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爱的母亲

李西宁
2018-05-20
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们亲爱的母亲,于2014年5月11日晚七点二十分因病情恶化在睡眠中长逝。享年89岁,每当想起妈妈的离开,我们儿女悲痛万份,哽语涕涟。


母亲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一小康家庭,中学文化水平,1950年刚参加革命工作就与1949年南下到福建宁德的父亲相识、相知,直到1952年结为伉俪。

图片1_conew1.png


1957年冬父亲因受极左路线影响被解职回乡,这对母亲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当时组织上派人找母亲谈话提出:如跟父亲一块回山西就得办理退职手续,不回去要继续工作就得离婚,这是阶级立场问题。当时母亲非常痛苦,一方面舍不得离开父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另一方面又不甘心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有个最大难题是母亲还有年迈的老父在堂。但残酷的现实只能选一,善良的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年幼的孩子和父亲,最后痛下决心辞掉工作离开了自己年迈的老父,随我们的父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离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东海之滨,来到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差异极大的黄土高坡上的一个贫瘠的北方村庄——岭东村。母亲在很短的时间内顽强地克服了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适应了突变的全新的环境,从此在岭东这个山沟里艰难的度过了我们难于想象的二十一个春秋。


她不怕生活艰苦,1957年冬她和父亲带着我们三个年幼的孩子回到岭东后,母亲和孩子们对生活环境极度的不习惯,特别是孩子们先是吵着吃大米、吃鱼,接着是晚上嚷着要睡木板床,死活不到土炕上去睡。紧接着1958年大跃进食堂化,整天吃玉米轴高梁壳淀粉,吃没盐饭菜母亲从不叫苦,散食堂后每年口粮都不够吃,一到青黄不接之际粮食更是奇缺,她说父亲参加体力劳动,要另做点玉米稀粥让他吃,而母亲和孩子们却吃红薯渣圪垒配浆水,面对这种生活当地人都感难熬,而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母亲就这样咬紧牙关年复一年坚持着。后来母亲为支撑这个家庭,她成了料理家务的行家里手 ,为了适应家乡的生活,她很快学会了做鞋、纺线、织布、裁剪衣服,等一整套农村妇女一般难于掌握的技术,织毛衣在周围三村五里内很有明气,特别是掌握了做醋技术,那时在家乡虽说家家都有做醋的习惯,但要把醋酿好,一般是很难做到,而母亲做的醋每次成功,从没翻过一次缸,且味道鲜美,对于这些乡亲们个个赞不绝口。此外,与邻里和睦相处很好,母亲在岭东的二十一个春秋,从来没和邻居们吵过咀,全村一百多户人家一致称赞她是通情达理,待人礼貌宽厚,特别是居住在那一片和她年令不相上下的媳妇们,来往的更加密切,纺花织布在一起,就连瞧戏赶会也要相跟上,感情非常融洽,1978年冬去福建落实政策,临走时乡亲们都送白面馍、玉米面小饼、鸡蛋等食品,叫路上当点心,送行时这些人都擦着眼泪依依不舍。


母亲从小一直在校读书,接着又参加革命工作,根本没做过体力活及针线活,但她很快就协助父亲建立了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家庭,并先后又生育了三个子女。农村的生活虽然异常艰难,但母亲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对常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困难,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那时虽生活辛苦但内心甜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的冤案得到了昭雪平反,母亲随之也恢复了工作,并以当年光荣退休。退休后,母亲时刻关注着我们的成长,教导我们做人做事。我们及我们的子女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关怀呵护下,我们的事业亦或子女的学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母亲身上兼具了南方女人的细腻聪慧和北方女人的坚韧顽强。


母亲,在我们眼里您是中国女性的完美无瑕的典范,她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母亲的晚年,由于脑萎缩,生活难于自理,饮食吞咽功能失调,靠米糊流质等饮品来维持生命,特别是在最后的几个月,完全靠食导管注射来维持。但她一直在同病魔做坚强斗争,先后三次在严重心肺衰竭窒息的情况下,死神也没有把她夺走,她创造了一次次的奇迹,每次都从死神的手中坚强的挺了过来。


就在母亲病世的前几天刚给她过完九十岁大寿,她的儿孙们都围绕在身边,给她祝寿祝愿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并站在一起为她齐唱生日快乐歌,我们相信母亲虽人瘫在床,但她心里亮如明镜,看到了她全部的魂牵梦绕的子女在生日之时齐聚高平,了却了心愿,眼角噙着幸福的泪水随之翩然而去。大喜之后即是大悲,怎能不让我们扼腕浩叹,悲痛欲绝。


窗外明月浩瀚,心里泪雨滂沱,明月与我同悲。抽笔四顾,内心茫然;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强痛之下已语无伦次,语言永远无法准确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内心的悲痛,她音容宛在,常驻我心。此后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在母亲闪烁的人生光辉和伟大的母爱指引下,继续前行!母亲,我们爱您!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