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端午节,儿女们送来粽子、江米、大枣、白糖、糖糕、特仑苏……好多好多的吃食。尽管现在的生活过好了,心情也非常愉悦,但总觉得这样的节日,缺少了我小时候过端午节那种气氛和味道。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小时候,在我的农村老家,过端午节差不多和过春节那样重视,规矩(习俗)也很多:要包粽子、插艾、系脖索(五彩绳)、戴香布袋(香囊)、挂臭蛋(卫生球)等等。
端午节是一个以母亲为中心的大节日。母亲在节日前几天就开始忙碌了。碾子上加工软米、买粽叶,买香布袋原料、寻找五色丝线、五色布块儿……并且抽空就用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香料的菱形、心形、瓶子形、葫芦形的香布袋;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脖索,但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节日前一天晚上妈妈把准备好的软米、粽叶、马莲(干马兰花叶,当绳子用)浸泡好。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忙碌起来。首先,在门上插好艾,给我和姐姐系脖索。两只手腕上,脖颈子上各系一条。脚腕上是男左女右。更小的孩子还要在腰间系一条。有人把脖索叫长命缕、续命缕。明朝人余有丁在《帝京五日歌》中说“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端午节系五彩绳,不仅可以驱邪除魔,还可以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妈妈又给我们戴香布袋,戴艾、戴卫生球(五色丝线小网里装五个卫生球)。那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装饰品,所以也很盼着端午节的到来,系上这小小的彩线,好像戴上了漂亮的手镯,那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香布袋、卫生球戴在胸前,既好看又有香气,还能辟邪。上学的时候,我总向同学们炫耀,也会跟同学们比比看,看谁的颜色更多,谁的更漂亮,小小的虚荣心也能得到满足。
接下来是包粽子。妈妈搬个小凳子坐在地上,把浸泡好的软米、粽叶、大枣,放在顺手处。只见妈妈把选择好的2-3个粽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在尖尖处放一个枣,抓起软米撒在枣上,米快装满时再放一个枣,然后,用漏斗以上的粽叶进行包裹,并根据需要边包边续叶子,直到包裹成严严实实的菱角形,一只手捏着,另一只手拿一条马蓮——一头用嘴咬着,一头用手把马蓮绕粽子一周系住,放回准备好的大锅里。翠绿的粽叶在妈妈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而成了。这时候,姐姐会坐在一旁照着妈妈的样子学包,或者替妈妈“调煤圪戳火”、整理厨房卫生。妈妈那种麻利、熟练的技巧,一、两分钟就可以包好一个。我在旁边看得出神,也帮不了什么忙,只能递个粽叶、马蓮什么的。有时候还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偷吃”一个大枣。一旦被妈妈发现,她会轻轻地打我伸过去抓枣的小手,并嗔怪地说“小馋猫”!我只好看着妈妈的眼睛,拌个鬼脸,一笑了之。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针对五月恶月,民间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让孩子们系五色线、戴香布袋、卫生球、涂雄黄。雄黄要涂在头顶的旋子里、耳朵孔里和肚脐眼儿里。据说,这样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祛病强身。又因当时正处仲夏,天气炎热。一般中午要吃糖糕,吃凉粉。凉粉是用绿豆做的,清凉消火。同时,妈妈还让我把粽子、糖糕、凉粉等一些吃食物,送给叔叔、婶婶和邻居的一些老人们,作为向长辈们的节日慰问和祝福。
戴在身上的脖索,不是一直戴着,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随便去掉的。要等到乌莺(知了、蝉)叫的时候,把它剪下来,挂在树上,让乌莺衔走,这样祛病辟邪可以更长远。所有这些,都是过节的一种氛围和习俗,不一定真的会带来什么好运,但作为一种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美好的祝愿、节日的乐趣也是非常不错,让人留恋的。
端午节,年年都会来,但我却再也回不到童年去了!而如今的端午,五彩线不系,漂亮美丽的葫芦香布袋也不戴了……在今天,端午的节日气氛越来越差,味道越来越淡了。已经没有了童年时的那份激动,只有一份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