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樟,字鹿田,浙江钱塘人。清雍正12年任泽州知府,在任期间,对百姓安抚体贴,政声隆起,吏民无不畏而爱之。在担任泽州知府的时候曾经主持编纂了《泽州府志》,并有诗集《冬秀亭集》。
我读朱樟之《冬秀亭集》,感叹其对泽州民风民俗民情的深入了解。他用诗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记录。他的足迹遍布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对这方土地倾注了浓浓情意。他的笔下,名山古迹,人物掌故,民情风俗,风雹雨雪,无所不有,信笔写来皆成诗。阳城人氏,康熙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田嘉谷称赞其诗作:“不摹一家,不拘一格。烹炼工深,归于自然,不见痕迹。”“可以卓然表见于当世,每诵一篇击节叹赏,不能置。”
这里选录其有关泽州民俗的诗作,让我们从其诗中了解清代泽州民俗,看古今民俗之变迁。
(一)春节
朱樟任泽州知府时,几乎每一个春节都是在泽州度过的。他有许多首诗都是写在泽州过大年时的情景的。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首:
月额厝新火,照耀夜不寒。
绝似绛帕吏,烧香迎红鸾。
糁盆围树根,酿和春一团。
恐被元绪笑,伐汝同芳兰。
维桑合恭敬,楼叶青如槃。
懿筐主蚕职,岂忍斨斧残。
此乡尚茧丝,能毋发永叹。
俗薄宜改而,喜气生门阑。
诗中描写了泽州过春节烧正火的情形。正火,亦称旺火,门火,烧绵柴。据《泽州府志》载:“元旦,长幼夙兴焚桑,名曰‘正火’,高牲醴粔籹礼神祭,先拜尊长,戚里相福,饮食宴会,数日始定。”中国古代以春节为一年之始,因此称春节为元旦,与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公历的元旦不同。这一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早早地起床,到庭院里烧旺火,寄寓来年红红火火,兴兴旺旺。烧旺火用的柴禾是过年之前就准备好了的。旺火越烧越旺,照亮了整个夜空,驱散了一冬的寒气。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大人们就要祭祀祖先和神明。“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醴”是一种甜酒。“粔 ”是古代一种油炸的食品,类似今麻花之类。“籹”是古代一种环形的甜饼。把这些作为敬神用的献供。
清代之前,泽州人烧正火,用的是桑柴。为何用桑柴,而不是其他?可能与桑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易燃又容易取得有关。古代中国到处是桑林,成语“沧海桑田”就是见证。桑树也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常栽的树木,因此,人们用“桑梓”来指代故乡。“指桑骂槐”“桑中之约”“桑间之咏”“桑中之喜”“桑枢甕牖”“田月桑时”等众多的成语,也见证了桑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泽州是蚕桑之乡,桑树资源丰富。至今流传有汤王桑林祈雨的故事和宋代程颢回望桑林的遗迹。
但再多的桑树也经不起年复一年了砍伐。诗人在诗中进一步劝谕郡人改掉砍桑树的不良风俗,而用松替代。他在诗题中写道:“泽郡元旦家设门火,即长官署亦同。其木用桑,夫伐松代明,古人惜之矧桑为饲蚕之树,取而薪之,旦旦而伐,其何以堪。用东坡夜烧松明火韵,以示郡人,冀敝俗之速改也。”
诗中云:“恐被元绪笑,伐汝同芳兰。”“元绪”为龟的别称。砍伐桑树为何会让龟笑呢?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中有一则故事,大意是:三国时,有东吴人在浙江永康县山里捉到一只大乌龟,就把它捆扎起来带回家,这时,大乌龟突然开口说话:“出来的不是时候,被你捉住了。”那人很奇怪,便坐船准备将龟送给孙权,夜里将船系在江边的大桑树下停宿,半夜听见大桑树对大乌龟说:“受苦了元绪公,你怎么会成这样?”大乌龟说:“我被人抓住了,马上就要被人煮了吃,但不要紧,他们即使烧尽南山上所有的柴火来煮我也不能把我煮烂。”桑树说:“听说朝廷中有个叫诸葛元逊的人知识丰富,一定会要你命的,如果用我们这些大桑树来煮你,那你怎么办?”大乌龟说 “子明,你不要再多说了,恐怕你也逃不了这场大祸。”桑树就沉默不语了,到了南京,大乌龟被送到了孙权那儿,果然烧了很多柴还是煮不烂。诸葛恪就说:“用老桑树煮一定可以熟。”捕龟人就把在途中听到乌龟和桑树的对话告诉了孙权,孙权就命人砍倒了大桑树并运来做柴薪,一刻儿就把龟煮烂了。”读了这个故事,你也就知道为何元绪要笑了。
