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岭上追梦人

2019-02-09
来源:晋城党史网

——记回乡创业办牛场的大学生张小东、王嘉骊夫妇


当农村人千方百计涌向城市时,他们却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家乡自主创业;都说养牛、种地这种活是庄稼人干的事,他们却撩起衣袖干的风生水起;为圆自己的创业梦,他们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山风烈日过早地剥去了他们青春的容颜,但仍撸着袖子,进行艰苦的拼搏,在大山深处建起一座百头牛场。


这就是沁水县胡底乡回乡大学生张小东、王嘉骊夫妇,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行动创造财富,成为当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典范。


(一)


近年来,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吹拂着中华大地,一批批优秀大学生迸发出创业的热情,每天都有令人欣喜的创业创新消息传来。


2011年初,地处山中岭最高点东凹的沁水县前岭村传来一个十分震惊的消息:已在长治有一份工作的张小东、王嘉骊夫妇要回家乡到离村两公里的荒山野岭上安家落户,兴办百头牛场。


提起前岭村东凹,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那里四面环山,出门就爬坡,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还面临着长期缺水的问题。原来有五六个自然村几十户人家,因无法维持生计,先后搬迁下山了。这一来,原本就寂静的山野更显得荒凉不堪,只有山上那稀疏葱绿的松柏树给荒山留下一丝生机。


张小东、王嘉骊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办牛场,犹如平地起惊雷,不仅震动了全村,也震动了方圆的十里八乡,各种议论象冰雹一样向两位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头上袭来。


先是家里炸开了锅。张小东、王嘉骊都出生于1985年。2003年,同时考入太原理工大学长治学院。张小东是沁水县胡底乡人,王嘉骊是屯留县余吾镇人,都是农民的儿子。二人在校时就互相倾慕,订下终身。2006年毕业后,双双在长治发展。张小东就职于长治清华机械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王嘉骊就职长治某公司,两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看到孩子们都跳出农门,在城市发展,世代务农的父母们常在人前炫耀,引以自豪。一下子听说孩子们回来养牛,父母亲朋心里是五味杂陈。


“现在的工作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


“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还跑到山上养牛岂不让人笑话?”


嘉骊的父母更是难以接受,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干,偏偏要到几百里外的山上受苦受累,哪里舍得!


社会上有的人规劝:“一个大学生不好好上班,却跑回来养牛,真是瞎胡闹!”


有的人讥讽:“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多少人养牛都失败了,两个毛头孩子发什么神经,发财?不破财才怪”!


然而,张小东、王嘉骊有他们的主心骨。他们认定的事十八头牛马也难以拉回。胡底乡原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太也多次登门和他们座谈,为他们出谋划策,予以鼓励,更坚定了他们坚持办牛场的决心。


最难能可贵的是,张小东有一个特别能干的父亲,他懂得儿子的心愿,知道他们是在干大事,尽管心里有点不忍,还是积极协助儿子共谋大业。


就这样,张小东、王嘉骊辞别了长治的工作,怀着对创业梦想的激情,到荒山野岭上安营扎寨了。


(二)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创业难,到荒山野岭安家落户创业更是难上难。

张小东、王嘉骊夫妇知难而上。


2011年9月3日,山中岭南端的前岭村的山丘上传出了阵阵清脆的鞭炮声和铿锵悦耳的锣鼓声,这既不是逢集赶会,也不是娶媳嫁女,而是张小东、王嘉骊夫妻的牛场在这荒山野岭上奠基开工。


刚开始,他们信心满满,当晨光刚从凹里透出,小俩口就起床,配上矿泉水,吃点家里准备的馒头,和一家人开始挖沟开渠、架电、修路,星星已经缀满了天空,他们还不收工。经过一周的艰辛,水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张小东、王嘉骊夫妇打响了创办牛场的第一仗,东凹苏醒了。

然而,命运之神并不垂青这对上山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路格外艰难。摆在张小东、王嘉骊面前的是一片旷野荒郊,荆棘丛生,蒿草遍地。


碰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资金不足,他动用了准备结婚用的几万元钱,又从朋友、同学那里借来一些。退下来的乡干部王文太一直把这对年轻人的事放在心上,得知资金不足的消息,二话没说,拿出工资卡作抵押帮助他们解决贷款5万元。老王的举动感动了双方父母,他们由不理解转变到积极支持,都纷纷出面,东拼西凑为儿女的事业给予大力资助。


