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抗日英雄燕秀峰

刘哲凝
2025-08-25
来源:晋城党史网

000.jpg


旅史馆的展厅里,宽顶高窗特别敞亮。一张小英雄的老照片虽已褪色发黄,可他英气依旧,神采飞扬。他叫燕秀峰,一级战斗英雄,电影《小兵张嘎》的原型人物,大作家魏巍笔下的《燕嘎子》,当年在白洋淀地区抗击日寇成佳话,远近传播非常广。看过这个电影的年轻官兵,对自己的英雄前辈十分崇敬,总要刨根究底问端详,也想学英雄练出过硬本领,将来杀敌立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鲜红的军旗上。


(一)


“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战争起源而迈出的罪恶步伐,不两个月,冀中平原已经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1937年9月,党中央、毛主席从延安派来红军团长孟庆山,组建河北抗日游击军,燃起了冀中平原抗击日寇的烈烈烽火。这时成立的雁翎队、回民支队、平原游击队、武工队等抗日武装,都在5万多河北游击军的编成里边。嘎子燕秀峰1938年参加雁翎队,后又到任丘区小队,战斗的区域就在白洋淀的陆地水边。


燕秀峰,这是一个出尘脱俗的名字,却与“燕嘎子”的名字雅俗相伴。他是农村穷人的孩子,本来没有正名,只是乡亲们随口顺叫,一直到参加了雁翎队,队长才给他起了“燕秀峰”这个姓名。尽管有了很好听的正名,可战友和当地老乡对这个灵秀的名字并不在意,他们更喜欢的,还是那个贴近乡俗俚语的“燕嘎子”,叫着顺口、好记和亲近。


燕秀峰是个苦命人,从小孤弱无依,形影相吊。5岁的时候,双亲已然亡故,是乡亲邻里的帮衬,生命才得以延续。他吃百家饭长大,心目中早把百姓认定为亲爹亲娘,哪个乡亲若受到豪绅乡霸的欺凌,他就会怒从胆边起,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保护,即使被打伤也不退让。他像野草一样,经风沥雨,在艰难曲折中成长,生命力特别顽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现状,想法越来越多,总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到能改变他、塑造他的地方。


12岁那年,他走出后王约村这个平原村庄,来到任丘、文安、高阳等有淀泊的地方,求活路,寻前途。起初,他起居不定,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后来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与水上猎户也常有来往。为了养活自己,在陆上,他走街串巷,有时蹲坐卖点小货,有时做起吆喝起伏的挑担货郎。在水上,他与鱼为侣,与水鸟为伴,水里来水里去,水性如泥鳅丝滑,本领已经非同寻常。


尽管这种生活畅快悠闲,可他也常常苦闷惆怅。因为这不是他的向往,他梦想的是背上钢枪,神气十足,向乡亲敬礼,向鬼子打枪。直到1938年秋,14岁的他在街上溜达,见到以水上猎户为成分的雁翎队途经这里去打仗,他软磨硬泡进了队伍,才觉得自己有了活力,见到了曙光


这之前,他淘气、顽皮,交友讲义气,遇事爱急眼,虽喜欢拔刀相助,但有时也是非不清,好心办了错事,总是后悔药里面咽。进了队伍,他得到关爱,受到熏陶,通达了纪律,学会了服从,懂得了配合,乖张的性格不再有,自行其是的行为也没有出现。原来的街上“老大”孩子王,彻底告别过去,改弦更张。


他在区公所当通信员,经常送信、传递情报或侦察敌人动向,有时越村过店,有时闷水潜行,有时要绕过据点,有时要躲过巡逻,即使突遇危险,他只要灵机一动,便能化险为夷,达成目的。一次鬼子扫荡封锁,游击队被困高粱地,几天几夜没有吃到东西,饥肠已近极限。他首次带枪执行任务,化装混进敌占区,走来转去寻找目标和时机。忽见一个挎手枪的汉奸无所顾忌,正在货摊前吃要老乡的东西。他不动声色,瞅准机会扑过去,猛然间用枪顶住脑袋,告诉汉奸八路所来何为。汉奸被制,战战兢兢找来粮食和吃的亲手送上。这次不仅缴获了一支手枪,而且弄来了几天的口粮,使游击队度过了难熬的“饥荒”。


