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就是我现在就读的学校---陵川县城南友谊小学。我们家祖孙三代都与“南小”有缘——我的奶奶和妈妈都在“南小”任过教,我在“南小”上学。祖孙三代见证了“南小”从“贫苦”走向“富强”的历程。
我们家交流最多的地方就是餐桌。中午,一家人围坐在摆着三菜一汤的餐桌上,一边吃一边愉快地交谈着。我是小孩子,只顾埋头吃饭听他们说。
谈着谈着,妈妈说起了我们的学校,说什么多媒体很方便……我吞下一大团饭菜,腾出嘴来问奶奶:“那你们30年前的“南小”是什么样的?”奶奶喝了口水,抬头望着墙的一角回忆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来到‘南小’工作,那时候的‘南小’叫城关镇南关小学。全校有五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再加上一个幼儿班,每个班只有20多个学生,老师加上校长只有七八个人,全校师生总共也就百十来人。教室是低矮的小平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夏天热的像蒸笼,冬天的时候生着用砖头彻成的煤火,冷的就像掉进了冰窟窿,有时候学生的手都冻肿了。学校没有操场,连校门都没有。校园地面没有硬化,睛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那时我与你爸爸、姑姑住在学校不足二十平米的教工宿舍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只有两张小床和一些生活用品。生活非常艰苦。”
接着我又望向妈妈,妈妈自觉的讲起了她的经历:“2005年,我调进了‘南小’,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那时候的‘南小’已更名为崇文镇南关小学。教学条件略有改善,学校的校园进行了部分硬化,教室已改建成了两层的教学楼,原来取暖的砖头煤火,改成了统一配置的铁制煤球火,学校建起了围墙,安装了最原始也易生锈的铁制校门。在校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小学改为六年制后,又增添了六年级。设立了独立的幼儿园。学校师生增加到了大近700人。”
听了妈妈和奶奶的陈述,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我五岁的时候也进入“南小”,读幼儿园。那时幼儿园的墙上绘上了可爱的卡通图案,并有了一些简单的像滑梯、秋千之类的活动器材。等我上了小学,学校的规模又扩大成了三规制,每个年级三个班,教室比以前美观了、敞亮了,安装了玻璃的黑板,窗户也大了,还有标准的崭新课桌凳。全校师生增至900人。
二年级下半学期,我们搬进了新建的学校。“南小”也更名为现在的“城南友谊小学”。教学条件更加改善,两栋教学楼和一栋教辅楼橙白相间,绿色的玻璃嵌在其中;教辅楼前有旗台,两边是花坛和书报栏;校门也从老旧易生锈的铁门换成了先进的自动门;教室里电灯,磁性黑板、白板,多媒体一个不落。教室、楼道全部安装了暖气,集中供暖,教室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
教学改革給学校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变化。改变了我们“同桌”的坐法,变为10或8人一小组,桌对桌的坐着;改变“填鸭式”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去年,学校又在校门口单独修建了一个封闭式标准化塑胶操场。操场非常大,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厕所、车棚,还有许多健身器材……
想到这里,午饭吃完了,我们的交流也结束了。
我家祖孙三代,代代不同,从“南小”的变迁中,体现出了每个年代不同的特点:30年前贫穷;15年前简朴;现在的先进。从“南小”的变迁中,折射出的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伟大祖国的强盛。我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作者:陵川县城南友谊小学 六(1)班 牛牧童)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