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晚20时37分,天地昏黄,万物朦胧,福州省立医院ICU病房内,从太行山走出去的长江支队老队员——97岁的吕居永,安详地走完了他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一生。
一颗红心
1926年8月,吕居永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镇后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10月,刚满17岁的他就参加了八路军,在晋城县独立营1连2排5班当战士。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太行山区随军征战。1945年6月,在386旅20团3营1连当通讯员,参加了上党战役。因在攻打长治市老爷山的战斗中光荣负伤。1946年2月,他依依不舍地离开部队,回乡后任后河村民兵队队长。同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3月,任泽州县南岭镇李沟村武委会主任,同年7月,调任晋城县第七区武委会干事,相继在周边村庄组建民兵武装,多次带领民兵对日伪展开了反维持、反奸、反霸的“拉锯式”斗争,积极支前参战。
1949年3月9日,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太行、太岳两大行政区抽调了440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去开辟新区。吕居永带头报名,获得批准。
此次抽调的南下干部到河北省武安县集训后,组成了长江支队。其中,晋城县180名,被编为“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一中队”。尔后,长江支队随军南下,边打边走。白天行军时,敌机时不时扫射轰炸;晚上驻村后,当地的土匪特务袭扰不断,不少同志受伤甚至牺牲。由于沿途自然环境恶劣,再加上水土不服,行军途中,生活用品、文件,全靠自己肩挑,有条件坐段火车,没条件徒步前行,少数同志思想动摇。吕居永就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要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绝不当逃兵。吕居永随“长江支队”先后翻越了太行山、武夷山,横跨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闽江,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8省的63个县(市),行程6400余公里,从春至秋,历时140天方抵达福建。六大队一中队接管了福建省福安县,吕居永从此扎根八闽大地,历任福安县第六区武委会主任、第十区区委书记,福安县委组织部长、常委、副书记,胜利完成了接管政权、建党建政、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重要任务。
晚年追忆起枪林弹雨的革命历程,吕老笑称是“一颗红心”“两次入伍”“三打敌匪”。“一颗红心”: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两次入伍”:先参加了八路军,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既穿过八路军129师386旅的蓝军装,又穿过三野部队的黄军装。“三打敌匪”:抗战打鬼子、上党战役打蒋顽、闽东剿土匪。
实干书记
福建全境解放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吕居永先后任福安地区团委书记、寿宁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寿宁县委第一书记、古田县委书记、连江县委书记,宁德地委副书记、副专员、第一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农经委主任等职。期间,7次当选为福建省党代表,2次当选为福建省人大代表。
吕居永把闽东视为第二故乡,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汗水、力量都献给了这块红色的土地。在沟壑纵横的山区农业县寿宁县任职期间,他徒步走遍了全县100多个行政村,对“天无一日晴,地无一里平”的现状有了真切的了解。通过实地考察,他提出了“要在全县打一场大修公路的人民战争”,一方面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土法上马,自力更生,苦干了近五年,在上世纪50年代实现了寿宁山区乡乡通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科学技术,采取“高秆改矮秆,串灌改轮灌”及适当密植等有效措施,提高了全县的稻谷产量。他因地制宜,带领干部群众种茶叶、办水电,与农民一道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竹管垅乡,修建了高产茶园,至“文革”前,寿宁县一年已生产和出口茶叶2万担,全县70%的行政村都办起了小水电站,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在连江县任职期间,他根据地理特点和临海优势,组织实施了福建省最大的围垦工程——43000亩的大官坂海堤围垦工程。他提出“四个一切”:一切想着大官坂、一切为着大官坂、一切支持大官坂、一切服从大官坂,确保了大官坂海堤围垦工程顺利完成,创造了海堤围垦的奇迹,被当地群众誉为“实心”书记。
在宁德地委任职期间,他以“做人要正,做事要实,做官要清”为从政坐标,团结带领党委一班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先后建成周宁芹山水电站、飞鸾岭隧道、三都澳港口,把宁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
1983年,吕居永将闽东革命根据地的状况向来闽参会的中顾委委员曾志作了详细汇报,并通过曾志向胡耀邦总书记报告后,经中央办公厅秘书长习仲勋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及福建省委批准,将原闽东游击地区改为闽东苏区。同年,在福建省人代会上,吕居永作为宁德地区代表团团长,向省政府提出要重视闽东的建设。会后,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胡平同志,带队到宁德地区考察后,号召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了解闽东、大力宣传闽东、鼎力支持闽东,促进了闽东的快速发展。
