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行精神弘扬者:厉瑞康的壮丽篇章

闫茂盛
2024-02-26
来源:晋城党史网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孕育了不少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厉瑞康就是一位被誉为太行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弘扬人的传奇人物。


tai.png


厉瑞康,1917年3月出生于江苏溧阳,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大总校政治助教、教员,八路军军工部干训队指导员,太行工业学校副教导员、教导员,华北兵工局第八药厂政委、党总支书记,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华北兵工工业学校、华北第二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太原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校长,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是我党政治坚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忠诚战士和优秀党员,是呕心沥血培育兵工人才的老革命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在厉瑞康心中,魂牵梦萦的只有三件事,一个是兵工学校,一个是兵工厂,一个是传承和弘扬抗大精神和太行精神。


一、坚忍负重,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创建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


1938年,厉瑞康从溧阳千里辗转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表现优秀,成为兵工泰斗刘鼎的助手,留校任抗大总校政治助教、教员。


1940年9月,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军工部召开的会议上指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技术干部。”军工部随即成立了军工专业技术干部训练队(干训队)。厉瑞康按照党组织的指示,秉承抗大的优良传统,参与创建了我党我军领导的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太行工校),成为创校的三位奠基人之一


太行工校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山区创办的一所军事工业学校,素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称。1941年5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支持下,太行工校在黎城看后村正式成立,厉瑞康任副教导员。根据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在彭德怀和左权的亲自倡导和指导下,太行工校从建校之初,就以太行精神为立校之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继承和发扬抗大的优良校风,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勤俭办校的方针。在教学上坚持理论和军工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和“少而精”的方针,注重实际、应用、熟练。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集中使用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制定了平时教学和战时“反扫荡”两套计划。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厉瑞康与学校师生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坚持一面办学,一面反“扫荡”,一面参与军工生产。学生“一手拿书,一手拿枪”,边学习、边战斗,在抗日战争艰苦的战斗中锻炼成长。学校经历日军多次扫荡,转场三县九村,学校师生基本保存下来。学生们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集体开荒种地,补充口粮。还组织了一支武装自卫队,既保证学校的安全,又兼任军工部机关的警卫队。


反“扫荡”后,厉瑞康任教导员兼党总支副书记。学校在残酷的战斗中得到了发展,师生人数增加到近四百人,分为政工班,机械班,专业的专一、专二、专三班,矿冶班,化学班,普通班。另以兵工厂工人为基础设立了一个工训队。


作为主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厉瑞康,对学员的思想和生活非常重视、严格要求。学生们都特别爱听厉瑞康讲的政治课。他讲的内容很丰富,从社会发展史、近代史,到人生观、世界观,再到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理论联系实际,生动通俗易懂,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太行工校成立后,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在太行山上已经有了一个小规模的军事工业学校。”毛泽东闻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为我军培训出一大批军事管理人才和军工技术人才,这对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十分有利。”太行工校,从正式诞生到1943年9月奉命停办,三年中为党和军队培养了400多名中级工业管理和技术干部,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勇于担当,参与秘密创建和企业化管理华北解放区第一大火药厂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军工部在晋城县苇町村秘密创建了火炸药厂,对外称永利商行,对内称晋城化学厂,后改为第八药厂。


1946年7月,军工部军工处为了加强兵工厂的领导班子,任命年仅29岁、新婚不久的厉瑞康担任厂政委。厂里给他安排了一间北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两条长凳搭上木板变成的床,一个装换洗衣物的纸箱子,这些就是他和妻子陈贵祥的全部家当。


工厂的党组织设有总支委员会,厉瑞康担任总支书记。

厉瑞康一到工厂,便广泛接触职工群众,积极调查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关心职工群众生活,他几乎每天都到不同的车间、班组,和职工促膝谈心,与大家打成一片。有一名职工在工作中不幸被烧伤,他马上带头捐献一个月的工资,资助其进城买药疗伤。伤者因脸部严重烧伤,双腿出现残疾,情绪一度消沉,厉瑞康多次和他聊天,做思想工作,积极开导他,亲自喂他吃饭,使他从轻生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厉瑞康团结领导班子成员,虚心向他们学习。在召开各级干部开座谈会及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他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势教育,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持续提高全厂职工对军工生产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把一切献给党”“一切为了前线”成了干部职工的座右铭。厉瑞康还注重扭转干部职工麻痹思想,整顿和健全党政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从此,工厂生产逐步走向正轨,生产任务一个月比一个月完成得好。


1946年,工厂边建设边生产,上半年生产发射药250公斤。工厂在职工中开展立功竞赛支援解放战争运动,职工情绪高涨,生产蒸蒸日上,生产走上了正轨,生产任务一月比一月完成得好。下半年生产速燃发射药达到3458公斤。


1947年全厂生产速燃发射药11906公斤,较上年增长了两倍多。受到军工处通令表扬,并获奖金50万元。工厂迅速成为华北地区军火炸药主要生产厂之一。


工厂生产的火炸药专供刘伯承邓小平部队,随着战争的推进,前方需要的火炸药数量成倍增加,要求交付军品的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厉瑞康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号召开展创造“刘伯承工厂运动”,并作了鼓舞人心的报告。会后,各股工人都表决心拥护厉瑞康作的报告,要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


