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山西阳城九女仙湖景区接待处上游2公里许(沁河南岸)有一个小山村,东倚柏林(一座小山,山上以柏树为主,故名),面对峭壁,西北南三面环水,俨然一个“半岛村”。这个小山村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与陕北“革命的母亲河”同名——延河。
“半岛村”溯源
延河村位于阳城东南20公里许,地处东冶镇西北边境,北为北留镇,西偏北为白桑乡。晋城市最大的常流河沁河在屯城村进入阳城后,由北向南一路前行,好像对延河村特别眷恋, 在村西北不远处折转向东,行至一两公路后再转身向南,对延河村形成半包围之势。阳城季节性河流之一的涧河,为西南至东北方向,在村南五公里处以大山相隔、与沁河平行,邻近延河村时环绕村西,以弧形向北与沁河交汇,自古在夏秋盛雨季节使延河村成为“半岛”。2001年杜河电站蓄水、九女仙湖形成之后,随着水位提升,湖水(沁河水)由涧河河道自然溯流而上至村南,使延河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半岛”村。
值得提及的是,延河村西北1公里许的沁河西岸,就是山西第一大泉的延河泉,出水量5立方米/秒左右,年平均水温16C°左右,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软水之一。泉水自马山脚下一石洞口喷涌而出,并在洞外卵滩石隙间强力上冒,形成的串串水泡酷似水中珍珠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延河泉泉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流量稳定,水质良好,经过国家水利部专家多年考察,将其定为阳城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阳城电厂)的水源供应地,投资1.3亿元建起了提水工程,于1999年10月竣工并开始向阳城电厂供水,大量剩余泉水继续涌入沁河。
延河泉的开发利用自古有之。早在古代,这里就兴建有水磨(以水为动力的石磨),最多时达到13盘,水磨以加工香粉为业,即人们上山砍柴送到水磨,水磨将木柴磨成做香的原料,然后再把香粉担运到香城岭(做香的地方,据说在町店与沁水交界的地方)。解放后,水磨由磨香粉改为粮食加工,成为建国初期粮站的加工厂。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山大队利用水能动力,在此开办了磨面、轧花、打油、发电、提水等集体副业和农业服务项目。七十年代,东冶公社在此先后两次兴建扩建水电站,九十年代,东冶镇再次引用沁河水修建延河二级水电站(杜河电站蓄水时被淹没,沉睡于九女湖景区接待处斜对面水中)。
仙崖洞传奇
不知为什么,延河村人不叫村对面的悬崖叫山,而叫仙,如仙岩上,仙头起(山顶上)、仙寨上等,也许这正是所值得求证之处。
延河村座东面西,西面的悬崖绝壁,呈弧状环绕村子,绝对高度300多米,山脚下涧河河道顺势而过。悬崖中部有一山洞,洞口大体为三角状,据村里老人说,山洞口有一大瓮(当地人叫瓦罐),有一次中央兵(国民党军队)行军至此,在东边山上拿望远镜看到瓦罐后,就用枪将瓦罐给打破,部队走后,村里人在山脚下发现,打破的瓦罐口上的筋比碗口还粗(约二三十公分)。
村西面的悬崖,是采撷五灵脂的勇士们的光顾之地。五灵脂,即寒号鸟的大小便混合物,传说要寒号鸟吃七遍屙七遍方可生成,为名贵中药材,用于治疗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对医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等疑难杂症均有奇效,为此,自古多有勇士冒死攀崖采撷。
有村上老人回忆说,有一次听采五灵脂的人说,据打碎的瓦罐推断,此瓮里足可坐下四个人玩朴克牌。此外,洞口还放着一口红棺材,采五灵脂的人曾把棺盖树起来让村里人看,至于洞里,只能听到远处呼呼的吼声,究竟是什么声音无人得知。至于那个大瓮和红棺材是怎么运上去的,为什么要运上去,则是一个千古之迷。不过从仙寨上可以看到,在离地面几米高的地方,仍砌有石头,似为砌筑的小路,再往上,好像是“之”字形的小石孔,很像传说中的古代栈道遗迹,在村里远眺,遗迹大体轮廓更为清晰。
悬崖北几十米的地方,有一处酷像人形,村里人都说那是石人,是保佑村子平安的神仙,自今村里人说起石人神仙的故事仍乐此不疲。村南面的悬崖上,距地面四五十米高的山洞口,也垒有整齐的石头,而且此处悬崖向外倾斜,根本不有人能爬上去,所以洞里的情况也只能一直是个谜。
众古迹诉说
大概也是古人择水而居的缘故,村里众多的古迹可以告诉你,延河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解决之前,延河村是大峪编村的一个闾,人民公社化时期,是马山大队的第五生产队,现在是马山行政村的一个自然庄,有户口的村民110多人,实际平时居住不达20人。别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众多的古迹会告诉你,这里曾经居住人口众多,是重要的交通要地,曾有你想象不到的辉煌。
古道可以告诉你:延河村南经古河至三窑、北经头南至北留的古道,是河南济源的客商进入阳城东乡和晋城、沁水接壤地带的要径,客商们由此横渡沁河,在此歇脚和食宿。战争年代,曾有部队在此渡过沁河。同时,独特的水资源开发和丰富的山林及土地资源,使延河村成为当地农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所以延河至神子头、至马山、至土甲岭、至头南的“大路”,线路设计和路面铺筑的石块都极为讲究,长年累月人们将路面上的石板踩得光滑发亮,关键地方的石板甚至踩出了凹痕。这些都会告诉你,这个小山村曾经热闹非凡。
