头村琵琶寺的毁灭。清代《凤台县志》上讲到琵琶寺时,有“断寺残碑”,“烟草荒蔓”之语,虽语焉不详,但隐隐透露出蛛丝马迹。在洞头村百姓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琵琶寺特别兴盛。四周远近百姓络绎不绝到寺里进香祈福,送子弟入寺为僧,有的还捐献田地房产。由于寺院在土地占用、吸纳人心,收徒受众等方面,与地方官府的利益发生冲突,引起地方官员不满,即向朝廷告御状,诬陷琵琶寺图谋不轨。皇帝知道后,立即派兵前往捉人毁寺。但皇后娘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得知消息后,赶忙私自出宫,前往琵琶寺报信。皇帝睡到半夜醒来,一摸身边,不见了皇后,赶紧找来太监询问。这个太监能掐会算,一掐指头便说:皇后去了山西晋城洞头村琵琶寺通风报信。皇帝大怒,命令御林军立即前往捉拿。皇后娘娘刚一进寺,御林军就包围了琵琶寺。皇后娘娘找到寺院住持,让他立即逃命。这时御林军已攻进庙里,这位住持武艺高强,拉起皇后飞身越墙而出,御林军在后面拼命追赶,寺院住持一脚蹬在琵琶寺的悬崖峭壁上,第二脚蹬在清风壁的石井上,第三脚蹬在东贤子村的小珏山上,终于逃脱了追捕。清风壁小石井边的石头上至今留存着半个脚印,村民说那就是琵琶寺的老和尚蹬的。这个故事虽传说得比较荒诞,但从侧面隐喻出琵琶寺曾经发生过人为的灾难。


第四,琵琶寺曾经有过一次重建。村民们传说,寺院住持保护皇后娘娘出逃后,在外隐姓埋名,不敢公开露面,一直到皇帝死后,追捕松懈下来,他们才又重新回到琵琶寺。这时,皇后已完全皈依佛教,成为比丘尼,她和住持四处化缘,把寺院又建立起来。传说不能当真,但寺院屡毁屡建的情形,却并不少见。琵琶寺既然当时名气很大,毁掉以后,有人张罗重建,是很自然的事情。惠诠和尚就是其中之一。琵琶寺历史上有两样东西是非常有名的,即金大定年经幢和大安年卧碑。关于经幢,《凤台县志》明确指出系“惠铨和尚所建也”。惠诠是山西崞阳(今忻州原平)人,《凤台县志》说他对佛教非常专注虔诚,曾出家五台山,是一个修行很深的高僧。金大定年,就是在他的张罗下,于琵琶院遗址与“众社共为立幢。后书《尊圣陀罗尼经》。卧碑所书内容为大安三年。”幢,就是刻有经文、图像的大石柱,有座有盖,形象如塔。按佛教说法,在石幢上刻写经书,可以使靠近幢身的人减轻罪恶,得到超脱。卧碑,有可能就是大安三年为琵琶寺卧佛立的石碑。如今,这些金幢,卧佛及卧碑已踪迹难寻,让人扼腕惋惜。


据说在明代时,琵琶寺又进行过一次重建, 并将原来的琵琶院名称改为琵琶寺。令人痛心的是,这个千年古寺命运多蹇,在“文革”“破四旧”中又一次遭到毁圮,使多次蒙难的琵琶寺又一次雪上加霜。现在旧址上仅留了三进院落的殿宇基石,昔日盛景只剩下柱础瓦砾,一片荒凉。偶尔在琵琶寺遗址的瓦砾中,也能见到重修的石碑残块,石壁上也留有古代的石刻,但因年代久远,字已不辩。如今,唯见崖上崖下的丝丝古藤,丛丛荆棘,无声诉说着久远历史的沧桑。


亮点之四:三佛洞


在洞头村与东、西武匠之间,白水河西岸的山崖上,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上去,就是著名的“三佛洞”。三佛洞由上、中、下三个天然石灰岩洞组成,洞内有石刻佛像,下洞与中洞间由一条狭小的近乎垂直的天然石缝相连,缝可容人钻过,当地人称楼上楼洞。洞外西侧,有一处三尺见方、两尺见宽的摩崖石刻,因年久风化,多数字迹已看不清楚,仔细辨认,隐隐能看出石上刻的是:“邑女韩氏,邑女赵氏,邑女刘氏,邑女李”等。还有“乾德□年岁次”,“主持念僧会□”,“匠人张廷谊”等字样。考其乾德,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乾德年间(963—968)为北宋开国之初。据此推算,“三佛洞”被善男信女膜拜至少有1000多年历史了。


由摩崖题记往前,向上五级台位,就是下洞。村中老者说,三佛洞最兴盛时,此洞前曾经有一个很气派的门楼,现在却看不到了,只有后人搭建的一个简陋的木制门楼。进至洞内,面积只有一间房大小。洞正中有类似底座的石块,说明这里以前有过塑像。村中有老人记得,这里原先是泥塑奶奶像(即送子观音像),泥塑下还有台阶,四邻八乡的妇人多来祈祷还愿求子,说明这就是传说中的“奶奶洞”。顺着下洞一条石缝向上攀爬数米,就到了中洞——造像洞。洞穴南壁迎洞门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主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衣饰简洁,自然下垂形成“落裙”。头部被损毁破坏,已难辨认。座下是一麒麟,佛左右各有肋侍菩萨一尊,站立于仰莲之上,头戴风帽,璎珞长垂,眉间均有白毫。东侧菩萨双手合十,西侧菩萨双手托物,分别倾斜身体,仿佛在认真听佛说法。肋侍菩萨均有圆形头光,圆形背光,主佛有圆形头光,葫芦型背光。两尊菩萨也遭到人为破坏,东侧菩萨只留半张脸,西侧菩萨无鼻无手。知情者说,以前还见过完整的像,被破坏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估计是偷盗者所为,凿了半天没成功却弄坏了佛头。造像下方,还有香炉,说明过去这里的香火十分繁盛。至今大年初一,仍有村民前来烧香拜佛。