随着时代的脚步,今天,楼房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庭院,烧正火的习俗正在逐步消失,朱樟再也不用担心因烧正火而使桑树被砍光了。
(二)立春
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气,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因此,在古代,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对这一节气都十分重视,要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甚至成为国家层面的盛典。
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泽州部》:立春前三日,乐工装演戏剧,遍走士夫门,曰“演春。”至期,官率合属,迎勾芒神于东郊,前列戏队,殿以土牛,老稚胥观,士女填市,师巫鼓导于衙舍。黎明,官仍率合属“鞭土牛”,泄宣春气。民间茹萝卜面饼,名曰“咬春”,即荐新,取春生之意也。
这段短短的文字中,为我们介绍了围绕“立春”这一节令,而开展的“演春”“迎春”“鞭春”“咬春”等多种民俗活动。晋城本土作家卓然撰写的《风俗流响》一书对这些民俗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演春,就是立春前三日进行的民俗游艺活动,主要是民间扮演的故事等,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喜悦。报春,与演春有相似之处,就是让若干名艺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了”、“春到了”,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
迎春,乃是迎接春天的来临。我们看一下朱樟《雪中迎春》一诗:
迎春次东郊,牙旂导参左。
填街午市喧,升斗集甲货。
三白记年丰,先喜饮饼大。
土膏未动初,八栏一牛卧。
立春的前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身着官衣的僚属,后面是手执农具的农民队伍,到城东郊去迎春。到了城东郊,首先要祭芒神。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芒神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的农历特点,如芒神身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春牛是先期用黄土制作好的。春牛的制作也有一定规范。根据《元典章》的记载:春牛用桑拓木为胎骨,牛头至尾桩八尺,象征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牛尾一尺二寸,象征十二时辰;高四尺,象征四时(即一年之四季)。祭芒神时,要先行二跪六叩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递给长官,长官接酒浇在地上,再行二跪六叩礼。礼毕,迎春的队伍将芒神与春牛一并迎回城内。
这一年春前,已下了三场雪,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所以诗中说:“三白记年丰,先喜饮饼大。”“三白”即指三度下雪。
而在《次日鞭春用东坡别岁韵》一诗中,清代泽州知府朱樟,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在泽州“鞭春”这一民俗活动的景象。
西顾日在酉,测影春何迟。
开门磔泥牛,三匝如奔追。
引犊食细草,寝讹山之涯。
万户各望岁,三农宜及时。
鞭春,又称打春。立春这一天,地方官亲自主持鞭春大典。并鞭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然后,民众将春牛打烂。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扔进自己田里,就是丰收吉兆。旧时中国农村,一入冬季,冰封雪盖,进人农闲季节。人、牛均歇冬。迎春、鞭春庆典实际是告诉农人,农闲时候已过,新一年的农事已经开始,应该积极准备耕耘劳作了。所以诗中说:“万户各望岁,三农宜及时。”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因此“劝农”是地方官以至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的工作,故有此庆典。
鞭春的风俗起源甚古。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到了汉代鞭春牛已相当流行。以后一直沿用下来,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之风日益活跃,遍及乡里。