紧接着就是没有栖身之地。荒山上仅有的一块平地,被杂草荆棘覆盖着无法插足。小东、嘉骊和家人苦干了两天,拾掇出一块地皮,小东到外地把人家撤下来不用的彩板房买回来,放在山上组合起来就好歹算有个窝。


有了立足之地,又面临着劳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时间正值秋收时节,储备牛饲草迫在眉睫,错过季节就是错过一年。因此,储青池建设一刻都不能延误。但是,收秋对农民来说是件大事,提高工资都难以挽留,就这样,顾来的工人不几天全部回家收秋,小俩口的心象油浇。时间不等人,小东和其父母挨亲戚朋友家求救,嘉骊回屯留娘家搬兵,两人软磨硬泡,分头向双方亲戚朋友发起救援的攻势。发动亲戚们能找工匠的找工匠,能亲自来帮忙的自己来,哪怕是一天、两天。小东父亲全力扑在工地上,一刻也没有离开,嘉骊远在屯留的父亲把家里十几亩玉米的收获任务交给女人,也来帮忙。


小东、嘉骊开始拼搏了。已进10月了,太阳好似专门和他们作对,火辣辣地挂在天空,地面被烤得滚烫。由于人手少,他们抡着四五公斤重的铁镐,和工人们一顶一地干。有时候中午不能回去吃饭,饿了啃上几口干粮,渴了,到水龙头接口水喝,常常是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干完活回到工棚里累的饭都吃不下,那种滋味谁能忍受?节假日,工人回家休息了,他们和家人还在做一些捡头拾尾的工作。晚上,小东和嘉骊在闷热的彩板棚内艰难入睡, 饱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王嘉骊在回忆当初创业的艰难时泪流满面,几度哽咽。“至今那些晚上蚊子和地下各种虫子的声响还常常回荡在耳边”,嘉骊说着仍不寒而栗。


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小俩口炼出了一身硬本领。刚开始干活时,从没有握过锄头的嘉骊,白嫩的手掌上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血泡,一握镐把痛得钻心。小东心疼媳妇,劝她少干些,她咬咬牙一直干下去。一次,她娘大老远从屯留来看闺女,一下瞧见嘉骊那血糊糊的双手,心疼得竟掉下了眼泪,当即撕破了自己的内衣襟,给闺女包了一层又一层,轻轻地抚摸着:“孩呀,这可要疼成啥呀?”嘉骊笑了笑:“妈,不疼,以后会好的。” 烈火惨境炼成英雄汉。嘉骊的双手,老茧结了脱,脱了又结,现在手抓满手棘针也不知痛。她自戏谑地说是一双“铁砂掌”。


自古流言谬,当今儿女杰。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 11月2日,一座崭新的300多平方米的牛棚、牛舍展现在大家面前,投资30万多元的简易饲料加工和可容纳2000多方饲草青贮窖也相继建成。


有了场地,养殖什么品种的肉牛,也成了小俩口考虑的问题。他们多次向畜牧专家及肉牛养殖大户虚心请教,并到郑州以及周边市县相关牛市进行调查了解,寻访受市场欢迎的肉牛品种。选择从屯留购进19头西门塔尔优质肉牛。


这个多少人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业,让一对年轻的大学生办成了!


张小东、王嘉骊立志圆梦创业的决心和壮举,让人刮目相看,也感动着家庭。父辈们从实践中看到了今后的远景,小东的父亲成了牛场的长期工人,和小东一同不分昼夜地给牛饲草,打理环境,还送来100多只土鸡到东凹;嘉骊远在200公里外的父母为了减轻小俩口的负担,主动帮他们带孩子,隔三差五还过来帮助他们干点事;其他的亲属也会在农闲时间来帮忙照料,笔者在牛场看到嘉骊已过古稀的老爷、姥姥一直在忙个不停。


日月更替,冬去春来。经过6年的寒暑,如今的牛场肉牛存栏达到100多头,还有500多只土鸡、鹅。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又陆续扩建了贮青窖,添置了汽车、铲车、粉碎机……过去荒凉不堪的东凹,道路通了,电灯亮了,自来水有了。