吕居永常说:“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官,干部,干部,干革命要先走一步。”他与福安地委一班人深入基层,培树了柘荣农民郑邦德、福安社口坦洋村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提炼出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闽东老区精神,为后任地委书记传承和发扬,进一步完善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鼓舞着闽东人民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援外风采
1972年7月,吕居永被国家选任为水稻专家组组长,到南美洲的圭亚那援外。
吕居永带领中国专家组成员,不仅到圭亚那各地给农民上课,还脱掉鞋袜下水田,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在双方密切协作的三年里,当地农民学会了种植水稻,亩产从100斤提高到300多斤。
圭亚那总统的华裔夫人,高度赞扬中国专家没有架子,却有技术,实心实意地为圭亚那人民谋幸福,她向中国政府恳求,让中国专家们多留一年。吕居永和中国专家组成员不负众望,在圭亚那四年间,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受到了国务院表彰奖励。他幽默地说:“出国4年,干的是田间活;洋扶贫和土扶贫同样艰苦,不一样的就是语言不通,但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
老骥伏枥
1994年4月,已离休的吕居永,又奉命筹建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并出任了副会长兼秘书长,后任常务副会长。
为了尽快摸清福建省老区贫困面,吕居永和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同志们深入福安县、政和县革命老区,走村串户136家,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后,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加强老区扶贫扶建工作的报告,并提出6条建议,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作了批示,所提建议陆续被采纳。
1999年夏,他手持拐杖,带领队员,翻山越岭、打着手电到不通公路的福安市穆云畲族竹舟山村7个自然村、62户人家,挨家挨户查问民情。之后,向党委、政府提出政策倾斜等建议,使该村60%的农户迁至穆阳镇边“造福工程”新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
2005年,吕居永和有关同志前往闽东5县(市、区)察看了22个红色旅游景点,提交了专题调研报告,省领导阅后特批150万元,在原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福安市柏柱洋斗面村建起红色旅游景点。
吕居永与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同志跑遍了全省63个老区县(市、区)的147个老区乡镇、300多个老区村,先后撰写了调研报告50多篇,被采纳的近40篇。他们先后为老区建设牵线搭桥,多方筹集资金1.5亿多元,为老区修建中小学校200多所。其中,由吕居永同志兼任理事的福建大丰文化基金会,累计为全省30多个老区县捐建127所中小学教学楼及设施,总金额达2000多万元。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提高了34000多个革命“五老”生活定补标准,解决了8000多个老区村的“五通”问题,帮助贫困生上大学700名,上高中和中专6900名,上小学200名。
福建省革命老区大都分布在山区、地质灾害地区,每次救灾,吕居永总要捐款相助。福安市松罗乡洋溪村老红军沈来宝的孙女沈少芳,2002年考取大学后生活困难,他连续两年资助了4000元;闽东老革命陈邦兴的二儿子遭遇车祸,头部动了大手术,媳妇下岗,生活极其困难,他资助了医疗费1万元;周宁县玛坑乡是老区重点乡,2010年修建文化中心,吕居永和夫人黄荔容共捐款2万元;寿宁县有个低保户,两个儿子读书,生活困难,吕老赞助了3000元;古田县双胞胎兄弟余望星、余望城一起考上大学,但因父病,生活困难,他赞助了4000元。他还捐款资助山西老家修路,为福安锦卓头孤儿院和古田村幼儿园送去善款。前前后后,个人累计为福建老区修路、通水、修建革命纪念碑、救灾、恤孤、助学等捐款13万余元,被称为“好书记”“我们身边的好人”。
2001年,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老促会“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吕居永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老区工作者”和福建省“社团先进工作者”“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并荣获国家“思源功勋”奖章。
年过九旬,吕居永仍然无私地奉献着光和热。他不仅在家里成立党支部,谆谆告诫儿孙:“听党话跟党走!”为了赓续红色血脉,他积极倡议并多方呼吁,成立了福建省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并推举他任会长,编演了情景剧《谷文昌》在各地巡演,建起了宁德市长江支队纪念园……2013年春,他特意到山西省长治市,重登昔日上党战役的激战地老爷山,并参加了长治市长江支队精神研讨会,追忆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
吕公居永虽逝,但太行精神不朽,长江支队精神永存!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