最后再说一说“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清代泽州民间就做一种萝卜面饼,用来祭献和食用,称之为“春饼”。这一习俗叫做“咬春”。
历史演进到今天,鞭牛之风俗已逐渐从社会生活中退出。吃春饼的风俗却一直保留下来。春饼的形制随地而异,演变这各式的“煎饼”、“春卷”,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
(三)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期间家家挂灯,处处挂灯。清泽州知府朱樟在《上元夜泽州踏灯》一诗中写道:
七级遥瞻僧寺塔,一旗低扬酒家竿。
马头灯接楼头月,多半游人仰面看。
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西街火树接灯山,乱叶繁枝总不删。”从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清初泽州元宵灯节“满城灯火”的盛况。据《泽州府志》载:“自十四日起曰试灯,至十六日止。”但早在十二、三人们就已迫不及待,挂起了红灯。有朱樟诗为证:“流莺未啭贮双柑,问月才知十有三。灯是头番看最好,闹蛾香翅拍花篮。”
事实上,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灯节,其中包括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元宵节的活动,也不局限于一天,而是前后几天。
这些民俗活动包括设人火、打铁花,走百病、耍百戏,等等。
先说设人火。据《泽州府志》载:“列炉焰名曰:‘人火’,有范土像人物者,中空吐焰,光彩腾灼。……即曲坊隘巷,亦暖如春。”这“人火”与春节的“旺火”不同。“旺火”是烧在院子里,烧火用的是“桑柴”或者“柏柴”,总之是柴。而“人火”则设在门外,烧的是炭。而且要把火炉用土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朱樟在下面这首诗里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佳节泽州设人火的盛况:
家家栏槛烂星辰,暖眼何曾起暗尘。
丞相嗔来能炙手,酂侯火迫已班春。
官街到处藏温户,陋巷于今少曲身。
点雪炉边消内热,不嫌太守独清贫。
朱樟还在诗题中写道“郡人元夕厝火于门谓之人火。有塑朝官执笏者贮石炭于中,经宿不灭,吾乡所无。”这是泽州独特的一种民俗,是朱樟在南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所塑的人物,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古典文学。比如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铁面的判官,红脸的关公。甚至还有帮助刘邦打天下,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的萧何。诗中所说的“酂侯”就是汉高祖刘邦赐给萧何的封号。泥塑的丞相萧何经不起烈焰的烧烤,以为气温上升,春天到来,于是颁布“春令”,督促百姓及时进行耕作劳动。
次说打铁花。上了年纪的人大多看过打铁花。就是将铁先熔化成铁水,几位汉子光了上身,头戴草帽,双手执木板。一人持火钳从炉中取熔好的红铁团递放到木板上。玩者必须胆大心细,眼明手快。先将红铁团轻轻一簸,遂迅即猛力往上空打去。灼热的铁水于半空迸散,顿时形成五彩斑斓的火花,绚丽多彩,变幻莫测,夺目耀眼。伴随着嘭嘭啪啪的打击声,一簇簇银花凌空绽开,此起彼落,构成一幅幅奇异的烟火图景。清代留下了许多首写打铁花的诗。朱樟写的《铁花行》就是其中之一。
一火人面青,二火人面白。
面面相看醉缬生,泼地熟红收不得。
银瓮翻浆玉杓分,树头结绽芙蓉色。
转眼狂花添客慧,丝饼穿天补阙事。
解衣忙跃泼寒胡,簇蝶惊传撒珠戏。
箭壶一掷电睒张,颠倒落花如雨坠。
暗尘马过锁频开,烂额客呼星退避。
诗中将打铁花的场景写得灵活灵现。他在《泽州府志》中也作了生动的记述:“融溶铁汁高洒,散星点成虹,迸落空中,火树银花,炫照都市。” 打铁花这一民间活动反映了古代泽州高超的冶铁技术,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再说走百病:据《泽州府志》载:“上元前后三日中,于城外旷地结草为阑,方十丈许,中曲折通行路,是夕持灯绕行,谓之‘走百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泽州部》亦记载:“十六日,乡城男女拥趋厉坛,以艾灸柏树,谓之去百病。”朱樟亦云:“泽俗正月十六日出城东门外灸树,人以千计,妇女居其半焉。法用壮艾以七炷为候,云治病甚验。”并作《灸树词》:
灸树之俗何所云,摆街半是红衫女。
苍皮痛痒岂得知,人百其身谁赎汝?
