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礼义镇北街村的杜志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八路。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争年代,第二个阶段是和平年代。无论哪个阶段,我觉得他都活得那么平凡而又伟大。
一、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忠于祖国
杜志强,幼名杜银山,1926年8月,出生在陵川县礼义镇北街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家里兄弟姊妹6人,他排行第四。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仅靠几亩薄田和打短工,勉强维持一家八口人的生活,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为减轻家里负担,将老五过继给了亲戚家。并给他起名银山,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座“银山”,让家里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从小就品味了人生艰辛,被生活重担磨炼得性格坚强的杜志强,在牺盟会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于1943年5月,在平居村参加了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区干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和日本鬼子打了两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45年4月10日,跟随八路军,参加了解放陵川县城的战斗。在八路军主力和陵川、陵高的地方抗日武装的强大攻势下,陵川县城解放,接着相继收复野川底、晋城峰头,以及高平黑土坡、大山等五个据点,陵川全境解放,使100个村庄,50000多人获得解放。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全面内战,同年9月,杜志强被整编为八路军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主力第二团(原129师刘邓部队385旅老二团)。部队首长把他杜银山的名字,改为杜志强。鼓励他立大志,树大勇,自强不息,为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杜志强没有辜负首长的希望,因他身材魁梧,强壮有力,被编入机枪连任机枪手后,他努力克服自己从来没有使用过机枪的种种困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战士请教,勤学苦练。很快便掌握了用机枪射击的要领和技巧。1946年,部队开往河南作战,参加了解放焦作、辉县、武陟、修武、博爱等战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解放了那里的人民。
在解放博爱城的时候,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困兽犹斗,竭尽全力企图突围,在眼看就要被敌人突破我军包围圈的关键时刻,杜志强义无反顾地端起机关枪,跳出战壕,冒着生命危险,站到阵地最前沿,对准敌群,“哒哒哒、哒哒哒”,好一阵扫射,硬是打退了敌人的突围,为解放博爱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在一次战斗中,敌人不知从哪里调来了飞机支援。敌机在我军阵地上盘旋轰炸,机枪连的战士们在没有高射炮的情况下,硬是用机关枪打落了敌军的一架飞机。为此,机枪连受到师部的嘉奖,除每个战士获得一块银圆的奖励外,全连并荣立集体三等功。就在这一年,杜志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班长升任排长。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1947年7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8月,杜志强随同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豫西,楔入八百里伏牛山,连克县城15座。尔后参加了攻洛阳,战南阳,解放保丰等战役,同时还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经过60多天的鏖战,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精锐兵团,解放了长江以北的豫皖苏广大地区,造成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南京国民党政权随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杜志强跟随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解放了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尔后,杜志强仍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南昌、广东等战役,并一直打到广西、云南、海口……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杜志强的所在部队,1949年底,进入贵州。1950年2月,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时常爆发大规模匪乱,且残忍杀害我解放军官兵。时年3月,杜志强参加了我军动用150万解放军官兵、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部署指挥的西南剿匪战斗,他和全军将士一样,立下“土匪不消灭,大军不收兵”的誓言,他们不仅不畏艰难,英勇杀敌,而且做了大量分化瓦解敌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剿灭土匪武装116万余人,收缴枪支60余万和几百门各式火炮,将西南地区持续已久的匪患彻底铲除,为当地群众的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52年底,杜志强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重庆)学习,1953年7月,获高级小学修业证书,1955年7月,获军事营修业证书。第二步兵学校毕业后,由原来的排长提升为连长,授予上尉军衔。
