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寒山区域自然生态、古建遗存与红色历史考述

王国亮
2025-08-28
来源:晋城党史网

可寒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东沟镇,东经112°43',北纬35°42',主峰海拔1097.9米,距晋城市区18公里。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占地约3平方公里。景区四面环山,北接方山,西连岳城山,东眺兴隆山,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形成"天然氧吧"的生态环境,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8℃,是知名的避暑胜地。


可韩.jpg


可寒山,冬不积雪,寒不凝冰,故名可寒山也。据《凤台县志》记载:岳神山脊中分由西转而东曰:西可寒山,距县城17公里,山坳有乾明寺,山岭重复,古树盘根,毕宏韦偃,画亦不到。长河水从可寒山麓东流过,长河发源于下村镇武神山南,由北向南流经下村、大东沟、川底、周村、李寨,在栖龙村汇入沁河,全长20公里。境内落差867米,河床宽40米。经过多年治理,上游修了8座水库,下游河道筑起了河坝。改变了夏秋两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泛滥成灾的历史。史称“四十里长河一码头”,这里水陆交通方便,日军修建的晋(城)阳(城)公路途经这里,近年来建设的二十里铺公路在辛壁村连接晋阳公路,正在修建的晋阳一级公路也途经这里。有民谣曰:


下了西洼坡,

进了手艺窝。

不是赶牲口,

就是固漏锅。


这里手工业发达,木匠、铁匠、银匠以及手工编织比较多,集市赶会物资交流频繁,形成繁荣昌盛的景象。由于煤铁优势,一度出现可寒山麓村村有煤矿,四处有炼铁,从一脚蹬的小型炼铁炉,到中型大型炼铁炉,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黑夜如昼。


乾明寺,是可寒山南坡的一个四面环山、十分幽静的寺庙。庙宇是由大大小小几十个小院组成的美丽院落,每个院落的殿堂里面都塑着大大小小的各路神像。最雄伟的是庙前相对的两山脚下,各有一株很大的白皮针叶松,青白的皮,嫩绿的叶,根深叶茂,树干十几个人合抱不住。在山坡上水土流失的地方,露出粗壮的长长的树根,游人都当成独木桥爬来爬去。在两树中间,修有一座高高的珠楼。这个庙宇的建筑管理、维修是在统一规划下,各村包干一个院子、一路神像,这个庙宇经常保持着整齐、清洁、美观。据《台县志》载:“乾明寺在城西北三十里可寒山,唐天佑十三年建,裴骞云:唐末避兵地,后兴造,以报佛恩”明清数次重修、增修,是可寒山南坡的十分幽静的寺院由大大小小几十个组成,每个院的殿堂里都塑着大小不等的各路神像。有一座三层高楼名曰:“望月楼”。登上望月楼,凭栏四眺,群山叠翠,白云缭绕。寺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花草芳香。清清泉水,绕着院内小径潺潺流过顺着“二龙”口下流山沟。寺院背后,可见一脉峙为五峰短龙踞虎,维东有松,维西有栝,中有崇冈,结聚团美,山势围合顾视五龙争珠。环境优美,建筑宏伟,佛门圣地,香火兴旺。陈廷敬在此写到“窈窕溪山路,孤峰迫自尊,秋花隐危石,斜日到闲门,鸟影烟中寂,泉声雨后喧,法云堪倚徙,不拟向前村。”


可寒山自古乃避兵之地。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人员和政工干部转移时,曾在这里休整。据《晋城县志》记载:土岭事件以后,我军政人员1500余人,又集中到东沟西南乾明寺下面野地上,召开了一个誓师大会。由政治主任敖纪明作报告,号召革命同志在山西统治阶级投降妥协摧毁抗日政权的逆流中,一定要坚决消灭反动派,保持进步的势头,保证抗日的最后的胜利。40年代末,50年代初将寺院拆毁。60年代起,东沟公社林场址上建起平房。90年代林场停办。