老妪再拜前致词,树本无病人医之。
但灼汝身分我痛,一春无恙神所为。
最后说说耍百戏:正月十四到十六要唱三天戏。有唱上党梆子、上党二簧,有泽州秧歌。耍百戏包括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朱樟任泽州知府的第七年,即公元1740年(乾隆5年),正月十六夜朱樟来到大箕里大箕村同年好友卫恕堂家——友山园,一同观看戏剧演出。并用诗作了记录:
霸王鞭走火轮长,戏鼓当筵玉面郎。
小院筝琶喧浅夜,细腰新著绣罗裳。
从中使我们对清代唱戏的情景可以作一合理想像。
元宵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比如举行乡饮、迎紫姑、献奶奶、添灯、吃元宵等等,由于人们争相上街,观灯看戏,街市上人山人海,以至于有丢了鞋子的,也有掉了发簪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四)寒食与清明
熟食仍从俗,春寒满四邻。
禁烟风不改,钻火令犹新。
束蕴谁家妇,分灯隔巷人。
自怜怀冷癖,惭对介山神。
炉温无宿火,自信举家清。
新土重封墓,红裙尽出城。
香厨划杏粥,山店卖黄饧。
我亦水头祭,故乡无限情。
朱樟诗《赋得寒食四邻清》,融入了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的节俗。是清代社会已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的体现。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跟他一同出奔的臣子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放火焚山,本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泽州古属晋国,受影响更深。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前一首诗中,写到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等风俗。诗中的熟食,乃是指寒食“禁火”期间所吃的预先加工好的食物。祭墓之时,亦用来作祭品。寒食禁火结束之时,皇帝便命人钻木取火,将火种分赐给近臣或贵族,以示恩宠。一家取火后,再将火种分给邻人,称之为“分灯”。
后一首诗则写泽州人祭祀祖先之情形。家家户户都要上坟,在坟头上培上新土,而且只能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两个“鬼节”都不能动土。同时,还要烧纸钱,以送给阴间的亲人使用。“红裙”,指美女。不仅是男人,妇女们也都要上坟,而且要在坟头放声大哭,以表达对亲人无限的哀思。“杏粥”与“黄饧”同为古时寒食节之食品。较大的寺庙这一天都要施粥。泽州有民谚:“二月二啃干糕,三月清明花圪桃。”这里的“花圪桃”,是用软米面做的,包有馅,如同月饼或火烧一般的烤制食品。当亦为寒食节之食品之一。
身在泽州的作者,看到当地人都出城祭祖,心有所感。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建《寒食行》中的诗句:“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他像所有出行在外无法回乡祭祖之人一样,站在河流边上,望着家乡所在的方向设祭,意在让自己的感恩之情,随着不息的流水,回到家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俗活动日渐增多。除了扫墓、祭祖、禁烟、寒食,还有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等。朱樟诗中即有:“摆街女踏秋千蹬,上冢人簪杨柳符”的诗句。朱樟纂修的《泽州府志》亦载:“(清明)前数日,携楮帛酒榼拜扫坟墓,踏青游赏,都于是时。”
(五)端午
端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何过端午节,古代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清代泽州知府朱樟诗《端午日制药戏作绝句示姚式文》,全诗共有绝句四首,以端午日制药为主线,咏出了多种端午习俗。其诗如下:
捣药声声任鸟呼,刀圭能比客医无。
埋葬待变青精色,只采蜻蜓一颗珠。
流传五日是天中,炙顶愁看壮艾红。
莫以搥炰戕物命,仙人尸解坐䖟虫。
