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一词,古人为防蠹虫咬书,便在书中放置芸香草,因这种草有一股清香之气,故打开书籍,便清香袭人,因此称之为“书香”。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而书香城市,则是指这个城市是充满读书风气的城市。
在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我们经常看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指种田,“读”指读书,在百姓中可谓流传甚广,深入民心。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读圣贤书,为的不是做官,而是学“礼义廉耻”做人的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古代的中国很重视读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两句话经常会被许多人家写成春联贴于门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朝诗人颜真卿写的一首《劝学》,劝导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历史上,勤奋好学的人物故事比比皆是。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有孔子的韦编三绝,孙康的囊萤映雪,匡衡的凿壁借光,李密的牛角挂书。还有司马光警枕励志,范仲淹断齑划粥,这些脍炙人口的典故流传千年,代代相传,无不是古人勤读书经、刻苦励志的写照。
晋城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天华物宝,人文积淀,自古就有书香的浸润。早在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任泽州晋城令,在其任职的三年中,实施了一系列教化百姓、休养生息的举措,推行“欲治晋,先兴学”的主张,坚持“以教化为先”,把提高百姓伦理道德作为首要政务,兴办乡学,发展教育,建立乡校、社学数十所。其中,“程颢书院”便是其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官方书院。
堪称宋代大儒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对晋城贡献卓越,把理学的斯文种子播撒在了这块原本文化荒漠的土地上,使当地民风悄然转变,书院因此声名鹊起。山西、河南等地的年青学子慕名而至,在此开启睿智,熟知礼仪,致使文雅儒士不乏其人,一度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盛况,人人读书,家家向善,开启了晋城文化鼎盛的先河。“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宋时提刑学士黄廉曾对这一繁荣昌盛的人文景观予以了赞誉。程颢书院对古代晋城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自宋以来,始终薪火相传,文脉不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县城的晋城南大街一个饭店里,墙头悬挂着一条标语,上书:“书多人贤,酒多人颠”,反映了店主的独具匠心。用“书”与“酒”,“贤”与“颠”进行对比,说明读书有修德明理的作用,劝人多读书才有修养,才能成为贤士。
座落在文博物路中段的晋城图书馆,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每到周末就能看到人潮涌动的情景,在这里没有喧闹声,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让你不忍心打破它的宁静,每个人都能在书香中享受着心灵的安逸,感受到一份来自阅读的温情。
分布在街区的自助图书馆,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书香城市、文化晋城”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无疑将为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发挥作用。一座城市,有了这些书亭点缀,给城市带来了书香气息,是城市文化兴起之象。
新华书店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新华书店这4个红色大字,刚劲有力,让人联想到读书的力量。这是毛泽东亲自题写的。那是1939年9月1日,延安北门外新华书店正式开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新华书店4个大字,派秘书送往书店。
作为书香社会符号的新华书店,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一段和它有关的记忆。少年时期,能够进入书店看一会书,翻一会连环画,再依依不舍地回家,是很多50后、60后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民营书店作为新华书店的补充也应运而生。万卷书城是晋城的老牌子书店,数十年来拾遗补缺,自辟天地,为传承城市文化基因甘做一片绿叶,以书会友,以书结缘,首开民营书店文化周活动先河,在体验“书香传情”中让读者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久经翰墨的人,书香融入在他们身体的肌肤中,时间久了浑身必然充满着一种书香的味道,这种气质与魅力,理性地提升了自我形象,成就了工作和生活中的游刃有余,举手投足的洒脱和睿智,往往让人刮目相看。
如今的读书环境已今非昔比,酷暑难当的夏夜,室内晾风习习,寒风凛列的冬日,家中春意融融,明亮的灯光照射着宽大的书桌,再不用挑灯研墨,再不用画荻教子,更无衣食之忧。
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市民热爱读书,崇尚读书,彰显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这种阅读生活,提升了城市的品位、道德和智能,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当这座城市处处响起琅琅书声时,必然使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厚实深沉,千百年来沉淀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必将绵延不绝,异彩纷呈。
盈盈书香,城市之魂,书香弥漫的城市最有魅力。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