出了中洞,洞口处的石壁上有一线刻托钵象,面向三佛洞,表情虔诚慈祥。


上洞在距中洞18米的峭壁上方,无路可走,险峻难登,它的故事还等待着人们去进一步探测和发掘。


三佛洞的叫法是村里一代又一代祖传下来的,至于为什么叫三佛,有人说主佛是如来佛,左右的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也是佛。村人回忆,以前每年三月三,洞头村都有庙会,人们要在三佛洞口搭台唱戏。


有专家指出,洞头三佛洞造像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该造像菩萨的面部特征、衣饰风格明显趋向中国化和世俗化,是研究宋代中国造像艺术的重大变革和转折。一些实物资料,特别是塑像有准确的造像年代,准确的主持开凿责任人,准确的匠人姓名,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亮点之五:南山佛洞


南山佛洞在村南1000米处,暸山的半山腰。这是个天然石洞,面积约40平方米,洞内三座造像,中为释迦牟尼,两旁各塑一像,左为阿南使者,右为迦叶使者。释迦牟尼像原为泥塑,“文革”初期“破四旧”被毁。2008年,村人用北京房山地区的汉白玉重新雕塑,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洞外有一尊关公像,面如重枣,三绺长须,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有人觉得奇怪,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祖师,关公是三国时期的武将,为什么供奉释迦牟尼的洞前,要塑一尊关公像呢?有人认为这是让关老爷担当护法神的角色。但佛教中有众多的护法神,为什么要选关羽当护法神呢?知情者曰:关公死后,魂魄皈依智者大师,求受五戒,是为佛教中的珈蓝护法。按此解释,让关老爷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在释迦摩尼的塑像旁边,也就顺理成章,并不显得奇怪。南山佛洞幽深莫测,有人说一直往洞里走,即可通至山下,走进村里。此说是否准确,谁也没有走过,有待探险者前来亲身考证。


亮点之六:黑虎洞


黑虎洞在小崆峒山北侧20米处,这里原是一个天然洞穴,不知什么年代被建为一处佛洞。内原来塑有送子观音佛像,所以当地人又叫这里奶奶洞,据说该洞原来香火也十分兴旺,可惜上世纪60年代破除迷信时被毁,至今仍有人在这里求子求福,香火不断。


奶奶洞下方,据说原来还有一座阎王殿,后也在战乱中被毁。


亮点之七:洞头古村落


洞头村的民居建筑也可以算作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过去一直被视为山庄窝铺,历史价值不大。其实,这个村子中的老房屋,大都是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明清建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其建筑布局集中有序,整体呈正方形结构,多为坐北朝南的两层独院。特别是村子南部有一座道光年间的一进三院的民居,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这处院落占地1244平方米,有前、中、后三个院落组成。前为厅房院,中为三合院,后为二进院。三组院落相互共存,庭院里处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木雕、砖雕、雕花门窗、镂空窗棂,加上厚重古朴的大门,厅堂,地上绿盈盈的苍苔,院心和墙角栽种的树木花草,很容易让人想起唐代叶绍翁的诗:“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的严格管理,不少大院乱搭乱建,有的已拆旧建新,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古朴庄重。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能够保存下来,已实属难能可贵。洞头村的上述历史遗存,已充分说明该村落之古老与文明。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明的认识升华,如今已根据财力,对个别古迹进行了修复和整理,如南山佛洞。但大部分还处于荒芜状态,有待有识之士加以发掘。尽管如此,随着洞头村的闻名,仍然有许多历史爱好者对这里抱着浓厚的兴趣,不断来到遗址前凭吊和怀旧。也有的有感而发,写下自己的感受。有一个叫雪儿的寻访者写了这样三首诗:       


       一

琵琶泓上访幽荒,古洞田畴岁月长。

摩刻崖前观旧迹,清风壁处话沧桑。

一山鸟唱鸣新翠,满目奇观入画廊。

瞑色催归随牧笛,山餐野味醉仙乡。


       二

东山脚下步幽篁,万仞崖头赏绿秧。

草屋篷窗心踏实,绳床瓦灶韵安康。

鸡啼数遍乡音绕,犬吠三声故土香。

不慕神仙求远渡,孤村野味寿宜长。


       三

欣逢细雨润山乡,万物葱茏满眼望。

鲤跳池塘菡萏绿,凫飞浅草稻菽香。

平畴碧浪农家垦,野径熏风牧犊遑。

品得三餐苦菜味,榆阴把盏夜当央。


从游人这三首诗中,我们既看到了世人对洞头村的兴趣之所在,同时此诗也是对现在洞头村领头人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的一种鞭策。看来在改革开放之年,对一无煤二无铁的洞头村,选择开发生态旅游,丰富城市人的休闲生活,是十分正确的。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