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图为山西晋钢控股集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晋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要努力摆脱对煤炭的“两个过多依赖”、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是晋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建市40年来,晋城工业立足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制造业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调整,在调整中转型,晋城市制造业发展历经六次跃迁,展现了一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画卷。
一、晋城市制造业发展历史回顾
(一)制造业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至1985年建市,晋城依托煤、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全市上下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有水快流”,以小铁厂、小煤矿、小化工、小水泥、小水电为代表的“五小工业”闻名全国。“五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晋城市工业化进程,为改革开放后晋城乡镇企业的崛起和“独占鳌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5.13亿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晋城酒厂景德桥牌山楂红酒、晋城汽车配件厂空压机和曲轴等十多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煤头—化身—轻纺尾”的产业结构(即以煤炭工业为龙头,以化工工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丝绸、食品工业),煤炭资源丰富,无烟煤探明储量(312.2亿吨)占到全省的1/2,全国的1/4。煤化工和轻纺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兰花集团、天泽化工等通过对小化肥厂的技术改造,陆续开始生产尿素,实现了氮肥产业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由小化肥向大化肥的跨越。1998年,晋城市纺织厂改制为绿洲纺织有限公司,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年可生产纯大麻纱及麻与其他纤维混纺纱线3600吨,纯麻布及麻与其他纤维混纺布1200万米。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以“关小、改中、建大”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大批不符合环保政策要求的“五小企业”被关停,在兼并、整合、重组中企业优势得到互补,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全市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21世纪初,构建了“四梁八柱” (“四梁八柱”四梁:清洁能源、煤化工、电力、中高档铸造;八柱:煤炭、煤化工、电力、冶铸、高新技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结构。2013年,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一争三快两率先” (争先综改、竞逐中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加快建设美丽晋城,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
2019年,提出了“两只翅膀腾飞(制造业、煤层气)、三足鼎立支撑(铸造业、煤化工和全域旅游)、城市两翼发展”的产业布局。
“十四五”时期,擘画了“1+5”现代产业体系(“1”是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 “5”是推动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蓝图。
2023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后,晋城市提出了构建 “6+4+2” 新型工业化格局(改造提升煤炭、煤层气、电力、钢铁、化工、铸造6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光机电、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消费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4大新兴产业,培育布局机器人、氢能与储能等2大未来产业)。六次跃迁中,“制造业振兴”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一脉相承。
目前,晋城市形成了以光机电、装备制造、钢铁、铸造、煤化工为主导,建材、医药、纺织、食品等为辅的制造业产业格局。2023年,全市一、二、三产比例为3.5:64.5: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62.2%、3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6户,实现总产值3003.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排全省第二位。其中,制造业312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48.3%,实现总产值109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4%,增加值同比增长22.1%。2024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6户,实现总产值2385.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排全省第2位。其中,制造业3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49.3%,实现总产值881.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7.0%,增加值同比增长2.0%,排全省第5位。
(二)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1.钢铁产业。钢铁产业是晋城制造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1952年,晋城炼铁试验场(晋城钢铁厂前身)建成投产,2000年,晋城钢铁厂因产能过小关停。2002年,福盛钢铁落户晋城(2021年更名为山西晋钢控股集团),晋城市钢铁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钢铁企业1户(山西晋钢控股集团),下设6个子公司。现有生铁产能478.4万吨,粗钢产能460万吨(占全省7050万吨的6.5%),主要产品为螺纹钢、线材、冷轧薄板、焊管等,2023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54.9%,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9.9%。2024年1-10月份产值487.4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55.3%,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0.4%。
2.光机电产业。打造“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为晋城确立的战略定位,是晋城市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赛道。晋城市光机电产业始于1994年富士康集团在晋城的投资落地,从1999年富士康建成精密模具厂,到2005年建设成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区,从光通讯连接器、精密模具起步,到镜头模组、手机摄像头模组、精密刀具、手机机构件、工业机器人等光机电产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光机电产业发展方向,以晋城经开区为主体,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累计招引落地项目130余个,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聚,形成了视觉系统(包括LED显示屏、触摸屏、摄像头模组等)、新材料(包括硬质合金、冷轧薄板等)、人工智能(包括智能终端、机器人等)3条特色产业链。依托光机电产业研究院、鸿智纳米研究院,加强光机电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孵化“卡脖子”项目,推动第四代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碳化硅半导体复合衬底等研发中试项目建成投产。晋城市光机电产业成功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成为全市增幅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全市现有光机电规上企业37家,2023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45.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6.6%。2024年1-10月份产值437.1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49.6%,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8.3%。
3.装备制造业。依托铸造业的传统优势,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晋城市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煤机装备为主,煤层气装备和光伏装备为补充的能源装备产业。产品主要包括煤矿综合采掘设备、地质勘探钻机、煤层气井下定向钻机、矿用支护产品、光伏支架等。晋控装备是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2023年排名全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第6位。天巨重工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宝钻探、天和众邦生产的煤层气井下定向钻机和地质勘探钻机填补了全省空白。全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36家,2023年实现总产值50.2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4.6%,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7%。2024年1-10月份产值47.3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5.4%,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0%。
