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的五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我驾车专程回到家乡,想去看看太焦高铁修建情况。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田野上草花竞相绽放,道路两旁树木郁葱,盛开的槐花开得正浓,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
我的家乡北义城镇丹河底村,一个偏居泽州县东北一隅的山村,地处丹河与蒲河的交汇处。这里,每日可闻到机声隆隆的声音,穿梭的大卡车接连不断地向高铁工地输送着浇筑原料,桥下一条布满泥浆的专用便道,被碾压得十分坚固,在铁路高架桥下一直延伸到远方。
高铁修到我的家乡,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在村东,数十座高铁桥墩已经拔地而起,绵延辗转,在蓝天白云下,宛如一个个音乐符号点缀在丹蒲汇流之地,巍峨屹立,十分壮观。高铁从南向北横亘在家乡东侧的山峦叠障之中,叠翠的寿山,环绕的丹水,静穆的九江台,构成了一副别有诗情的画面。
高铁桥墩下的丹河古道,历史上是连接河南与山西的天然必经通道之一,以古丹道为中轴线的晋豫古商道,自古以来就是晋商南下中原、怀商北上塞外的重要通道。
遥想当年,旧时的丹河古道上,驼铃叮当,马匹结队,商贾往来,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商贾走贩利用丹径之便,依靠自己的精明,将生意从太行做到了中原。虽然地处闭塞的山区,却并没有限制其灵活的思维,他们就像绵绵丹河一样,将自己融入黄河,在明清时期曾经掀起了一束束飞溅的浪花。西黄石的杜家,成家,尹寨河的祁家,通过几代人的不懈打拼,为泽商的历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被富有光环笼罩的生意人,其实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部心酸的创业史。他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经历了淬火磨砺,最终百炼成钢。而今,我们依稀还能从衰草遍野的丹河古道上,去想象当时商贩的艰辛。
由于古代商贸的繁荣,与马帮伴生的是分布在村子东西头的驿站和骡马店,遇到丹河涨水,商贩们艰难地往返于此,便在村中或饮马添料,或宿店歇脚。直到民国时期,往来怀庆府的商旅仍络绎不绝,解放后,村子的东西头依然残留着昔日骡马大店的踪迹。
如今,高铁将穿越历史的时空,从这条古道上呼啸而过,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对于穷乡僻壤的祖辈来说,做梦都想不到,眼前出现的情景几乎是遥不可及的风景。
站在桥墩下,我望着清流潺潺的丹河,浮想联翩,竟然生出颇多感慨,思绪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的岁月。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第一次离开故土,到山西省电力学校上学,当时,因交通不便,搭乘的是村里拉煤的拖拉机到长治,坐在载满着煤炭的拖车上面摇晃,难免让人心惊胆颤,稍不留神,就有被甩下的可能,加上山路崎岖,折腾了一上午才如愿到了长治。下车后,浑身就像散了架一般。
第二天拂晓,天刚蒙蒙亮,在长治工作的三叔把我送到汽车站,登上了开往太原的长途汽车,经过十多小时的颠簸,直到下午4点多才到达省城。
在省电校上学期间,每年寒暑假的时候,也是最为头疼之时,回家的路总是显得那么漫长,限于学生能够享受火车半价的规定,我只能选择乘坐太原到郑州的火车,途经河北石家庄,到河南新乡后再转乘郑州到长治北的火车,在晋城境内的的一个小站北板桥车站下车,然后徒步20华里才能达到家乡。
原本区区数百里的路程,就是因为没有铁路,交通不便,不得不选择去跨越三省行程运行数千里的列车,几经辗转的路途劳顿,无疑是画了一个硕大的C字,拥挤,闷热,枯燥,疲劳,是我当年难以忘怀的心酸印记。
有一次,我在北板桥下车后,已经夕阳西下,匆忙赶路的我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夜幕降临,月黑风高,只得硬着头皮去敲响了邻居在北义城的亲戚家投宿,好在邻居的亲戚十分热情,招呼我吃了饭后,抱出一条新被子安顿我休息,第二天才得于返家。
20年前,莫说高铁,就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除了乡道外,通往家乡那条路,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凡村里在外的工作人员,每次回村,脸上都写满了无奈,无不有着感同身受的经历。
从长治到晋城工作后,回家乡的次数多了起来,年迈的父母也期待我能常回家看看。那天,司机小利刚刚和我回到家里,屁股还没坐稳,只见天空黑云密布,风起树摇,眼看一场滂沱大雨就要来临,我急忙拉上小利,匆忙地向母亲告别后转身便走。
我知道,在村子的北侧,绵延着一道高高的土崖,一条蜿蜒的陡坡在壕沟中伸向外面,是村里通向外界的主干道,那是一条既窄又陡的土路,坑坑洼洼,弯多路险。如果不及时走出这道土坡,一但下起雨来,这条陡坡瞬间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任你怎样踩着汽车油门,都会在原地轰隆作响,四轮打滑,前进不得,到那时只能被困在村子里。
那年,听说村里要集资修路的消息后,我和爱人很是兴奋,双双捐款500元。在任的村主任魏浑旦,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硬是憋足了劲一举实现了三大工程,即修路,铺街,盖村委楼。梦寐以求的水泥路终于替代了昔日的崎岖土路,当年,为了纪念修路而兴建的功德亭,至今依然屹立在村委楼前。
随着晋焦高速公路贯通后,缩短了回家的路程,也让亲情变得更近。
出水芙蓉,花开并蒂。高速和高铁,这朵盛放的并蒂莲,在我的家乡争奇斗艳,含苞待放,演绎着交通史上精彩的蝶变。不久的将来,完善的交通路网,便捷的出行方式,将大大拉近了家乡与外面世界的时空距离,放大乡亲们的生活圈。
太焦高铁的建设和开通,将填补晋城无高铁的历史,从此,山不再高,海不再远。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都将畅行无阻。向北,直达太原,风驰电掣越太行;向南,对接郑州,千里中原一日返。时空距离的拉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影响和改变着生活和消费方式。
在村东的高铁施工现场,一处处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映入眼帘,建设者人人精神抖擞,豪气冲天,紧张有序地为太焦高铁的建设挥洒自己的汗水,我禁不住在心中默默地向辛勤工作的高铁建设者们致敬。
在现场,有不少驻足观看的村民,有位年长者问我:“高铁就是修在高处的铁路吗”?我笑着回答他:“大爷,高铁是建在高处,因为它必须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最主要的是它速度快,才称为高铁,每小时能跑300公里哇!”
“原来是这样啊!”大爷似乎明白了。我在想,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也正刷新着村民对空间的感知。
青山如黛,丹水碧绿。不久的明天,飞驰而过的高铁,必将为这块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之地,从容地增添上最为灵动曼妙的抚媚风景。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