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平市档案馆从中央档案馆征集到一份宝贵的历史档案——赵輖烈士撰写的《关于南昌暴动中二十军的斗争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复制件。这份报告是赵輖烈士唯一存世的文稿遗存,对研究八一南昌起义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份98年前写成的报告能如此完好地保存至今,背后也闪耀着无穷的党性光芒。
这份报告是革命英烈赵輖用生命书写的。
忠诚写就 向党报告
赵輖于1904年出生于高平市马村镇的一个殷实富户,自幼性格耿直、勤奋好学。1923年9月,19岁的赵輖到太原读书,他积极参加团组织和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青年学社”,和志同道合的学运领导人王世英、纪秀川、程子华等交流学习体会,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研究领导、发动、宣传学生参加学运的计划和部署。1925年,由于国民师范受徐一鉴的高压,没能参加全省的反房税运动,学联决定:在国民师范掀起反对学校当局压迫学生运动的高潮,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寒假考试机会举行罢课。师范积极响应学联决定,筹划了以打倒总干事,赶走班主任,成立学生会为目的的学生运动。赵輖参与和策划了这次学潮,迫于太原学潮高涨,国民军又大军压境,校方答应了学生们提出的四项要求,学运取得了胜利。赵輖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开始了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926年春天,赵輖接受组织号召,到广州考取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步科第2团第4连的学员。同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中,赵輖随贺龙独立第15师开进前线,他无所畏惧冲锋在先,在沙河战役立功,由排长晋升副连长。1927年南昌起义中,他任国民革命军20军第3师教导大队第8队队长,无论是鏖战南昌、拼杀会昌还是守护潮汕“七日红”,面对枪林弹雨,面对死亡的考验,他都信念坚定,而他不过是一个22岁的青年。潮汕起义失败后,他饥寒交迫、伤病在身,但面对民团开出的高价,他宁愿将手中的枪支砸坏、埋藏,也不让卖给民团欺压平民。他没有气馁,辗转来到上海寻找组织,面对组织的疑问,他坦然写下《关于南昌起义暴动中20军的斗争情况》,最后提出的请求是:解决吃穿用的问题,请组织安排工作。
养好伤后,根据党中央安排,赵輖投身兵运工作,在樊钟秀部邓宝珊部唤起士兵觉醒,发展革命力量。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第26师成立,赵輖任师长,这支部队在枣襄宜根据地打出了一片天地。1931年正月初七,赵輖率部在枣阳枣南三区梁家集一带进行整编集训时,突与国民党48师遭遇,战斗中赵輖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7岁。
仔细端详这份档案,你是不是会发现,它没有我们习惯的“天头地脚、左边右距”,只有带文字的纸芯?难道是书写习惯的变化吗?不!这个细节则无言地告诉我们,这份珍贵的文物档案能穿越百年,是一批人用生命守护的。
珍贵密档 生死守护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中央重要文献的保管工作,1926年7月,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成立,下设专门文件保管处。1930年,随着革命环境不断恶化,党中央发布通告,规定各机关不宜保存文件,“不需要的文件必须随时送至保管处保存”。至1931年10月,文件保管处已集中了文件资料20余箱,成为我党第一个中央级秘密档案库,党内习惯称之为“中央文库”。这里保存着党中央2万余件珍贵历史文献,堪称党的“一号机密”。从1931年建立到1949年上海解放,中央文库一直秘密存放在风云动荡的十里洋场,隐匿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眼皮底下,前后10余位隐蔽战线同志接力,用生命和热血确保了党的“一号机密”万无一失。