2001年,笔者与九三晋城市委会副主委、古文化中心主任裴池善第一次到这里考察,只见几根石柱竖立和残缺不全的几通石碑,或立或卧于瓦砾废墟之上。


四十里长河十里宽,

中上游崛起可寒山。

背山面水村村可观,

东沟辛壁和峪南


可寒山周边有北常庄、沙沟、郭庄、岭南、南坪、大东沟、辛壁和峪南等村,这些村均有背山面水特色,长期受到长河水的滋润,煤铁资源丰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村民生活相对富裕。现在大东沟政府所在地的大东沟村,与辛壁和峪南已经村村相连。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大东沟辛壁和峪南


东沟村主要由山地丘陵组,以新生界与古生界为主,地表岩石主要以沙泥岩和碳酸钙为主,地下铁矿资源丰富,水量充沛,地面植被良好,人居环境优良。旧有晋城县出西门30华里之说。系大东沟镇政府所在地,镇办单位几乎全部设在东沟村内。村东的东岭向西延伸至村落时分为南北两岭,村位于中间的低谷中。它东靠老龙头,那里的村庄从北向南依次为岭头、岭南、北村。村子的西面为峪南村,两村之间是常年流淌的长河。村北是村、贺坡;村南是辛壁、七干。早年,徐氏家族的先辈带领族人由长河西岸的峪南村迁往东岸,创建了第一处居所“徐家寨”,从此开始了徐氏家族在东沟村的历史。徐氏先辈斐“号文宇公”后人分三门,长门为“国政”,二门为“国新”,三门为“国钦”,后“因子孙繁衍,不堪容纳”,从古寨中迁出,另辟寨东坡地修建“前中院,房屋北庭三间,东西角房上下各四间”,并立村名为东沟。传说“东沟”之名来源于“洞沟”之谐


台县志》记载,古镇由徐氏家族于康熙1662-1772年投资所建。明清时东沟属泽州管辖,清雍正六年,泽州升州为府,下设凤台县,台县下设四乡二十都,一百五十一里,东沟村属建兴乡永义都辛壁里管辖民国初年,改凤台为晋城,仍沿用清朝的里甲制。民国7年1918废除里甲制,推行村闾制,东沟镇为第三区,东沟村属第三区管辖。民国26年193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东沟为四区,在区下设编村。东沟村与峪南、马村、七干、辛壁为一编村。民国29年1940年,日本鬼子盘踞东沟镇并设维持会。民国31年1942年8月,共产党组建晋北抗日民主县政府,县政府驻在沁水常店、郭庄一带(东沟人称山后),后迁往大阳的赵庄。下辖四个区,第三区区公所驻郭庄一带,管辖现在的下村镇、大东沟镇,东沟村属第三区管辖。民国34年1945年4月,日军撤出晋城。5月晋南、晋北县合并,12月晋东县并入。东沟属晋城县第三区,区公所驻东沟村,东沟村属第三区管辖。1954年初,实行乡管村,东沟村属东沟乡。1956年,取消区的建制,扩大乡级建制,东沟村属东沟乡管辖。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东沟成立了五星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东沟村与峪南、南坪、马村、七干、辛壁为一个管理区。1983年9月,晋城县改为晋城市,所辖区划不变。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设乡镇,东沟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大东沟镇人民政府,东沟村属大东沟镇人民政府管辖。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原晋城市(县级市)所辖范围分为晋城市城区和晋城市郊区,大东沟镇属晋城市郊区管辖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城市郊区,设立泽州县。原行政区划不变,东沟村属泽州县大东沟镇管辖。


