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杨学东
2023-12-29
来源:晋城党史网

一个特殊的部队番号,一群肩负使命的太行儿女,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铸就了以听党指挥、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友爱、清正廉洁”为时代内涵的长江支队精神。


七十多年的岁月流逝,或许可以带走一个人的生命,闪光的精神却历久弥新由长江支队二代、三代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不忘初心,多谋善思,与时俱进,敢于担当,他们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前辈们的这段历史史料,身体力行营建长江支队纪念林,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教活动,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践行者。


聆听穿越时空的回响


风雨南下出太行,

炮火连天过长江;

鞠躬尽瘁为人民,

衷心向党心无悔。


年近八旬的张光富老人是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首任会长,他追溯起长江支队的往事如数家珍,讲的虽是父辈的事情,却跟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历史是多么熟悉。


1949425日清晨,集合军号响了,在父老乡亲敲锣鸣炮的欢送声中,集训两个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武安城出发追随刘邓的第二野战军向南挺进武安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今为河北省邯郸市所辖县级市,当时是太行、太岳两区南下干部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刚出了武安城,蒙蒙小雨就开始铺洒。雨丝如同细小的绣花针在穿梭,绵绵密密地织着纤柔,精致,缥缈抚慰着战火的伤痛,它无声无息地融化了残留在冬天里的所有的坚硬如结痂处开出的花朵绽放在雨雾中,给人以迎接新天地的激情和向往


这是一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的形势下组建的队伍说它特殊,是因为他们使用了部队番号,却不是冲锋陷阵、消灭敌人;他们的任务是接管解放区,开辟新天地。这支队伍是从太行、太岳两个革命老区抽调出来,由老红军、老八路和老解放区地方干部及军队、地方武装干部组成的4000的队伍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成员来自晋城地区,他们大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年轻力壮、风华正茂,他们党性强、觉悟高、经验丰富,他们就是解放战争中十万南下干部的缩影。


南下的征途是艰难的。由于战争,铁路还未完全修复畅通,一路上走走停停。有时坐拉煤车,有时乘卡车。沿途刚恢复的城市社会治安不稳,爆炸与放冷枪现象时有发生,处境很危险。当时供给待遇十分清苦,除规定物品外,不带任何私物。尽管没有职位的许诺,也没有物资上的承诺,但他们都无怨无悔,热情奔放,勇往直前。他们跋山涉水,风雨兼程,途经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八省63县,翻越中条山、太行山、武夷山,横跨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闽江,行程6480多里,几多波折,几多磨难,于1949811日到达福建,分别接管了刚解放的建阳、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等六个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稳固的人民政权,又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暴风骤雨的方式,发动群众彻底铲除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同时组织群众支援不断向前推进的解放战争,有序有力地展开各项工作。有南征诗篇这样写:


太行儿女下江南,

恢复河山灿尧天。

红旗插遍神州地,

粉身碎骨也心甘。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逆行者。长江支队的南下干部在刚解放的复杂环境中,人地两生,语言不通,有人在剿匪、支前、反霸中壮烈牺牲;有人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更多的人与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们对于个人的得失荣辱,看得淡然、泰然、坦然,从不向党讨价还价,党让做啥就做啥,不分职务高低,“一颗红心两条腿,一颗脑袋两片嘴,都是为群众长的”;即便是身处高位,也是“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工作”,没有人在经济浪潮中翻船。他们在福建生活、工作的时间都比在太行山生活的时间长得多。因此,便有了革命老前辈陶鲁笳那句发自肺腑的精辟总结:风华正茂出两山一生辉煌留八闽


作为长江支队的第二代,张光富老人说:父辈由北到南,建设福建;他们由南到北,建设家乡。同样都是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他们身上既有太行山特有的豪迈与坚强,又有闽江孕育的智慧和胆识。回到家乡几十年来,继承父辈的精神,与家乡人民融为一体,有的成了劳模,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成了政府职能部门领导,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闲暇时间,他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追忆父辈那些感人肺腑的南征故事,怀念养育过他们的闽山闽水。


为了永远的怀念


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晰。2002年,晋城市城区文联主办的《凤台文学》刊物发表了“纪念长江支队南下五十周年”的系列文章,《两太四千健儿,随军南下福建》详细介绍了太行、太岳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那段辉煌的历史;《支前大王成补台》经由当事人口述整理,重现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年代;《人物二题》则讲述了生活在晋城的二代张光富和贾江洪的南北情怀。文章很快在长江支队后代中流传,共同的情愫在心中氤氲,他们迫切地想为这份情感找一个寄托的地方。