平日里,各种机器(车)的轰鸣声,牛、鸡、鹅的叫声打破了大山的宁静,沉睡了千百年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庄园。张小东、王嘉骊的牛场越办越兴旺。


创业艰辛百战多。你知道吗?这2000多个日日夜夜,小东付出了多少血泪和汗水,请数一数张小东穿破了底的60多双球鞋和每月五六双袜子,还有那穿得千疮百孔的的一大堆破衣裤。他的手上的老茧让人不敢想。笔者在牛场几次和他握手,他总是说:“我的手太脏太臭,不能握”,强抓住其手,很是惊讶!那双手已经粗糙得象个地道的农民了。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伸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


你知道吗?文静、漂亮的王嘉骊,是个独生女,作为家中的“小公主”,从小就是喝着牛奶、蜜糖长大的,几乎没吃过什么苦。创业以来,却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修路、喂牛、搬砖、建房、跑市场、修牛圈……累得浑身酸疼也不休息,昔日小女生褪去了一个花季女人所应具有的柔弱、稚嫩,变成了“女汉子”。五年多时间,她很少添置新衣服和化妆品。


在张小东、王嘉骊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发展方向,还有一股不惧艰辛、甘于吃苦的精神。创办牛场几年来,小俩口一直坚守在山上,从寒风刺骨的严冬到烈日炎炎的盛夏,从冻得发紫的双唇到汗流满面的脸庞,不知经过了多少风吹日晒,但一次次他们都执着的走过来了,靠的就是他们对园梦满腔的热忱和甘于吃苦的精神。特别能干的张小东,自创业以来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早上4点起床,不时打扫牛舍,清扫粪便,不时给牛喂食,还要定期消毒,晚上11点才能休息,还要定期请防疫部门进行防疫。一天到晚追梦奔跑,忙得不亦乐乎。过去上学,一年穿不破一双运动鞋,现在一双鞋、十双袜子一个月到不了头。


“一路走来,虽然很艰辛,但是也收获了感动,这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王嘉骊感慨地说,资金不足时,曾经坚决反对的家人伸出了援手,帮他们筹资、修路、建房、通水、通电、搭棚舍;饲养中,朋友们免费为他们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得知他们建牛场的消息后,同学们专程到场给他们鼓励和帮助。


最大的支持莫过于身边亲人的理解。有了亲人的理解与支持,小两口抛弃一切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当中。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尽管养殖技术和经验几乎为零,但他们肯动脑筋,善于学习。一边在书本、资料上找答案,一边走出去考察学习先进饲养技能。遇到牛生病,立马请兽医诊治,在治疗过程中虚心向兽医请教、学习,现在常见病喂什么药,怎么治疗,他们都能简单处理,包括给牛喂药、打针。


为了解决料草问题,他们采取互利共赢的办法,把邻近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华太养牛专业合作社。每年由牛场为农户免费耕地、收割,提供种子、化肥,由种植户返还秸秆。


成功由汗水铺垫。创业过程中的困苦与艰辛不断的抨击着两颗年轻稚嫩的心灵,但因为对梦想成功的渴望,小东、嘉骊夫妻俩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奋斗!用小东自己的话说,“每天都很忙碌,每天都很辛苦,每天都很快乐!”


(四)


作为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小东和嘉骊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心里有着更大的理想与目标:那就是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一份力量。


2014年,张小东到郑州市场调查,发现青头萝卜很受青睐,他牵头成立了青头萝卜专业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约500亩,吸纳社员100余人。由小东负责免费提供种子、农药、牛粪,负责技术指导,推销产品,社员按要求种植,为增加农民收入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2015年,他们主动和附近村48户贫困户结对子,帮助他们尽快脱贫。累计为这些贫困户无偿耕地150余亩,解决化肥10吨、种子100公斤等。春节,还给送去大米、白面、食油等价值15000元。


(五)


创业仍在继续,追梦永无止境。问及他们未来的打算,小东、嘉骊说:“经历了这些过程,我们也愈加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不要指望着天上掉馅饼,埋怨、等待更不是办法,唯有不息的奋斗才能创造机会,才能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步。”未来,他们计划将牛场继续扩大,明年建成育肥室,年出栏肉牛50头左右,3年内养殖数量争取达到200头。同时还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致富,着手注册商标,申请肉牛有机认证。在追梦路上,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价值!(沁水县关工委供稿)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