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山村教育,老来无怨无悔

苏金松
2016-08-14
来源:晋城党史网

春天,县教育局按照国家教育部指示,对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30年以上工龄的教师进行荣誉登记。

我忽然想到,对扎根山村任教32年的妻子秀珍,应该写写其艰辛了。

1967年,我在平城小学任教,杨老师给我介绍对象,提起王秀珍,说她在潞城公社一个小村学校任教。我想起,我与她同是1961年陵川一中初中毕业的学生。想到对方是老师,就答应见了面。

我与秀珍通过半年的交往了解,有了共同语言。后来我们结了婚。

婚后,我与秀珍到她教书的学校。

那是离县城50里倒有30里穿越大山,坐落在廖东河畔山坡上的一个小山村,叫河东,进村还得走十八弯小径。全村17户人家分散在9块地方,互不见影。学校修在山嘴上,是三小间用大石砌成的房子,破烂不堪。妻子一人教四个年级8个学生,“一揽子”教学很费心费力。

妻说,她1961年学校毕业后,由人介绍来到这里,那时才17岁。由于小村偏僻离城太远,油、酱、醋这里买不上,所以只能吃“白饭”。教室的火由石头砌成,炉条是木棍,上山砍柴烧火。她很多时候火都生不着,黑夜不敢在教室睡觉。艰苦的生活使她不知哭过多少回想回家。

这里的村民好,老人们待她像女儿一样,送些瓜、豆荚、萝卜。有时吃不了饭,家户请她吃。夜里她到村民家睡觉,帮做家务活。孩子们喜欢老师,天真可爱,村民支持,父母亲鼓励,上级还给她定为民办教师,吃上了供应粮,由生产小队发给18元工资。就这样她在河东住了七年。

七年,正值她青春年华。秀珍能抛去县城好的家庭生活到山村任教,为了孩子们识字读书,忍苦、忍怕、忍寂寞把自己大美时光献给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是不容易啊!我想,要是评“最美丽乡村教师”,妻应是人选。因此,我对妻有了多多敬重和爱慕。

再后来,我隔半月二十天就要骑自行车去她学校送粮送生活用品。那得绕道潞城公社粮站领上粮食,顺河走40里。走道不仅累,还很危险。有几次路上突遭大雨,河水暴涨。一次,我在水中差点被漩涡冲走。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1968年。那时妻怀孕还在学校工作,她怕坐月耽误学生的课。11月的一天,秀珍在学校肚子疼。我得知消息后急忙骑了车狂奔到那里。秀珍的母亲和村上太婆们忙着给她分娩,她却因难产急坏在场人。我急着跑到5里外的郊底村总机处,向潞城卫生院打电话求救。后来孩子出生了,是一个胖乎乎的女孩。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妻在学校住了12天。她急着要回家,好腾出教室让学生上课。我就找人用平车把妻和孩子拉上回来。一路的颠簸,我只怕车上的妻和孩子着风,被子捂得太严,反倒把孩子闷死了。孩子夭折,我心疼得要命,妻哭得死去活来。

1970年春天,我的儿子出生。三个月后,她带着襁褓中的孩子又到学校工作,70岁的奶奶跟着照看孩子。

我去给妻子送粮食和生活用品的次数更多了。妻子回家、开会,我与她在山道河滩抱孩子行走特别费力,或烈日炎炎,不见一个行人,却碰到了狼、狐……加上第一个孩子夭折的伤痛,我有了将妻子调回城关工作的打算。

机会来了。那年6月,城关联区将秀珍安排到王掌小学任教。

离别河东村时,群众、学生都不愿秀珍走,送给许多山货。

   6月底,我送妻到了王掌。王掌是城关公社南川大队的一个自然村,离我家7里路。妻工作地点一下近了40余里,方便了许多。

小村40余户人家,学校30余名学生,为三个年级的复式班。我粉刷了学校墙壁,写了标语,妻和学生整理好卫生,校园焕然一新。那时,我的孩子很小,由妻带着,奶奶跟随照看。

   1972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三个月后,妻带女娃到王掌教学,孩子则由家中岳母照看。

那时候,妻教学工作量大,还一直开会,要养育孩子,学生还要参加农业和勤工俭学劳动。她的精力不知消耗了多少,身体都消瘦了。

   大年到了,孩子没鞋没衣服,她加班做,熬到半夜,腰痛了,手拿不住针了,眼困得睁不动了才休息。生活真是不容易呀。

1975年,73岁的奶奶在王掌学校得了急病,很快离开了人世。奶奶为我们照看孩子丢下家,牺牲了自己,她有功于我们。我们为了工作失去奶奶心里有愧,也难以交代76岁的爷爷。不久爷爷也去世。    

1976年,我的二女儿出生。那时,我的两个孩子在姥姥家生活。妻带着小女儿,在村上找了位奶妈照看,生活十分不便。于是我又产生了调妻回家乡西关小学的想法。

   1978年春天,城关联区将妻调进西关小学。秀珍回到了家乡小学,我们将家门打开了。但她对工作十分认真,那时国家恢复高考,教育抓质量。妻为了出成绩,一身扑在学校,废寝忘食做工作。

   1981年,教育局对工龄在15年以上的民办教师进行“民转公”。妻符合基本条件。城关联区分了4名指标,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倒有有17名。联区订了方案,各大片按方案给17名教师逐个打分。秀珍调回西关小学后成绩突出。分评下来,妻排在第二名,顺利转为公办教师。但“民转公”的教师必须到农村任教。

秋假后,联区调妻子到城关公社北川小学任教,她在那里度过了15个春秋。

北川村离县城5里路程,妻得吃住在学校。学校设在村外一座小庙中,是三个年级的“一揽子小学”。

秀珍成为公办教师后,为了报谢党和人民,工作更起劲了。北川小学连幼儿有三、四十名学生,每天每节都是一个人教学。喊都喊不过来。那时,大片各学校要比较成绩,比赛唱歌、体操等。她忙得不亦乐乎。十多年的艰辛,使她患上喉痛、喘气等疾病。长期住潮湿家,使她又伴有关节炎。我与她找了许多医生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医生分析是职业病,没法治。

就这样,她还是撑着身体工作着。1993年之后,妻有病多次住医院。直到了1995年,她再也顶不住一身的病痛。联区校长关心她,建议她提前退了休。

妻教育工作35年,只有3年在城关任教。她将一生大半年华奉献给了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超过多人校的工作量,时时忙碌。她性格要强,追求最好,是那样地敬业,那样地执著,付出的艰辛不知有多少。她工作在哪里,哪里的学生群众对她评价极好。至今,河东、王掌、北川一些被她教过的学生或是老村民,还不时来我家看望我的妻子。

32年,妻子失去的很多:丢了家,丢下孩子,一个孩子夭折,奶奶病故在学校,她身体累得有了病。得到的并不多: 20多年赚着18元工资,也没评上小学高级职称。但她感到满足:教学口碑好,对得起山村群众,转成公办教师,1985年国家还给孩子们转成供应粮,职业病逐渐好了,家庭生活幸福。她提起自己32年献身山村教育事业,无怨无悔,还感自豪。她经常教育子孙后代,党和国家对我好,有养老金,报销医药费,受人尊重,我不能忘记党的恩情。你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学习,做好事业,做出成绩,为党为国为人民争光。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