在创造“刘伯承工厂运动”中,厉瑞康深入车间严格要求,严格检查,层层把关,注意产品和半成品质量的提高,还带人到村外13孔桥迫击炮靶场实弹射击,认真检验发射药的性能。


那时工厂设备简陋,劳动保护条件差,许多工房内烟雾腾腾,酸味刺鼻,一些工人的牙齿都被腐蚀得一颗一颗掉下来了,吃饭都很困难。工厂给这些同志安上金牙,减轻他们的痛苦。制造硫酸、硝酸的工人,衣服经常被酸液烧破,皮肤被烫伤,花脸花腿的人随处可见。工厂女工整天泡在棉花堆里,个个像白毛女。生产硝化甘油的工人,浸泡在溪水之中,患关节炎的比比皆是。但职工生产积极性很高,主动加班加点不要报酬,完成股工人自己出钱买手电筒和电池,悄悄到工厂加夜班(当时工房尚无电灯)。许多工人抬着200斤左右的存酸缸和一大筐湿棉花来回奔跑,汗流浃背。广大职工为了人民的解放、革命事业的胜利,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作出了巨大牺牲。


在工作中,厉瑞康和职工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忙时,兵工厂职工主动帮助村民收种粮食,农闲时村民可以入厂做工。部队拿出军费扶困济贫,派出军医为村民出诊治病。


厉瑞康在任的三年里,第八药厂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和防空袭任务。工厂实行企业制经营方式,其火炸药产品的数量、质量、生产效率名列华北地区榜首。解放战争期间,工厂共生产迫击炮使用的速燃发射药88645公斤、15%油甜炸药322456公斤、朱迪生炸药113500公斤、苦味酸3582公斤。


全厂正式职工后增至850名,连同附属单位在内工厂职工达到近千名。工厂发展成为月产速燃发射药5000公斤、年产几十万公斤炸药的华北第一大火炸药厂。该厂生产的火炸药威力巨大。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特别是解放运城、临汾、太原和石家庄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放战争正面战场攻坚屡建奇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6月厉瑞康调往太原工作。7月,华北兵工局第八药厂奉命减产整编。1953年工厂全部撤走。兵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工厂累积实有资产总值人民币(旧币)38亿元。


三、呕心沥血,领军创建兵工职业学校和机械学院


1949年7月,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培养兵工专业人才,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在太原上兰村再次建立兵工职业学校,厉瑞康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到任之初,百废待兴。学校离太原25公里,而当时交通工具仅有3驾马车,连校领导都需要经常骑着自行车甚至步行到太原办事。厉瑞康硬是凭着满腔热情,带领干部职工克服条件差、人员短缺等困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开始新的创业。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就使学校具备了开学招生条件。1949年9月15日学校顺利开学,厉瑞康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号召大家努力学习政治和文化知识,鼓励大家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太行精神,继承人民兵工的光荣传统,更好地为兵工建设服务。

1951年,重工业部决定把兵工职业学校扩建为兵工高级职业学校。从1953年开始,每年招收新生近1000名。1955年学校更名为华北兵工工业学校、华北第二工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3000名。


1958年9月,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太原机械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后,厉瑞康同志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院长。他勇担重任,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上。适应新的形势,他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从“师资班”的设立到增设完整的常规兵器专业,再到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都体现了他卓越的办学思想和管理能力。作为党委书记的他,在日常的党务工作之外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给学生上政治课,深受好评。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的发展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防科技工业八大本科院校之一,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毕业生,当时全国各兵工厂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大部分是太机毕业生,学校的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办学影响力在国内迅速扩大。


在学院停办改厂后,尽管身处逆境,厉瑞康仍心系学院的生存和命运,不忘兵工教育,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忍辱负重,始终对党充满希望与信心。


1977年,为了争取复校,厉瑞康辗转奔波,历经艰难。在学院终获批准恢复后,厉瑞康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把62岁当作26岁拼命工作,一方面组织班子、配备人员、重建教师队伍获得了新生、安排课程、录取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学院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他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保证了学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师资力量。从此,学院获得新生,走上了一条科学、快速的发展之路。1979年厉瑞康获得山西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一等奖,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学院幼儿园。


1980年起,厉瑞康主动提出不再担任院长职务。在1984年12月离职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学院的发展,经常提出有关改进工作的建议,支持领导班子的工作。只要学院需要他出面参加会议、活动,他都毫不推辞,默默为学院的发展尽力而为发光发热,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强烈责任心和深沉厚重的热爱之情。


弦歌未止,薪火永传。今天,中北大学传承抗大精神,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中北大学“太行精神”。2023年9月18日中北大学开学典礼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钱以“传承太行精神,成就青春梦想”为题,为全体新生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开学第一课,希望学生做崇高理想的践行者、时代发展的奋斗者、探索真理的求知者、勇毅前行的实干者。有着抗大基因和血统的“太行精神”已成为中北人的初心原点、精神内核和动力源泉。


太行精神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必将鼓舞和激励太行儿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