峪南村东临长河与大东沟镇政府所在地相连;西依可寒山乾明寺;南与辛壁村、李庄接壤;北靠上下南坪。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像一条巨龙腾飞。据村乾隆十三年创建金阙宫社庙碑文记载:“峪南据长老之所传闻当元明以前时居人仅三十余户陶复陶穴而已。”元朝就有祖先在峪南繁衍生息,虽然仅有三十多户,百余口人,但仍重农务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史村钟楼段都塔,坪头屋脊峪南阁”两句民谣,把长河两岸有名的古老建筑客观描述东阁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是依山取势修建的人文景观,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西阁又称凌云阁,阁长15米。站在阁上东望全村街道,西赏松柏成林,四季常青寒山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前人在西阁外正中也雕有“秀爽西来”四个大字。阁内正中的楼檐下悬一幅墨绿色作底,镶着金色的荷花边的大匾,写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七个金灿灿的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潇洒自,起了画龙点睛之功。西阁石阶西侧为灵官殿,塑赵公明骑黑虎,执铁鞭。西阁曾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共花费钱三百三十二千二百五十七文,共派社工六百工“重修凌云阁碑记”新中国成立前曾设立学校,50年代裕丰农业社办公驻地,后成为大队库房。


玉皇庙坐落在村东,为两进大院,北高南低,坐北朝南。在1939年,曾设过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兵站。1940年被国民党反动车队抢夺兵站人员牺牲。解放初期至50、60年代,过学校。55年粮食统购统销时,(它)做过仓库。农业合作化至70年代,村公所、管委会、革委会都设在这里 玉皇庙戏台,是村人娱乐,唱戏之台,过去的老传统老戏土地改革后文明戏,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60年代演的样板戏,都在这里演出


峪南村还有三景三奇,“三景”即玄武阁、玉皇庙、凌云阁“三奇”即土井、土桥、圪针树传称三奇


辛壁村原叫凤凰村建筑布局有凤头、两翅和凤尾得名的特点。后来,大庙门前于辛酉年建成一大两小三座影壁,壁墙白玉石嵌顶,黄绿铜瓦护边,壁中雕龙附凤精致壮观。壁落成后,本村戏班自演自乐,唱了三天大戏。附近村庄来观者络绎不绝,见壁壮丽无不拍手称赞村人以壁为荣,遂把村名改为辛壁辛壁大庙碑文载:汤帝圣殿创自金大定21年1181年。元大德9年1305年《创建太平观》碑文载:“濩泽之西,洞阳之东社曰辛壁。”这是辛壁最早的文字记载。《凤台县续志》载,光绪年间,行政区划,辛壁里有三庄:辛壁村、峪南、东沟镇。


辛壁村庙、寺、观、阁、堂、牌楼共15处。民国34年1945年大庙为晋北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民国35年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某部来村筹建兵工厂将大庙各殿内塑之神像全部拆除。民国37年1948年,晋冀鲁豫军区供给部兵工二厂,在庙内安装机器,旋制手榴弹木柄。1997年村集体投资,将前庙所有房屋翻修,并涂刷墙壁。1999年又请画匠将舞台、山门看楼和钟鼓楼的柱、橡、檐重新画漆,面貌焕然一新。太平观位于大庙之西,创建于元大德9年1305年。占地1140平方米,建筑面积857.3平方米。正殿长11米,宽1米,高11米,四柱三楹。观中事务,新中国成立前由道长主持。观内东西房为楼房10间,为本村小学教室。民国35年1946年一民国38年1949年,晋冀豫边区军工部第八药厂(通称苇町兵工厂)所属永利酒坊占用本观和后庙房屋,东房为蒸酒车间。太平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在保持原貌前提下,重修正殿。


巍巍可寒山,涛涛长河水。古往今来在这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峪南惨案”、八路军兵站、辛壁民兵等,都令人难以忘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许多多杰出人物,如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军区纪检书记、政治部主任徐春阳,新中国成立前任《光明报》《人民报》总编,《岳南大众》《晋豫日报》社长兼总编的省委原副秘书长、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地方志办副主任徐一贯,《人民日报海外版》副主编、《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韩钟昆等。从可寒山麓走出的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不计其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也比较多。而更多的则是能工巧匠和普通的劳动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里的居民将继往开来,创造出新的辉煌。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