对每一个人而言,最宝贵的东西或许就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人们的生活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情感的积累和抒发。无论是身居福建的南下干部还是生活在太行山上的返乡二代,这些弥足珍贵的情感都是生动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特殊的意义。“长江支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他们的心中,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那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是他们一生最珍贵的记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2002年,在福建工作的李秀云等三位老人退休回晋城探亲,召集长江支队二代近四十人在城区聚会,追忆红色年华,勉励大家学习父辈创造出的宝贵财富,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并提议成立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酝酿太行、太岳的腹地晋城白马寺山营建长江支队纪念林


营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此项工作一开始就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职能部门的支持。200335日,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在白马寺山森林公园西北侧方山划出150亩土地营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林;晋城市规划设计院积极进行勘测考察、制定方案;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筹建人员三次南下到福建,向长江支队老领导、老同志汇报,征求意见。2003323日纪念林建设启动奠基仪式在白马寺山举行,市、区领导为纪念林揭碑并栽下了象征长江支队精神的第一批青松翠柏。远在福建的老同志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向时任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秘书长贾江洪发来贺电。


纪念林选址于白马寺森林公园南侧黄沙地带,砂石颗粒大,土壤稀少、易蒸发,水分流失快,加之地处风口,地形十分恶劣,不具备植物生长条件,而营建纪念林是有季节性的,春天万物复苏,气温比较温和,最适合种树。那时,白马寺山尚未开发建设,没有公交车,会员们要提前两个小时从家里出发,自带午餐、铁镐等工具。刨坑是个体力活,由于沙石坡土质坚硬,铁锨根本挖不动,大家就用钢钎和镐头,许多人的手磨起水泡,浸出了鲜血,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才勉强能打出一个坑来。那段时间只要有闲暇,大家就在山上刨坑种树,连续三年虽然种下了不少树,成活率却很低。“一棵种不活就再种一棵,今年种不活就明年再种。”长江支队精神在二代、三代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越挫越勇,毫不气馁。


2005年在城区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携土带水上山,树苗陆续成活。有了成功经验,本着用长江支队精神,建好纪念林”“建好长江支队纪念林,纪念长江支队的初心和使命,研究会结合实际,组织人力物力柴油机、电钻、撬棍、镐头钢钎齐上,货车、编织袋、运土、扛土,水车、水桶、拉水抬水在挖好的坑里先放上熟土,再栽上树苗,大家挥锹挖坑、填土、扶苗栽树、浇水培植,扛的扛,抬的抬,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经年累月,从几十棵、上百棵到成千上万棵树,从一点绿、一片绿到一山绿,他们的坚持不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有单位团体集体上山栽种,也有市民义务种植,更有长期关注、主动捐款捐树的企业个人,荒山秃岭逐渐变得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油松、侧柏、元宝枫,给昔日的黄沙坡披上了层层绿衣。


2008年,长江支队纪念林第一期工程完工,修建了英雄们、主题雕塑、思乡亭、石阶小道、题词碑刻等。在纪念林营建过程中,山西省政府、晋城市政府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山西晋城福盛钢铁有限公司、福建长乐市宏利麒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和许多长江支队老同志及第二代都为纪念林的建设给予了捐献。2010年福建老同志及后代省亲团回晋城,和在晋城长江支队后代上山种下满坡的侧柏,2011年福州老同志申超专门委托在晋城的后人在纪念林里种下了四棵白皮松。北京、福州、太原、长治一些不能到现场植树的老同志及后代,纷纷采用认领方式,请植树公司代为植树,包种包活,奉献他们一片爱心。


2013年,晋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国家考察团专程到长江支队纪念林参观考察,详细询问晋城研究会在长期建设纪念林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及解决办法,并给予高度赞扬。由于纪念林地处白马寺采空塌陷区,台阶、引路、护栏等多处被损坏,2014年,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进行了基础修缮,对人行道上的杂草、碎石进行清理,对松动缺失的人行道板、台阶、护栏进行了及时修复。无论是刮风下雨,会员们都会轮流到纪念林去巡视、维护,为游客进行讲解。


2019年,在晋城市委、市政府和城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江支队纪念林地又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大队及晋城籍名录石碑、硬化主题雕塑广场及英雄门内步道,纪念林硬件和环境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纪念林也因此成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特别是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国庆节期间,各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纷纷组织员工到纪念林举办颂党恩、上党课系列活动;新闻媒体在纪念林举办采风、红色文化宣讲等活动;还有来自福建、河南、河北、北京和山西的长江支队后代们,参观学习,交流探讨。


