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牙牙学语的稚气孩童到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言传身教,从在全区教师节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献词到参加工作后数次演讲比赛获奖,学说话,会说话,说标准。普通话啊,你知不知道,我和你之间一路走来的情愫绵绵。
小学是在农村老家上的,那时懵懵懂懂的我从没想过除了各地的方言之外还有普通话,天天听到的、学会的都是方言,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当年每天的晨读,孩子们都把板凳搬到教室前的空地上,围成一圈,用地道的家乡话摇头晃脑地念课文,还故意把声音拖得很长很长,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把家乡话演绎得格外有味道。
第一次听说普通话,是堂哥当兵回乡探亲时,刚开始也不知道那就是普通话,只觉得他说起话来抑扬顿挫,好听极了。觉得它陌生、新奇且遥不可及,小小的我暗暗地发誓:有一天,我也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要在城市里生活,能说一口好听的“洋话”。
真正开始与普通话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是在城里上中师的时候,那是在一九八六年,我刚上中师,就被语基老师那标准的普通话深深地吸引,开始有意识的练习普通话了,学校给每人发了两、三本相关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说好普通话有这么多名堂啊!那么多自以为是却读错了的常见字,那么多必读的轻声字、那么多不同形式的变调,还有我们晋城人最易错的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要记要背的东西实在多,我一有空就读读记记,从纠正自己的方言到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让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普通话。
走上教师岗位,又为我进一步使用普通话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严格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跟着播音员学习,学习他们说普通话的技巧。课堂上,我常用充满激情的普通话和学生交流,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渐渐提高,也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互相交流。
不断的拼搏,不断的磨练,我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学业绩也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又利用空闲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诗歌散文节目,常陶醉在朗诵者的意境中,领略文学的美感。跟赵忠祥学习朗诵的技巧,让我在语速的把握上有了更高的标准,是普通话让我更自信了,更是普通话让我与学生的距离近了。
现在,我常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任志鸿的诵读,领悟他那回肠荡气,意韵厚重的朗读风格,希望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更上一层楼。
思考着自己成长的足迹,探寻着前行的路途。我越来越觉得普通话的使用、普及并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成就,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体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海外不断升温,汉语拼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已然融入亿万人的生活,与我们朝夕相处。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普通话,在这个时候,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做!它让我们自豪!更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
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在国土沦陷,人民就要做亡国奴的时候,小弗郎士的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给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用异乎寻常的激动语调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这里,我也要说:让我们讲好普通话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为普通话的推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语能在一代又一代中蓬勃传承下去。我更要感谢普通话,是它让我在教学中尽显风采,是它让我发生了变化,也是它让我的学生更喜欢我们的母语了。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