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在丹河桥上的笑靥

黄平顺
2017-12-15
来源:晋城党史网

听说家乡修建了丹河大桥后,我抑制不住心潮激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专程驱车回到了家乡,迫不及待来到村前的丹河边,一睹大桥的风姿。


作为在外工作多年的游子,见过的宏伟大桥不计其数,偏偏对家乡的桥情有独钟。因为,它承载着我儿时的梦幻和父辈们的希翼,一代又一代,或许是期待得太久了,就像美好的梦境一样,让你置身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仿佛还在梦靥中。


眼前的一番风景足以让人惊叹。寿山脚下,宽阔的丹河上一道长虹横跨南北,坚实的桥墩屹立在河心,沐浴着初升的朝霞熠熠闪光,雄浑的大桥正敞开胸怀,迎接着过往行人和疾速驶过的车辆,桥头上,洒下一串串欢歌笑语。


或许是触景生情,我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那时,荒芜的河滩,泥泞的道路,羁绊的河流,是村庄与下游东南部几个村庄联系的主旋律。尤其是在雨天,即便是结伴行走,也难免会令人产生担忧之感。因为一旦上游突遇暴雨,平静的河床就会瞬间成为急流奔腾且无处逃生的危险地带。


令人困扰的是,如果大雨倾盆,河洪直泻,将给世代生长在这里的乡亲们的出行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原本是好山好水的地方,两条河流却成了出行的主要障碍,这不得不让村里的人祖祖辈辈常年续写着艰辛和不易。


那时候,河水经常冲毁岸边的庄稼,村里人曾无休止地与大自然不断抗争,拦河筑坝,保护农田,无奈集体资金微薄,仅靠烧石灰与鹅卵石筑起的大坝,发大水时根本无法抵御肆意的洪流,河水经常冲跨大坝,蔓延至庄稼地。即使这样,深遭洪水之患的乡亲们,依然在老支书的领导下不离不弃,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护田河坝的整治。


夏季的丹河,只要上游黑云密布,总是毫无例外地下大河。在那个集体年代,生产队的老队长派工时,有意将一些青壮年派往河对岸的地里去劳动,那里纵横着数百亩良田,妇女和老弱者则留在不趟河的地里,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万一下了河,妇女和老弱者被阻隔在河那边。


与河为邻的乡亲们,世代生长在丹河岸边,看惯了河水的汹涌澎湃,也深谙河流奔涌的习性。那天收工后,果然,一场大河如期而至。只见老队长他们挽起裤腿,手臂挽着手臂,排成一字形,一起踏入河中,齐腰深的河流几乎要把他们淹没,湍急的波涛中只露出肩膀,激流中宛若一道铜墙铁壁,在波浪滔滔中“嗨嗨”地大声喊着,没有一个倒下,就这样顶着波澜一步一步走向了对岸。


深秋时节,丹河水流清澈,为了解决出行方便,人们把稍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河床上摆上一排,那些石头露出水面,称为“搭石”,过河的人借助这一串搭石,一步一步跨过河去。


老人们说“紧过搭石慢过桥”,意思是过搭石时不能犹豫,要动作快,脚步准。当你跳上第一块石头时,虽然脚步停住,但由于惯性作用身体重心还在前移,如果你还停在这块石头上,就会栽倒在河里,必须瞄准第二块石头利用惯性恰到好处地踏上去,然后迅速踩向下一块石头。


那些搭石原本为不规则的天然石块,底部经过河水冲刷,踩上去难免会活动,所以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相跟太近,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河里。每逢对岸有人过河,彼此都能相互礼让,摆手示意,因为不能同时踩着搭石过河。


60年代初,家乡团支部掀起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村前的丹河边便出现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只要村里的年轻人遇上老人和妇女过河,无论是在夏日淌河还是秋季走搭石,总会热情地主动上前,伏下身子背他们过去,村里人把这看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方圆村庄中留下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秋收季节,河那边大片的玉米,红薯需要运回村中,素有肩挑习惯的乡亲们,这时候是他们最惬意的日子,人们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挑着沉甸甸的箩筐,一趟趟穿梭于水流之间,脚下犹如蜻蜓点水,足尖落在搭石上,好似燕子划过水面,身子一溜烟地从河面上掠过。但见清波荡漾,步履轻盈,人影绰约,扁担发出的“吱吱”声和踏石声,宛若一首欢快的音乐,成为蜿蜒的丹河上一道最亮丽的乡村风景。


70年代初,乡亲们将马车用的方筐子放置在河中,筐内装满石头,用几根木头架在上面固定好,算是搭建的便桥。便桥没有护栏,窄小且不平,仅容一人通过,走起来小心翼翼。遇到雨天,行人一不留神便会滑倒,老人和孩子更不敢踏足。更多的时候,人们只能赤脚趟过河去,但到汛期来临,只能望河兴叹。乡亲们无不奢望着:啥时候咱村能建一座过马车的桥啊!


80年代中期,村干部为了让马车出行方便些,在村东的河里打了几个简易桥墩,上面铺上预制板,成为庄子里第一座走马车的简易桥。虽然简易,却连接着村庄去往高都镇的主要道路,是乡亲们上地、赶集、走亲戚的必经之地,同时承接着邻村的孩子的上学路。然而,到了雨季,河水涨高时,这座简易桥总是被河水冲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待河水落浅,村人只好将其重新复位,勉强供行人和畜力车通行。


进入新世纪后,小汽车开始进入农家,简易桥己不能满足机动车的通行,乡亲们对桥的渴望也愈来迫切。村里人又筹资在河面上修筑了一座小型的石拱桥,桥墩由石头和水泥浇注,桥面宽4米,由钢筋和水泥浇注而成。看上去比较结实,基本满足了机动车的行驶,也加快了与外界的沟通。其缺点是桥墩低矮,桥体不高,泄洪口狭窄,没有栏杆,到了汛期涨河时,河水依然可以淹没小桥。每当这时,过往车辆都不敢轻易的过河,只能眼巴巴地待河水退去,方可通行。


短短几年间,家乡的丹河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不惜巨资修建的护河大堤,是那般厚实高大,宛若巨龙横卧,从上游一直蜿蜒到了村东与蒲河的交汇处,完全将村庄和农田置于大堤的保护之下,毗邻岸边居住的人家,从此再无水患之忧。宽约50多米的河床经过清淤,已恢复河道的正常功能。今非昔比,如今的丹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新建的丹河大桥长50余米,宽约7米,恰似长虹卧波,飞架于碧波之上,给妩媚的丹河增添了一道壮丽的风景,在波光粼粼的倒映下愈发显得雄伟壮观。昔日渡河的情景,简陋的小桥,跳跃的搭石,永远留在了老辈人的记忆之中。


我兴奋地跨上桥头,目光随着美景移动,情愫围着家园激荡,心潮跟着乡愁起伏。眼前恰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在眼帘展开:清澈见底的丹河流水潺潺,眺望周边,但见寿山叠翠,九江台古朴恢弘,河岸垂柳摇曳,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在村东,国家建设中的高铁桥墩正拔地而起,雏形初现。


纵观桥的蜕变,心中涌动的河水,正飞溅起层层甜美的涟漪。桥的变迁见证了家乡父老乡亲的风雨历程,传递着家乡进步的信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家乡的桥,是我梦中的桥,它是悠悠岁月中的一张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外衣,它的灵魂在我的心中永不磨灭,时刻绽放着迷人的风采。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