一次任务是一次锤炼,一场战斗更是一次洗礼。时间在流逝,经验在增多,一个满身长刺的孩子,如今变成了游击队的骨干,领导手中的尖刀,那个冲动莽撞黑不溜秋愣头青,脱胎骨,化茧成蝶。


(二)


燕秀峰对日斗争的主战场在白洋淀,苇壕纵横,淀泊相连,140多个大小淀泊,覆盖新安、雄县、高阳、任丘等县,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七分为水,三分是陆地,千家万户的百姓世世代代靠它养育。日寇把这里当作粮仓、供应站和水上物资运输线,吞食控制这片区域,建立伪政权,炮楼林立,据点相连,道路网密布,封锁沟纵横交错,烧杀抢掠日日发生,把上百个淀泊啃啮得零落不堪,天天见血。


人民要救亡,群众敢反抗,经过几年的斗争,抗日武装不断扩大。到1941年秋天,被整编为区小队的雁翎队已非初期,队伍得到整训和扩员。那时的白洋淀区域,户户有地窖,村村通船道,游击队袭击,武工队偷袭,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蜂起,军民一体,并肩作战。作为手枪队的燕秀峰,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1942年成为手枪队队长,带着大家来无影去无踪,像一把利刃,打鬼子,端炮楼,锄汉奸,搅得敌人惊恐万状,坐卧不安。“他的枪法如猎户捕雁,战术如棋手布局”,这是当年作家魏巍在《燕嘎子》中对燕秀峰的评价。


燕秀峰虎胆英雄,杀敌最多。别看他年岁小,却胆子大,跑得快,行动时总能出其不意,快打快撤。一汪水一个洼,一块田一条巷,都是他杀敌的战场,敌人的坟场。3个敌税官欺压百姓,他怒火中烧,像老虎扑食,闪电般出击,啪啪啪连开3枪,打死的敌人连一声都没有,已经命赴黄泉。敌人也知道“燕嘎子”不一般,严加防范,可没想到他哧溜来了,一溜烟走了,连连得手,一不小心一个死了,一不小心又一个殁了,这样,100多个鬼子和汉奸,先后被他亲手给处决。闻风丧胆的鬼子汉奸,说他是“活阎王”,十分胆怯。


燕秀峰神出鬼没,有些战例堪称经典。王官淀苏庄子据点,地势险要,扼守要道,区委决定攻坚拔掉。1943年春节过后,燕秀峰利用敌工关系,从陵城据点借来30套伪军服,假扮“宪兵队”人马混入据点。敌人为真正寒暄,他们借机制服敌队长,并迅速分三组占领制高点,控制火力,并把退路封锁。原来准备打攻坚,敌人一看游击队的布势害了怕,结果没放一枪全都投降被俘获。边区还以“模范化装突袭案例”做了推广。还有深入虎穴,示弱暴起击毙伪队长“东霸天”,摆摊卖瓜诱杀大龙华据点小队长,夜端清河口炮楼,大于村据点外守株待兔抓敌等,不是预先谋划,便是灵机一招,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到踪迹。日军公开悬赏,取“燕嘎子”人头的,奖白银1000两。


燕秀峰最喜欢手中武器,他说这是他打仗的本钱。刚进队伍时,看到战友的钢枪,手就痒痒,总想摸一摸,摆弄一番。战友手中武器各不相同,他一种一种帮助拆擦,熟练掌握不同武器的构造和性能,这样打起仗来玩得转,得心应手。游击队武器弹药严重缺乏,他动脑筋从敌人那里抢。汉奸蒋顶水带13个伪军骑车到莫州据点,燕秀峰得知后,在必经的小李庄胡同隐蔽下来,伪军一到,他突然跳出,砰砰两枪打翻两辆拦在车队的前面。伪军早知燕嘎子的名头被威服,乖乖缴械投了降。他先后独个或参加端了8个炮楼,缴获步枪59条、手枪40把、掷弹筒2具,及时补充了部队。游击队子弹紧张,训练一般不给实弹,他就摸到据点练枪法,瞄准炮楼站岗的,打一枪就走,然后转到另一个炮楼再打枪,一来二去,枪法练得很精准。敌人知道“燕嘎子”是神枪手,都很害怕,甚至有的伪军班长听到他粗门大嗓一喊,乖乖地走出炮楼,听他交代事情,不敢怠慢