古庙可以告诉你:延河村看似不大,但与许多大村一样,建有非常考究的大庙、小庙、河神庙、大王庙等庙宇。其中,大庙座北向南,气势恢弘,遗憾的是被日本侵略军烧得仅剩下南面一排,好在戏台尚在,“文化大革命”中,邻近村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曾多次光顾演出。其它的庙宇,都在建国后的不同时期被拆毁,现在遗迹尚存,有的清晰可见。从这些建筑及遗迹不难看出,庙宇建筑用料考究,施工工艺精细,人们至今记得,庙宇里神像塑像栩栩如生,画像活灵活现。此外,在村后的蒿岭顶上和村西南的南岭腰间还各建有一座山神庙。村里较好的几个大四合院均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但从墙上残留的大梁、檩条及砖、石等都可以看到用料之考究,这些都会告诉你,这个小山村曾经多么辉煌。
沁河可以告诉你:沁河与涧河交汇处,有一块巨石,被称为将军石头(其名称来历未详),石头上凿有深孔,是当年用来拴船而开凿的,即石孔内楔上木桩,拴上绳索用来固定渡船。将军石头南200多米处,建有桥马铺,用来放置搭桥用的木料(马即搭桥时安放于水中的木马),桥马铺以西是河神庙,中间大路边树有石碑,记载着沁河史上的最高水位。有史料记载,这里曾是阳城县重要的沁河渡口之一,《阳城县志》(清代版)称此地为闫家津,实行冬春搭桥,夏秋行船,县府规定,在大峪编村范围内酌情收取“桥粮”,作为架桥和行船的费用。1968年省道陵沁线阳城王家庄沁河大桥建成后,马山大队曾购回了摆渡汽车过河的大木船成套设备。这些都会告诉你,这个小山村昔日的不同凡响。
以地堰为证
地堰可以告诉你:延河村陡峭的山坡上,仍然可以看到古人用石块磊成的地堰(通常称地塄),地塄之高,有的达三四米,造成的地块之小,有的只有二三十平方米,时代之久远,早已无从稽考。这些地块千姿百态,有的呈月牙状,有的非常狭长,多在山洼处,由低至高,节节向上,远远望去简直像楼梯,牲口基本难以到达。如此艰难的耕作遗迹,足以看出当时人多地少的极端困境。据村里一位老教师说,他在大庙的石碑上清楚地看到,延河村人口最多时达到1380口人,由此可见,这么个小山村,能建起那么多的庙宇等公共建筑,似乎也就有了答案。后来,随着人口的锐减,这些特别陡峭的梯田被荒芜,唯有坚固的地塄毅然挺立,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桑变迁。
农业生产合作化后,延河村的耕地仍遍布东、西岭上、沁河北岸,更多的则是在涧河的河湾处。涧河流经延河村达三四公里,有四个大湾,每个湾上都有五六十亩耕地。这些耕地虽然也属梯田,但地势大为平坦,最大的地块达9亩多。因为地处河谷,日光照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每逢盛夏,村民们便可赶着荫凉干活。农业生产集体化时,进入伏天后妇女们就要趁着伏天纳鞋底,男人们便可以赤裸着身子锄地, 热了就跑进河里泡一会,很是惬意,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笑话和故事。到了秋天,涧河两岸山上层林尽染,河床里清水荡漾,从地里往回担运庄稼基本都要淌水过河,最远的地每趟要过六次河。遗憾的是当时人们很少能买得起淌水的鞋,担着庄稼脚踩在鹅卵石上,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上世纪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中,人们开始根据地形拆除地堰,联片建设大块地,大大方便了机耕作业。八十年代初,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经营权下放到户,使那些原本宽阔的耕地上新砌起了地堰。进入新世纪,随着杜河电站蓄水,九女湖的水基本将村子围了起来,人们上地、运庄稼、运肥料等都要划船。再后来,村里的学校撤销,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粮食加工频繁地划船出入使村民们甚感不便,于是开始陆续寄居他乡,但故土难舍,户口一直保留于当地,现在只有在村民选举或遇其它大事时才难得一聚。前些年,农村推行土地流转经营,特别是多年的栖居生活,那些地堰早被人们看得可有可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心灵和视野。
真情寄语
目前,一个原本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且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延河村,因多种原因明显衰落。但是,是金子一定要发光,是珍贵资源一定会有人开发。可以说,在这个“半岛”之地,东、西两山间架设索道、东边柏林间开辟步道、西边峭壁开发攀岩、探险,在村里修建疗养度假村,顺沁河、涧河而上,开阔的水域和土地、茂密的山林和种类繁多的禽兽,对开发种植养殖和观光休闲业等,自然资源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力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和热切企盼,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新延河,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有志有识之士看中,会被独具慧眼的开发商选中,会以既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又有浓厚时代风韵的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