碧纱窗底费消磨,丸药流萤转奈何。
不信床砂能镇恶,研朱黥面小儿多。
流苏错采飐华鬘,身佩灵符百体安。
饷客何烦益智粽,劳君同捻决明丸。
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火气最旺的特殊日子,因此是采撷与炼制阳性、火性中草药的最好日子。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古老的节俗。所采之药种类很多,有兰草、艾草、菖蒲等等。更常见的则是采集车前草、地丁、蒲公英等,洗净晾干,用时水煎服,可清热解毒。
除了采草药,古人还在端午捕蟾蜍、蜈蚣、蛇、蝎、蜥蜴等属“五毒”的动物,认为在端午采集的五毒药材,具有特殊的疗效。采集回来后,还要在端午日进行加工,制药、炼药、晒药。宋代吴自牧撰《梦粱录》曾记载:“此日探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诗人以制药贯穿全诗,作为端午节俗之主题。
绝句第一首中的蜻蜓,也称蜻蛉,亦是一种药材。有强阴止精之效,亦可壮阳暖肾。古人有“埋蜻蛉而变珠”之说,“以为五月五日取其首,正中门埋之皆成青珠。”(宋陆佃《埤雅》)
绝句第二首,写了为除疾避疫而采插艾叶的风俗。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容易发生疾病和瘟疫,而艾叶能杀菌消毒、洁净空气,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瘴。后两句,引用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故事,仍言制药事。据《太平广记》:尝有神仙降,谓孙思邈曰:“尔所著《千金方》,济人之功,亦已广矣。而以物命为药,害物亦多。必为尸解之仙,不得白日轻举矣。”其后,孙思邈多取草木之药,以代替昆虫等小动物。
绝句第三首,道出了端午节的另一种风俗。朱砂、雄黄是至阳之物,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多以朱砂或雄黄放于床头以镇邪。而更多的是把研细的朱砂或雄黄,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以避“五毒”。
绝句第四首,则进一步咏出系百索、佩灵符、吃粽子等众多风俗。“流苏”、“华鬘”是指以五彩丝线缀花,作为颈上、臂上、身上的装饰。泽州人称“系百索”。端午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出门抛到河里,或挂于树丛,称为“丢灾”。佩灵符即在黄表上画符咒以趋吉避凶。老人、孩子和体弱之人多佩带灵符。女人、小孩多佩香囊。香囊,俗称香布袋。内装朱砂、雄黄、艾叶、樟脑及芳香类药物,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做成各种不同形状,小巧可爱,清香四溢。给孩子做的,做成小娃娃模样,名为端娃娃,戴在脖子上;老人用的则做成三角形的,系于腋下。
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屈原,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泽州也不例外,而且作为款待客人的上好食物。而且也是亲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女方家必须到男方家送粽子,名为“送端午”。诗中之“益智粽”,则是添加中药“益智仁”的一种药粽。
朱樟纂修《泽州府志》中还记载有端午节“泛蒲觞”的节俗。也就是以菖蒲酒密封于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饮之。这是文人墨客所玩的“曲水流觞”一类的游戏。而普通大众则在清明早晨起床后,大人小孩都到河边用河水洗脸,据称可明目。还要端回一盆水,让家里不能到河洗脸的亲人用。
读了朱樟的这首诗,我们对泽州的端午节俗,应该有了更多的了解。
(六)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为历代诗人所常咏叹,承载了无数的文化内涵。诗人朱樟笔下的中秋融入了泽州传统习俗,和自己的丰富感情,颇为耐人品味。
今夜必须月,三秋争一宵。
浊气秽太清,斟酌乃无聊。
密云压屋角,谁信天气高。
牢扄笑玉宇,潋滟空绛霄。
默数去年客,聚散皆寥寥。
既有饼饵设,何必陈膏臊。
寄谢南楼庚,再约东篱陶。
