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南太行“五色”文化 助推新晋城高质量发展

王晓光
2024-03-05
来源:晋城党史网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讲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能找到晋城的文化优势,我们就找到了晋城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抓住了晋城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核心竞争力上下足功夫,我们就牵住了晋城发展的牛鼻子,高质量发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结合南太行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生活历史,我认为,晋城具有独特的文化,如果和传承晋城文化众多载体的颜色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五色文化,即黑色煤铁文化、绿色山水文化、黄色农耕文化、灰色古堡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一、从黑色煤铁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晋城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城就有了煤炭开采的历史。我们要在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领跑者,抓好煤炭先进产能置换和推动传统铸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叫响黑色煤铁文化。煤铁文化要充分展现“煤铁之乡”的丰富内涵,在继承传统工匠精神和创新现代工匠精神中展现出黑色煤铁文化的时代气息。一要全力推进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推动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铸造产业创新集聚。二要加快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坚持把煤层气作为打造能源革命领跑城市的战略突破口,持续深化央地合作和技术攻关,大力增储上产,完善储运体系,强化消纳利用,深化煤层气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煤层气产业示范基地。三要打造煤铁文化博物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工作的推进,一些曾经书写过晋城煤铁业辉煌历史的矿井和老厂区已经或即将关停,出于保护和传承晋城煤铁文化之目的,可以在关停矿区和厂房中,打造煤铁文化博物馆,展示手工开采、半机械化开采、全自动化开采的演进历史。


二、从绿色山水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太岳、太行、中条、王屋诸山脉将晋城围裹起来,形成一个“鸟巢”状的自然环境。而其内部,地形极其复杂,以山岭、高原、盆地、河谷为主,山地丘陵占到80%以上。沁河、丹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横切太行山,流入黄河。晋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2%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5.8%,城市绿地率43.2%,是太行山最绿的城市。要把握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机遇,以晋城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依托,叫响绿色山水文化。一要持续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把绿色乡村、景区景点、产区销区连接起来,使其成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增长极。二要推进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工程。聚焦解决环境敏感性问题,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古堡活化利用、交通网络提升、产业优化升级等工作,以环境治理工作、交通畅、文化兴、布局优、产业旺、生态美的新画卷,再现百里沁河锦绣风光。三要做大做强文旅康养产业,围绕“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深入开展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不断丰富“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探索完善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森林康养等“全龄康养”模式,持续办好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叫响叫亮“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加快建设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


三、从黄色农耕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晋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晋城已有人类聚居。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在晋城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原始农耕文明,实现了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叫响晋城特色的黄色农耕文化。一要继续把“问祖炎帝---寻根高平”这篇大文章做好,让晋城的根祖文化传播到四方。二要着力打造特色专业镇,坚持提标扩面、赋能增效,加快培育发展泽州精密铸造、高平生猪、阳城陶瓷琉璃(珐华)、陵川中药材文旅康养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拉动效应明显的专业镇。三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牵引带动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发展“6+3”特优农业,用好壮大集体经济“十种模式”,探索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从灰色古堡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晋城现存古堡117处,其中具有整体保护开发价值利用价值的37处。在沁河流域,分布着北方最大的古堡群,地跨沁水、阳城、泽州三县。大多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形制独特,功能齐备。据调查在沁河流域晋城中段20公里的两岸就有古堡54座之多,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10余座。太行古堡古村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是一笔展现晋城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财富。一要把古堡打造成名人文化园区。百里沁河核心区域最突出的人文和自然特点是有堡有水。在古堡的修复建设上,不但要修旧如旧,更应把蕴藏在古堡中的精神挖掘出来,特别是要把在古堡中生活过的历代名人的思想价值挖掘整理出来,赋予古堡人文气息,达到活化利用。二要把临近古堡的河流打造成水文化园。晋城现存117处古堡,84处为临河型。水绕堡,水连堡,水既是堡的重要防御体系,又是通向外界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水就无堡。由于煤炭开采导致水系破坏和地表径流减少,堡与水的联系变得不太紧密。因此,近期目标可以考虑通过拦河筑坝,实现水中有堡、堡内有水、水堡交融;中期目标,可以考虑把临堡之水建成晋城最具特色水上乐园,打造晋城水文化地标。


五、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晋城是革命老区,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山西最早建党的五个地区之一,是华北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也是重要的兵源、物资供应基地。“五四运动”以来,红色革命激荡在太行山上,反帝浪潮,抗日烽烟,壮士喋血,从“双十二事变”到“芦苇河战役”,从“上党战役”到“晋城解放”,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建功立业,留下了众多生活和战斗的革命遗迹。一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修复珍贵红色文物的遗址和旧迹,形成以南阳抗大旧址、赵树理故居、町店战斗遗址为三角的红色研学线路,推出线下红色文化主题展厅、打造红色文化展会等,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二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运用现代数字虚拟技术,创建红色文化线上体验馆、虚拟展览馆等,将多维实景通过“两微一端”进行展示、宣传与教育。三要加大对太行太岳精神等的挖掘研究,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脉络更为清晰,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断赋予时代精神,增强红色革命文化在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高质量党建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作者:王晓光,系晋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此文荣获“走近太行山水,感受太行精神”一等奖征文作品。)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