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谋划和不懈追求

杨明伟
2022-08-29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设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使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并把打破“大锅饭”作为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 坚定谋划 不懈追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写入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并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的战略谋划,是回应人民群众长期共同期盼的坚定意志,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又一庄严承诺。


进入2021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并特别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载《人民日报》2021年1月30日。】走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给无产阶级政党规定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接续奋斗的理想追求。


一、“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状况的一个基本设想。这一设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认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扩大生产不仅会导致生产过剩,而且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困问题。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生产不仅“必须大大扩大”,而且“超出社会当前需要的生产过剩不但不会引起贫困,而且将保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此,“摆脱了私有制压迫”和“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一点至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88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共产党人的性质和宗旨时,特别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全体无产者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页。】这清楚地表明,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为整个无产阶级谋取福利。


马克思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进一步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的道理,并深刻揭示了人类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阐述了由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后,随着生产力尽可能地快速增长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就进入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状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明确提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00页。】


恩格斯也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60页。】。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8卷第652页。】恩格斯也指明了这个社会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99页。】。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定并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问题的认识。根据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共同富裕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新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这个社会中,生产力的总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而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生产发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有人都能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在所有社会成员经济逐步充裕、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的同时,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也将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会增加,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这个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而它的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这个党成立时起,就亮明了实行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和普通劳动者政权、消灭私有制、物资财富归社会公有的旗帜。因此,建立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让普通劳动者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新中国,就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新中国建立起来以后,带领全体人民逐步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一)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目标作过“有把握的”判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提示过党内同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为了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有了“领导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团体的经验”【《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20页。】,这种互助合作的探索实践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成功地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问题,但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真正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民迅速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面貌,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愿望更加强烈。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众多发展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到底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这一点,毛泽东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年时间的探索,根据实施“一五”计划的经验,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和反复慎重的思考基础上,于1955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这样的预言和设想:“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26页。】这一设想恰恰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理解,对中国社会实际的科学准确把握,对我们党领导建立的未来社会特别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艰巨性、长期性的充分预测,所作出的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作出这种初步判断和基本设想后,毛泽东自信并坚定地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可以肯定,一切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一定会出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这是一定的”。【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这是毛泽东在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的结论部分。】在同时期召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有把握”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农村以“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那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应该逐步结束”。【《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496页。】


(二)“共同富裕起来”是农民群众相信共产党的理由


毛泽东认为,只有建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做到这一点是有前提的,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是离不开工业化的,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因此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认为这种优越性可以一直延续到共产主义社会。


正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多次谈到“共同富裕”问题。第一,要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互助合作比单干强。在1955年7月谈农业合作化问题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必须 “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7页。】,要做到这一点,“合作社胜过互助组,更胜过单干户”,当然要“坚持自愿、互利原则”。【《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26页。】第二,合作社出现问题时,必须看本质和主流。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农民是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党是能够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如果缺乏这种信心,我们就不可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1页。】。第三,农村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如果在农村中让富农更富,而贫农仍然处于贫困地位,“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其结果是“失去土地的农民”“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富裕中农”都将要“埋怨我们”,“对我们不满”。【《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7页。】这就使我们的政权不能巩固下去。


为此,毛泽东提出,只有让农民共同富裕起来,他们才能相信共产党。“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那些富裕的,变成富农的或很富裕的,他们也不相信我们,觉得共产党的政策总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结果两下都不相信,穷的不相信,富的也不相信,那末工农联盟就很不巩固了。”毛泽东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只有让广大农民特别是穷苦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了共同富裕,他们才有跟着共产党走的理由。


(三)正面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一个农村小农经济居绝对优势的社会,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谈何容易!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实际探索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方向甚至一些原则问题上的争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特别是经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挫折以后,对“道路”问题,一些人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惘甚至反复。这个时候,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上,是一起走“共同富裕”的新路,还是回到“单干”的老路,人们在思想和实践中也或明或暗出现了一些波动。在总结经验和读书反思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指出:“不搞合作化,农民必然向两极分化,工农联盟就无法巩固。”【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页。】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毛泽东一方面提倡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针对平均主义的错误和瞎指挥风“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使一部分人对集体生产丧失了信心”【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页。】的情况,坚定地支持“从正面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走单干的老路”【同上书,第336页。】的做法。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我们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特别是陷入“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对引导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实践方向是始终如一的。他们坚持一方面“经常做工作,使他们认识国家富强对他们的好处,引导他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第416页。】,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招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潮的影响,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模糊甚至实践上的偏差,比如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认识不清、态度不明,又比如在讲求效益时忽视社会公平,等等。对此,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上给出了明确答案。


(一)打破“大锅饭”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


以解决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作为突破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作出的一个重要回答。他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毫无疑问是共同富裕,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我国一度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这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这是邓小平探索改革路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重要讲话中,一方面明确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另一方面提倡“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把走向共同富裕作为方向和落脚点,这一点是明确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时,邓小平不断提醒人们要特别注意我们的目的和方向,不断强调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提醒人们“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还解释了自己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构想:“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


对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构想,社会上存在过一定的误解,对此,邓小平作了清晰的解释:“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他还不断强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其方向和目的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


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需要理清的理论难点,其中就涉及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问题。为此,邓小平从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角度作了解答。


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邓小平一语中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特点,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265页。】在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时,邓小平清楚地作了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


在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路径进行战略思考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提醒人们,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搞集体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平均主义和贫穷落后的老路,更不是两极分化、剥削至上的“邪路”。


(三)讲清楚道理并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


思想的清醒和认识的统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邓小平还在不断强调要向人们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提醒人们:“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依然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社会主义的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却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所以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强调要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问题,不断要求全党搞清楚,并不断向全体人民讲清楚。


江泽民在阐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时特别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66页。】他要求全党同志搞清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132页。】。


胡锦涛在谈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问题时也特别提出:“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胡锦涛文选》第1卷第91—92页。】他强调“中国人民将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步性。【《胡锦涛文选》第1卷第322页。】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他特别提醒全党同志:“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75页。】


围绕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们党给出的答案是一步步深化的,特别是在21世纪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回答的。这也成为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不断被写入并一以贯之的基本目标,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为此,我们党庄严承诺,要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


四、“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提到了突出位置,着重强调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00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必须深入把握新时代谋划和推进这一目标的深远意义。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重大问题时特别强调,如果丢掉了包括“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内的这些内容,“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4页。】他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共同富裕的问题,提醒全党同志站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定位时,习近平明确提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他提醒人们,在这个时代着重解决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9、45页。】党的十九大报告至少有六次直接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这并不是偶然的。


无论是从“新时代”,还是从“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观察,都包含着“共同富裕”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显著优势,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工作目标的结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深刻地总结当今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时,专门总结了一条,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


(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个中心课题


习近平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定位的时候,还特别指出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1页。】。而共同富裕,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52页。】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当口,也就是说突出地、实质性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承担起了“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一“中心课题”的历史任务,主动扛起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他告诫全党同志:“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载《人民日报》2021年1月30日。】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清晰地告诉世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页。】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也是习近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在2020年10月召开“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开幕之际,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名义向会议致贺信,特别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向“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致贺信》,载《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3日。】在同年12月召开“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时,他再次致信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习近平向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致贺信》,载《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5日。】对于作出的承诺,我们党历来都是认真履行并切实兑现的。


当然,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家来说,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特别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5页。】。习近平多次提醒全党同志,要求大家“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把握了积极、稳步、扎实的原则,就找准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


(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