上面这首《中秋无月用元人舒道原韵》写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今夜必须月,三秋争一宵。”开篇即单刀直入,强调一轮明月对于中秋佳节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一个人人期待的观月、赏月、玩月、拜月之夜,有月是必须的。诗人欲说无月,先强调必须有月,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强化诗的意境。
从“浊气秽太清”,到“潋滟空绛霄”,诗人用长达六句的篇幅,来描绘无月的天空和无聊的心情。诗人长久地凝视着天空,原来澄清的玉宇,被牢牢地关上了大门,阴云密布不见一丝光亮,人们常说的“秋高气爽”又在哪里?诗人对中秋之月的急切盼望和期待表露无遗。他在另一首中秋诗中亦云:“倚阑月不上,毋乃杀风景。” 泽州古来就有赏月、玩月之习俗。“珏山吐月”成为古代泽州八景之一即是明证。时至今日,珏山又成为全国重要的赏月名山。人们还将中秋赏月与元宵观灯联系起来。俗语云:“中秋不见月,明年不看灯。”这在朱樟诗中亦有反映:“阴晴来年定,来春误元宵。无月并无灯,生趣不自聊。”
玩月、赏月之风还要延续到八月十六晚上。诗人在另一首《十六夜对月》的诗中云:“抚时良可玩,爱月性所秉。况逢二八秋,徘徊惜此景。”其情其景多么令人向往。
中秋也叫团圆节,这一日“戚友以果饼相馈赠,月下会聚,疈瓜陈果。”(《泽州府志》)但诗人在这团圆喜庆的日子里,亲朋好友或南归,或西去,或滞留他方,在身边者没有几个,使诗人倍觉孤单寂寞。“寄谢南楼庚,再约东篱陶”,则借用晋代名臣庚亮和陶渊明的典故,表示自己欲邀约志趣相投者,诗酒唱和,共度中秋。
尽管天上无月,不能够玩月、赏月,但月仍在人的心中,祭月、拜月的程序仍不可少。“既有饼饵设,何必陈膏臊。”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也就是拜祭月神。祭月时多用苹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和月饼,而不用腥臊之物。北宋时期,月饼就已成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作为我国中秋习俗传承基地,珏山景区还编排演绎了隆重的传统祭月仪式。泽州民间至今仍保留了自己做月饼的风俗,许多乡村的村民自己做各具特色的农家月饼。珏山也做一种提糖月饼,成为一种品牌月饼。
中秋演戏,放爆竹、烟花,亦是必不可少的。朱樟诗中多有描写:“良会敢轻掷,丝竹兴弥高。跳丸火伞出,星直凌烟霄。”再如“据床闹筝琶,兴浅且停省。火攻出下策,花落酒逾醒。”“跳丸”,“火伞”均为古代烟花的不同种类。还有一种筒状的花炮,释放时,接连不断地飞向高空,像流星一样直冲云霄。“火攻出下策,花落酒逾醒。”亦是描写人们不停地放花炮的火红热闹情景。可以说完全与元宵节的热闹劲没有两样。
(七) 重阳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为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泽州民间有什么样的风俗呢?《泽州府志》明确记载:“重阳:饮菊酒,插茱萸,登高野宴。”这些风俗在朱樟的诗中,亦有的反映。比如其《九日登北门城楼》一诗:
地择高处登,初启北门錀。
树赭刷秋痕,云黑吞日脚。
阑干得远势,旷如解束缚。
佳荫分四隅,胜概专一壑。
感时秋已凉,败絮装渐薄。
疏花媚短篱,柴桑赴密约。
高鸿戢其影,无由见寥廓。
青衿对白头,自惭古人作。
喧呼市井儿,茗果小酬酢。
败兴雨忽来,踏叶换行屩。
首句“地择高处登”即开门见山,点出登高之俗。登高之地,并无一定,在高处的城池、寺塔、山岳等都可成为登高之处。
为什么要在此时登高?据说是因为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这时,在泽州城头,以知府朱樟为首,老老少少聚集了一大帮人。诗人突然想起唐代诗人陈子昂《登泽州北城楼宴》一诗,想到“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发出“青衿对白头,自惭古人作”的感叹。
“喧呼市井儿,茗果小酬酢。”则表明不仅登高,而且在此进行野宴,诗人与父老乡亲们互相敬酒,饮宴甚欢。
“登高野宴”之俗,通过这样一首诗,得到很好的阐释。
在泽州城北福星坊的高台寺,亦为文人墨客登高之所,诗人有诗《九日登郡城楼并游高台寺》二首,其一:
峨峨粉堞拥高城,剪剃藤梢觅路行。
晚节何劳无极雨,秋水如此只宜晴。
回樽待赴柴桑局,避劫重闻鸡犬声。
凉叶四山催小霁,令人难遣望乡情。