193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上海迁往江西中央苏区。陈为人、韩慧英夫妇奉党中央指示留在上海,接替张唯一负责保管这批珍贵文件。保管中央文库期间,陈为人对文件进行了分类整理,精心起草“开箱必读”,详细列明查阅须知和全部目录。为便于秘藏转移、降低风险,他还将文件四周空白纸边裁掉,将大字转抄为小字、厚纸换成薄纸,最终将2万余份文件全部重新整理装箱。赵輖书写的《报告》边角被裁,就是陈为人夫妇管理守护文件的印证。他们常年在阁楼上生一盆炉火,一旦发生不测,“宁可放火烧楼,愿与文件俱焚”。1935年2月,张唯一、韩慧英相继被捕,陈为人与组织失去联系,经费来源断绝,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忍饥挨饿、艰难度日,却仍严格遵守文库管理要求,借钱租住独幢楼房。由于长期的辛勤劳累,陈为人积劳成疾,党组织决定转移全部文件,并将陈为人送进当时上海最好的医院治病。可没待几天,他就以“怕引起怀疑”为由出院了。他诚恳地说:“我现在不能为党工作了,就不能再花党的经费了。”由于两次入狱受尽酷刑,守护中央文库工作艰辛,加上肺病缠身,在将中央文库移交给徐强、李云夫妇后不久,1937年的春天,陈为人牺牲在守护文库的岗位上,年仅38岁。
1939年,徐强、李云夫妇先后奉调前往延安,吴成方同志领导中央文库,先后安排周天宝和刘钊同志负责具体保管。1940年秋,缪谷稔接任文库保管人,他将文库档案伪装作“私人衣物”,运往英租界一幢独门小楼亭子间暂存。随后,又将其运到自己家中,贴身守护。数年如一日为保管中央文库殚精竭虑,使得缪谷稔耗尽心血,于1944年10月10日病逝,年仅39岁。
1942年夏,年仅23岁的陈来生,从病危的缪谷稔手中接过守护中央文库的重任。当时,日伪军警宪特的明岗暗哨遍布街头巷尾,并以铁丝网划地封锁。陈来生装扮成邮差,采用“小鱼钻网眼”的办法躲过敌人的盘查,用竹篮、面粉袋等简陋工具,手提肩扛,完成了“蚂蚁搬家”式的文件转移工作。之后,陈来生又将文库巧妙地存放在亲手修砌的阁楼夹墙内,并通过秘密方式维持着与党组织的联系。
参与保管中央文库的部分人员照片
千里调档 服务中央
1945年,党中央需要调阅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等文件。接到通知后,陈来生打开夹墙,在逼仄炎热的阁楼里,从两万多份档案中一份一份查找,找出中央所需的十几份文件,一一抄录后将抄件送给吴成方,用照相机将抄件拍成胶片,将胶片装在空干电池内,密送到华中局,再电发延安。千里调卷,未出丝毫差错,中央评价调阅的相关文件“对于中央解决党的若干历史问题有很大帮助”。
1946年,党中央指示将文库中的部分文件运交中央使用。陪同周恩来到南京、上海参加国共两党谈判的刘少文,利用代表团成员可以乘坐国民党飞机来往延安、南京等地的有利条件,将首批5000份文件安全运抵延安,交中央秘书处保存。
1945年党中央发华中局情报部要求调档的3份电报底稿
完璧归赵 使命必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来生亲自押着胶皮车,将文库剩余的全部档案送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后转交华东局办公厅。经过清点,档案计104包,共16箱,“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的损伤”。至此,由无名英雄们守护18年的中央文库,完整移交党中央,隐蔽战线胜利完成党中央“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的使命嘱托,向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献上一份厚礼。
1949年9月18日,中央复电华东局,对保存文件有功的同志予以奖励。毛泽东主席特意将有功的“同志”改为有功的“人员”,以表彰对保管中央文库有功的保管员的亲属及朋友们。在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下,1950年2月,中央文库档案被安全押送到中共中央秘书处。1959年中央档案馆建馆时,中央文库作为“镇馆之宝”被接收进馆。
一份档案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书写者、守护者的绝对忠诚。这一份赵輖亲笔书写、签名的《报告》是如此珍贵,让高平的红色文化顿时增添了厚重感。尤其是他的签名,让我们倍感亲切,仿佛读懂了他的内心。而陈为人等地下工作者矢志不移保护中央文库,以坚毅隐忍诠释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
此刻,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此刻,请向英雄致敬!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