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崖沟挂壁公路的前尘往事

郑跃峰
2025-07-25
来源:晋城党史网

锡崖沟挂壁公路是全国七条挂壁公路中唯一被编入《中国公路谱》的乡村公路,也是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自1994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报道锡崖沟人凿山筑路的事迹以来,这条公路便成为坚韧与奋斗精神的象征。如今,挂壁公路已建成35年,但其背后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无数人。


郑跃峰.jpg


一、大山无言,交通困局


锡崖沟地处南太行边缘,位于山西东南边陲晋豫省界处,西、北倚王莽岭山腰,东、南与河南省辉县市接壤,一半环山,一半临崖,村子居中,上下笔立,高差均达400多米。这里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村里通往县城方向的唯一古道“椿树爽”,陡峭曲折,如同“天梯”,令人望而生畏。1962年秋,陵川时任县委书记邢德勇骑马下乡欲到锡崖沟,在山顶竟找不到下山的路,结果山没下成,硬是把马给吓死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交通闭塞,锡崖沟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小病靠抗,大病靠拖,生死靠命,婚姻靠转亲换亲,生活靠自种自产。村里大部分人没出过山,为购买生活必需品“偶有壮士出入”。


二、村民有意,屡遭挫折


经历了坐骑被吓死的事件后,邢德勇书记亲自给锡崖沟拨款3000元让村里修路。1965年底,利用三年时间,村民们从西沟修出了一条盘山小道,小道成为锡崖沟人出山最早的路。随后,村里买来九条毛驴驮运生产生活用品,逐步减少了人们背扛肩挑的原始劳动。


然而,村民们并不满足于此。随着见识的增长,他们萌发了修公路、让汽车进山的念头。70年代初,锡崖沟大队积极向上级申请,并得到支持,委派工程技术人员勘测,在村北规划了一条公路路线。但1976年到1978年底,因没钱没技术,困难越来越大,修路被迫停工,这个半拉子工程被村民们称为“狼道”。


1979年,大队党支部再次决定修路,计划从西沟自然村山底打一条隧道直接出山。然而,由于条件不具备,这次修路再次失败,打的洞被当成了羊圈,修的路被叫成了“羊窑”。两次修路两次失败,让锡崖沟人陷入了极大的迷茫和绝望。


三、春风涌进,再燃希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锡崖沟。村民们在收音机里收听党的富民政策,了解外面的变化,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期盼美好的生活。1982年,土地下户了,村民自由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此时,修路再次成为村民们的共同愿望。


为了确保这次修路一举成功,村党支部连续多天召开支部扩大会议,总结以前修路的经验教训,统一村民的思想认识。最后,在党支部的耐心说服教育下,广大村民达成共识,表示要坚决服从党支部的决定,修建公路,走出大山,靠路致富。


四、绝壁悬崖,炮声隆隆


1982年11月1日,锡崖沟挂壁公路正式开工。全村男女300多人踊跃义务投工,干得热火朝天。工地上经常出现炮锤打伤人的情况,但大家依然干劲十足。从1982年11月开始到1983年底,上面4华里多的公路基本成型,汽车已能开到崖边进洞处。


关键时刻,村党支部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决定由宋志龙等3个退伍老兵作为骨干,抽出30多名青壮年劳力组成专业队,承担打洞任务。施工中,大伙边打洞边学习传授技术,开凿瓢皮隧道成洞130米。掘进中因势而为,往前掘进一段开一个横洞口,用以解决照明、排烟、通风、出渣等问题。


五、强将率众,战犹酣


1986年1月14日,宋志龙担任了锡崖沟村党支部书记。他科学调整修路方案,专业队伍隧道掘进由一处按部就班施工变为五个作业面同时掘进。新的方案敲定后,实行村“两委”干部带班制度,负责群众运动从村里往挂壁公路隧道口修。


然而,资金困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村里采用了五种方式筹集资金:到信用社贷款、向县委、县政府和县交通局求援、动员本村在外工作人员捐款、请求本乡邻村帮助、向党员干部和群众借款。在多方支援下,施工得以持续推进。


六、临危方显,英雄气概


隧道掘进到老虎口时,前面的200多米石质松软,极易塌方,非常危险。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宋志龙毅然选择了带领攻坚队伍向老虎口开进。施工期间,面对不断塌方,宋志龙强掩自身忧心,努力保持镇定。实践中,他们摸索到在塌方之前一般都有细微砂土落下的征兆,以此及时躲避危险。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1990年12月19日,西沟段发生塌方事故,村民宋双宝牺牲,老支书董怀跃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在上级领导和乡亲们的共同协助下,这一大难才好不容易渡过去。


1991年2月22日,党支部再次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动员。广大村民重整旗鼓上山修路,向着最后的目标冲刺。1991年6月10日,挂壁公路全线贯通。这天上午,当汽车开到挂壁公路隧道口时,山上山下鞭炮齐鸣,男女老少一齐朝山上张望,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


七、挂壁公路,惊世人


1991年6月28日,在陵川县委、县政府主持下,锡崖沟挂壁公路通车剪彩仪式隆重举行。全国全省主流媒体争相报道锡崖沟人修路的事迹。《山西日报》将锡崖沟精神概括为:“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不畏艰难、愚公移山的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牺牲自我、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


挂壁公路建成通车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修路而献出宝贵生命和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们。省、市、县党委、政府对老支书董怀跃和村民宋双保的家属进行优抚,对宋志龙授予省、市特级劳模称号,1995年授予宋志龙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如今,锡崖沟因挂壁公路闻名于世,成为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村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不幸牺牲的两位英雄坟墓前树碑立传,对他们的亲人、家庭给予特别关照。为了弘扬锡崖沟精神,村里修建了筑路碑林,设立了锡崖沟精神展厅、锡崖沟影像记忆室。


锡崖沟挂壁公路的故事,是一曲坚韧与奋斗的赞歌。它见证了锡崖沟人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以及牺牲自我、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