时间永是流逝,信念未曾更改!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会员持续往返晋闽两地,筹集资金、汇聚力量,历经二十年的辛苦建设,长江支队纪念林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它的营建不但永久性保留了长江支队这段来之不易的光荣历史,而且承载着二代、三代对先辈精神的继承与践行,这种力量是惊人的,它深深地打动人心,引起全社会强烈的共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于是,纪念林不仅成为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会员提升自我修养、汲取信仰力量,宣讲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更成为市民旅游休闲、接受红色教育的打卡地。可谓:四季常青风光美,自然文化两相融。


赓续父辈的精神血脉


历史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现任会长殷建平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个番号、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中,好比‘一滴水珠’汇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潮中,她不起眼,不光芒万丈,但她却是我们父母刻骨铭心的一辈子,是我们后代们开启人生永远的故事,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父辈一生的经历。”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为了全面、真实、客观反映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深入挖掘长江支队历史,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和实物,协调长江支队后代捐赠,寻求史料部门支持。2003年,创办《永远的纪念》期刊、2009年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晋城)研讨会、2012年在晋城党史网站开辟“长江支队”专栏、2016年开通长江支队微信公众号,2018年长江支队研讨会(第三次)在晋城召开,搭建起了学习和宣传的精神平台。


依托长江支队纪念林,晋城市研究会加大了宣传力度,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宣讲团,目标就是让中共党史、晋城革命史、长江支队精神能在太行山上永远扎根、开花结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纪念林作为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文明窗口之一,每月都有国家组织的第三方不定期检查。长江支队志愿者轮流上山值班,一方面接待到纪念林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社会各界的单位团体,为他们做义务宣讲,另一方面接受全国文明城市验收检查。长江支队纪念林距城十几里,又在白马寺后山,去一趟颇为不易,除坐公交车外,还得爬山近一个小时。志愿者多为长二代退休人员,“五老宣讲员”殷建萍、贾江红、桑玉民、李进顺、王丽娟等十四位同志平均年龄67岁最大年龄75岁,他们没有被年龄所困,自觉按照值班表,坚持在纪念林工作,接待团队,宣传讲解、记录资料、打扫卫生,自带午餐和矿泉水全天候服务。夏季烈日炎炎,冬季寒风凛冽,没有人缺岗误岗。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随着长江支队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大,到纪念林开展党日、团日主题教育的单位、团体不断增加,有时一天就有七八支团队,志愿者们早出晚归,一批批宣讲,啃面包、吃泡面,坚守岗位。李进顺每月除自己值班外总要额外多上山几天,帮助分担宣讲任务并将每天纪念林活动情况及时做成美篇,在长江支队后代相关的各个群里发布;王丽娟认真整理每次纪念林活动的照片和记录,留下了一份翔实和完整的记录;赵爱萍夫妇、常建平夫妇经常用自己的私家车往山上拉人拉水从未有怨言;苗广池、李才顺、毕荣花、郭志强、桑先容、张海林等年逾七旬,心脏、腿脚都做过手术,还坚持上山值班;还有刘闽亭、樊菊叶、王晋东、张国林、宋秋英等克服诸多困难,轮到值班就会准时到岗……


长江支队老前辈吕居永曾对长江支队的时代精神做了深刻的总结性概括:“听党指挥、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友爱、清正廉洁。”对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来说,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他们以“长江支队纪念林”为战场,积极踊跃为社会各界义务宣讲,截至目前接待团队1000余次、社会各界群众25万余人次。他们还走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用老百姓听得懂、说得出、传得远的大众话语,把长江支队故事等具有历史厚度、思想高度和生活温度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呈现,在润物无声中入脑入心。特别是九十多岁的老前辈常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讲述党史、诠释长江支队精神。


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为了让长江支队精神在后辈中传承光大,晋城研究会组织会员集中学习理论、走出去参观党史馆、纪念馆和革命圣地,积极筹备长江支队晋城艺术团,从唱红歌跳广场舞开始,用文艺的形式联络晋城籍后代。


2016年,在城区文化局的支持和帮助下,晋城研究会与福建回晋城探亲的后代们举行了一场“让长江支队旗帜永远飘扬”为主题的联欢活动,浓浓的亲情感动了现场所有来宾,晋城市和城区相关部门的领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各地长江支队研究会纷纷点赞祝贺。


2017年、2018年春节,晋城研究会把老前辈、长二代、三代、四代请到一起欢度佳节,让长江支队大家庭的亲情、缘分代代相传。20207月,新华网、《人民日报》、山西日报、黄河新闻、学习强国等14个新媒体客户端以“晋城长江支队纪念林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2022年长江支队晋城研究会代表队参加晋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得金奖第一名。


2023年晋城市长江支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项目被山西省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等14部门联合评为山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林”是全国建设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长江支队纪念林。晋城研究会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扬长江支队精神,用自己的红色基因生长全新的红色血液,并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