燕秀峰的英雄事迹广为传播,1944年他不仅出席晋察冀军区第二届英模大会,还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战地作家魏巍知道了他的事,从阜平来到白洋淀地区采访,心里很受震动,一口气写成了中篇纪实散文《燕嘎子》,这也成为后来创作《小兵张嘎》小说和电影的事迹原型。


(三)


燕秀峰来自于白洋淀,成名于白洋淀,为保卫白洋淀这片热土,奉献出八年的日日夜夜。白洋淀从战争硝烟中走来,已经被现代化建设推向巅峰,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乐园。


驱车来到白洋淀,是在今年7月,也正是自然风光最盛的季节。这些年,白洋淀清淤疏浚,进行水质治理、生态修复和旅游布局,极目远望,以淀泊为镜,浩浩汤汤;以绿墙为框,秀色无边;芦苇丛生,纵横交错;绿荷放苞,与百花争妍。繁盛的白洋淀虽然没有等到燕秀峰老英雄的到来,却实现了他盼望已久的期待。他若泉下有知,一定会对雄安新区的兴起、白洋淀的变迁,震撼叹惋,欣慰而神安;因为当年他在这里闹革命,就是要砸碎旧世界、换上新人间,这也正圆了革命老前辈的初心夙愿。


燕秀峰作战离开白洋淀,是在1945年冀中军区春季攻势,任丘、文安等地解放后,他随区小队改编为3纵24团当排飞,跟着部队转战平、津、保地区。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部队已经部署在天津外围收复失地,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1946年起因部队转战频繁,条件有限,伤员都留在后方,他被送回家乡养伤。


战争年代,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隶属关系变化较大,驻地挪窝,名称更换,也是适应解放全中国的作战需要。燕秀峰所在部队一度挥师华北,转战西北,1949年1月由3纵8旅改为63军188师,后来出国抗美援朝,参加了著名的铁原阻击战等战役。


他几经反复,终于在特殊年代结束后,与老部队取得联系,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后来请他参观老部队,见到官兵生龙活虎,士气和血性如他当年,目光欣慰,激奋不已,说自己又是老部队的一员。请他回老部队作报告,洪亮的声音响绕会场,眼神里闪动着机智,手势如摆弄驳壳枪,官兵听得入神,掌声时起,学英雄、做英雄的心声在浓郁的氛围里荡漾。


在部队挥戈勃海演训的2001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天津看望老英雄。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谦冲而自诫,居功自傲几乎在他身上断崖休眠。他虽因战伤离开部队,生活上也多有曲折,但他始终默默无闻,初心不变。他伤好后从任丘来到天津,不论布厂打杂、钢铁厂装卸,还是在学校干锅炉工,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善良勤劳,兢兢业业。他胸怀宽阔,看淡功名利禄,即使身份被证实为英雄,也很低调平和,不抬高身价,伸手要额外的待遇补贴,表现得十分崇高淡泊。


燕秀峰是老革命、老党员,把传承的责任看得很重,经常去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课。他最重视过组织生活,单位的学习和思想汇报一次也没落过,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打上车也要按时到单位过组织生活。他生活清雅,喜欢养水里动物,可爱的钻石燕儿、灰白燕儿在鱼缸里飘动嬉戏,碗口大的乌龟不时地伸出脑袋窥视危险,这给他带来快乐,一种幽静、轻松、安闲的气质和氛围,帮他度过了愉快的晚年生活。


(作者:刘哲凝,山西晋城人,1956年1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历任坦克第一师战士、排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干事、党委秘书,北京军区政治部办公室秘书、组织部干事、干部部处长,陆军第六十三集团军一八八师政治部主任,机步第一八八旅政委,运城军分区政委。)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