诗中的“回樽待赴柴桑局”,即写“饮菊酒”之俗。《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柴桑”为古县名,西汉置,因有柴桑山而得名。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为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故里。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文中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清•钱谦益《吴封君七十序》亦云:“饮柴桑之酒,一觞独进;鼓少文之琴,众山皆响。”
朱樟另有《丁巳闰重九》诗:“花糕追节脯迎凉,闰位星移值季商。甲子一周如电过,几人曾遇两重阳。”“为觅横枝想故乡,乱云仍照去年堂。吟诗若遇悲秋老,重插朱萸再举觞。”
前一首诗中,即写到重阳“花糕”。花糕的做法不同一般,要分层夹上红枣、核桃之类干果,或者蜜饯果脯之类,既美观又可口。“追节”则是姻亲之间互相馈送花糕等礼尚往来的习俗。另外有民谚曰:“九月九,家家有。”除了蒸花糕,许多人家吃素饺子以示丰收喜庆。
后一首,道出了泽州“插朱萸”之俗。据传,插朱萸可以驱邪治病。
《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即有风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赋予了重阳节新的内涵。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此,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之节。
(八)祭灶
下面是泽州知府朱樟写的一首描写泽州祭灶的诗《祭灶用东坡守岁韵》:
北客置羊酪,南烹及蛙蛇。
有炭可御寒,况以帘幕遮。
今夕醉司命,媚灶词云何。
画板佩替代,旅巢童仆哗。
哀时八音遏,腰鼓停夜挝。
劲草蟋蟀悲,新荑杨柳斜。
乘除算人寿,谁与补蹉跎。
东家分利市,祝史多诞夸。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各家各户都要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这是全国性的民间习俗,影响很大,流传极广。但南北东西各地又有所不同。朱樟作为一个南方人,来到北方做官。对泽州的一切都感到新鲜。用诗记录下当时泽州祭灶的情形。
这一天,首先要准备祭灶的用品。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特点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住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除此之外,诗中说,北方人用羊乳制成的一种食品,而南方人祭灶的供品更为丰富,有人甚至捉来青蛙和蛇类。北方虽然天寒地冻,但有炭火加温,有布帘御寒。人们还要好好想一想,到了晚上,该用什么样的好话来巴结献媚于灶神。传说过去有一户贫苦人家过小年买不起灶糖,只好空口许愿道:“灶王灶王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来年再请你吃糖。”
南方祭灶神,常常是在灶神神龕的位置放置一尊灶神像,而泽州则是灶火之旁贴一张画像来代替。家里的大人小孩仆人对此都感到十分新奇。祭灶,要在夜深人静之时,这时只可以听见风吹动野草和杨柳的新枝而发出的声音,以及蟋蟀的悲鸣。人们对灶君所言的祝辞多荒诞而夸张。祭灶时,口里还要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这一天,又叫小年。所以人们还要说到又过一年了,这一年来有哪些收获,有没有白白浪费时光。祭罢了灶,住娘家的媳妇就该回婆家了。“吃了五豆,还不想走;吃了腊八,还要圪凑;祭了灶,放了炮,撅起屁股往婆家跑。”祭了灶,儿媳妇还没有回家,公公婆婆就着了急,还要打发小儿子去叫嫂子。于是就有了民谚:“祭了灶,放了炮,骑上毛驴去唤嫂。”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灶神上天汇报之说。但家家户户仍保留着祭灶的习俗。人们买回火烧和糖瓜(或芝麻糖),放在灶火之旁,并燃起住香火,表达对灶火一年来辛苦的感激之情。尤其是那彻夜不停的鞭炮声,在告诉人们又是一年了!