1950年初期,美帝国主义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向中国东北的边界推进,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和领土完整。为此,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遣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杜志强根据党中央和志愿军总部的安排,在“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以后,随部队开赴朝鲜作战。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维和,一面防御美国和韩国的反扑,一面帮助朝鲜重建家园。他们在朝鲜既进行防御作战,又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开荒地、修民房、修学校、修公路、架桥梁、修车站等公共设施。到1957年底,志愿军在朝鲜修建普通民居27390间,学校283座,其他公共建筑432座等,为朝鲜的教育和民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保卫了朝鲜的国土安全,也为朝鲜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部队还和朝鲜人民建立了亲密的鱼水关系,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杜志强的功劳。
1958年,杜志强随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撤离回来。回国后按中央军委的统一安排,分配东北驻防。志愿军被改称为解放军后,部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9312部队”。当时杜志强在白城军分区教导队任中队长,曾在全师排以上干部射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尔后,杜志强按照国家政策许可,带着家属在部队任职工作,直到1963年退役。
杜志强在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从十几岁打游击,赶走日本鬼子,解放自己的家乡陵川开始,跟着共产党、八路军,后来成为解放军,驱日寇,打老蒋,渡黄河,跨长江;参加过历时两个多月的淮海大战,也参加过横渡长江、对南京、广东等大城市的解放战,还参加过西南地区的剿匪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真是名副其实的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经过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的千锤百炼,杜志强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一名解放军军官。为了人民翻身,民族解放,为了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世界。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和平时期,鞠躬尽瘁,服务人民。
杜志强1958年,从朝鲜撤军回国以后,一直在东北白城军分区任职工作。不久,根据国家部队军官可以带家属的政策,杜志强就把自己的母亲接到部队生活。这样既可以全家团圆,又可以在生活上相互照顾,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母亲还可以享受不一样的城市生活。
1962年,杜志强响应党的号召,按照“国家很困难,要大调整、大下乡、大精简,让所有户口在农村的工人、干部、学生重回农村”的政策要求,毫不犹豫地把一家6口人,由吃商品粮,转成了农村户口。并向领导再三请求,解甲归田,建设家乡。
1963年10月,杜志强经领导批准,带着母亲、爱人和三个女儿,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陵川县礼义镇北街村。他下定决心扎根农村,大干一番事业,为建设美好家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那时候,经过“非常时期”折腾的农村,困难很多,集体经济底子薄弱。杜志强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群策群力,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提出了“要想富,先栽树”的想法。于是,党支部作出决定,在村西的松山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松山原来的树木被日寇的“三光”政策烧光,变成了光山秃岭。杜志强身先士卒,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回了村里。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带领村里的强壮劳力垦荒造田,把能够复垦的地垒起石堎,造成一块一块的梯田,种上果树;不能造田的荒山开垦出来,种下松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数百亩光山秃岭的松山上栽下了上千株松树和几百亩果园。如今的松山郁郁葱葱,花果飘香,已有人承包管理。
礼义村自古以来,就分为东街、北街和西街。从当时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穷东街,富北街,不穷不富是西街”,便可以看出,杜志强支书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功夫没有白费。
杜志强大公无私,廉洁自律,不仅从来不占集体一分钱的光,而且,还在有的村民孩子上学交不起钱,有的婚丧大事遇到困难,有的生病住院没钱……找到他帮助解决困难时。因为当时一个劳动日挣不到几毛钱,农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贫穷,他就把从部队带回来的安家费拿出来资助,既不打条,又不记账。几年下来,国家给的几千块钱的安家费,也就所剩无几了。
杜志强多年来,在村里一直担任领导干部,经过多次运动反复,都没有查出过任何问题。他干了正职干副职,总是一如既往,尽心尽职。工作中,团结同志,帮助他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不争权夺利,以权谋私。自己的母亲去世安葬、七个子女的结婚嫁娶,都没有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只是移风易俗,节约就简,仅通知街坊邻里,亲朋好友一办了事。不仅如此,“文化大革命”中,他把自己在部队时穿的呢子军大衣等物,无偿献给村里文化室,支持样板戏的演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带头捐款,积极援灾。
杜志强老人,在礼义地区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长者,他身经百战,为国尽忠;扎根农村,为民服务,是好人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
2014年9月29日,杜志强老人因患疾病,经多方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8岁。他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革命。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