(九)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的节日。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泽州府志》亦载:“除夕:更桃符,易门神,互相馈岁,设庭燎焚苍术。士夫间行小集守岁,爆竹辟邪。是日,婚娶不择吉,谓之乱岁日。”
朱樟有多首写除夕的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泽州除夕节俗。其中写于乾隆三年的《戊午除夕》如下:
京兆先颁五日春,茅堂画燕又更新。
山深尚剩六时冷,雪压已消一寸尘。
未解逐贫搜隘巷,但教祭灶请比邻。
地炉添贮芸香火,劝坐才收无事身。
家家裂竹声如雷,斗柄潜移春已回。
晚市饧箫吹暖律,短瓶花信坼官梅。
雄心渐减霜锋钝,晚节将成雪鬓催。
聊与宾朋征酒令,泥头香为老人开。
诗中的“地炉添贮芸香火”即为除夕旧俗之一。除夕夜,人们焚烧芸香、苍术等香物,以及松枝、柏叶等。希望能辟瘟祛湿,助阳气上升。并高烧银烛,整夜守岁,以图吉祥。
“家家裂竹声如雷”。表现出泽州除夕夜,爆竹声声,热闹非凡的景象。朱樟另有诗句:“爆竹烘街夸疾走,老翁真个学儿童。”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老少少燃爆竹、放烟花的热闹喜庆的气氛。
“聊与宾朋征酒令”,则反映了士大夫间小集守岁的民俗。“泥头香为老人开”反映了官民关系的融洽。“泥头香”则为当时泽州自产的一种酒水。
除夕节俗在朱樟所写《甲寅泽州官舍除夕》诗中,亦有反映。“廨舍焚香净扫除,虽非吾土亦吾庐。” 这天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
“钱分白打能消夜,户设红灯已待春”。白打就是赤手空拳的搏斗,唐代诗人王建云:“寒食内人尝白打,库中散与金钱”,是说寒食节时,县府会礼聘府中能搏击的人,表演“白打”作为余兴节目。而除夕夜则家家户户挂起红灯,无论城乡灯火辉煌。诗人将寒食节俗与除夕节俗对比,别有一种趣味。
朱樟在《守岁》一诗中云:“还乞东皇分利市,银盘裹手叠男钱。”咏出除夕夜长辈给未成年子女发压岁钱的风俗。“利市”乃是压岁钱的别称。“男钱”则是旧时传说妇女佩之可以生男孩的钱币。如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丰货”,因钱文壮实丰满,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称为“男钱”。还有南朝梁民间私铸钱币“布泉”。布泉径一寸,重四铢半,世人亦谓之“男钱”。
《守岁》一诗中所咏“餦餭待饷初来客,环珮争迎过去仙。”则道出了泽州一种特殊风俗。除夕夜家家要迎神,但泽州所迎之神,别有壶关乐氏二女仙“冲惠”、“冲淑”。朱樟言:“泽俗家家设祭迎之”。
在晋东南地区多设庙祭祀二仙,在泽州县境内即有金村镇小南村二仙庙、高都镇湖里村二仙庙、下村镇下村二仙庙、柳树口镇南石翁村二仙观、高都镇泊南村二仙庙等等。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