4.铸造产业。铸造是晋城的传统特色产业,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九头十八匠”“阳阿古剑”“大阳钢针”就是晋城铸造悠久历史的见证。如今,晋城市是全国知名的铸管及市政管件生产基地,是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2023年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叫响了晋城铸造品牌,提高了铸造在全国的知名度,中铸协向市委、市政府和市工信局致信感谢。全市现有铸造高炉11座,产能345万吨,排全省第一位。铸造产能573万吨,排全省第二位。产品种类丰富、系列齐全,主要包括球墨铸管、灰铸管、井盖、汽车铸件、工程机械铸件、轨道交通铸件和铁壶。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铸造企业50户,2023年铸造产量87.4万吨,铸造行业实现产值66.5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6.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2%。2024年1-10月份产值54.8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6.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3%。
5.化工产业。立足丰富的无烟煤资源优势,晋城市化工行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1966年,山西第一个化肥生产企业巴公化肥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晋城煤化工产业正式起步。“九五”期间晋城被确定为全国三大氮肥基地之一,从此走上了煤制化肥的道路,“十一五”期间,又被确定为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进一步推动了晋城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近年来,晋城市化工产业积极向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领域拓展,形成了以尿素、甲醇为主,以己内酰胺、二硫化碳、氰化钠、纳米碳酸钙为补充的化工系列产品。2022—2023年,阳城台头、陵川平城、泽州巴公、周村四个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总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占全省认定总数的四分之一,排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规上化工企业30户,化工产业总产值165.7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15.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5.5%。2024年1-10月份化工产业总产值156.9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17.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6.6%。
6.建材产业。改革开放后全市城乡活力不断增强,加之建市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带动晋城市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水泥、建筑陶瓷、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等五大类系列产品。2023年,规上建材企业78户,建材行业总产值56.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5.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9%。2024年1-10月份产值42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4.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8%。
7.医药产业。晋城医药产业已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系列产品。海斯药业的微生态活菌制剂产品贝飞达居于国际同类产品前列;兰花药业专注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缓控释制剂的研发生产;皇城药业的儿童专用感冒药-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瑞亚力生物致力于生物化学试剂生产;绿之金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2023年,全市规上医药企业11户,医药产业总产值13.2亿元。2024年1-10月份产值10亿元。
8.纺织产业。晋城纺织产业已形成棉纺织、麻纺、服装等系列产品。绿洲纺织的丝麻特色纺织品在全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潞安府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寓意”的经典婚被, 潞安府婚被获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景柏、森鹅的内衣、休闲服、运动服、家居服广销全国。2023年,全市规上纺织企业6户,纺织产业总产值4.3亿元。2024年1-10月份产值5.0亿元。
9.食品产业。晋城食品产业已形成饮料、酒醋乳、肉鸡加工制品、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厦普赛尔的饮料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征弘公司的休闲食品在全国独树一帜,皇城相府酒业的相府蜜酒极具地方特色,众禾壹心全球共享超级甜品工厂投产。2023年,全市规上食品企业19户,食品产业总产值27.5亿元。2024年1-10月份产值21.3亿元。
二、晋城市制造业发展成效
(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建市之初,晋城工业以“五小工业”为基础,经过40年的滚动发展、延伸发展和转型发展,全市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以“五小工业”为代表的落后产能被淘汰。2023年,全市生铁产能达到478.4万吨、水泥309.7万吨、化肥600万吨、铸件573万吨,分别为1985年的8.3、25.8、181.8、75.4倍,具备年产2亿平方米建筑陶瓷、31亿块煤矸石烧结砖、9万吨钢构、20万平方米楼承板、10万立方米PC构建,350万吨合成氨、600万吨尿素、20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60万吨煤基合成油的生产能力。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具备年产5亿件光电子器件、2838套工业机器人、864万件传感器(摄像头)、14万吨己内酰胺、650万支刀具、200吨硬质合金、1.5万吨空心玻璃微珠、7000m3特种陶瓷、55万吨纳米碳酸钙等的生产能力。一些产品在国内外有着较高市场占有率,铸管产量占全国的1/7,辐射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尿素产量占全省的62.2%,占全国的8%。
(二)规模效益显著提高
建市以后,晋城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改善,提质增效成果明显。1985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79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实现利税1.92亿元。随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0.1亿元,实现利润275.5亿元,实现利税455.4亿元,分别是1985年的357.2、229.6、237.2倍。
从企业数量看,“十三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80户增至706户,增幅达152.1%。其中,制造业企业由137户增至348户,增幅为154.0%。
从产值看,“十三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总值由363.8亿元增长至1093亿元,增长3倍。
从增加值增速来看,“十三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5%、4.8%、14.3%、26.7%、13.6%、11.1%、22.1%、22.1%。
(三)技术创新不断提升
从“有水快流、大干快上”“两高一低”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已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2023年,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8户。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全市产业发展不断攀上新的高度。钢铁行业,晋钢建成全国首套以煤层气为原料的氢基直接还原试验设施,彩涂机组和1450冷轧薄板系列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装备制造行业,高宝钻探、天和众邦生产的煤层气井下定向钻机和地质勘探钻机填补全省空白。凤凰实业的矿用纤维增强复合管材属于世界首创,实现煤层气井下瓦斯抽放、井下给排水、压风系统核心装备的重大突破。铸造行业,泫氏铸管制定了排水管领域的国家标准。科裕达铸造制定了井盖领域的团体标准,其产品荣获中国铸造行业单项冠军。金秋铸造的新一代铸造高炉竖式冷却技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山西康硕建有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晋韵堂铁壶获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我省唯一金奖。医药行业,海斯药业的微生态活菌制剂产品贝飞达居于国际同类产品前列。新材料行业,海诺科技“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球”是我国“卡脖子”材料之一。森鼎立不锈钢纤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化工行业,山西九信5000吨MMP(3—巯基丙酸甲酯)生产线属国内首条工业化生产线,打破了国际垄断。
(四)生产装备显著提升
冶铸业是晋城传统产业,白煤炼铁技艺闻名全国,1995年底,全市利用白煤炼铁技术的4-8m3小高炉达到2354座。1996年起,全市实施“关小改中建大”战略,广泛推进高炉喷煤、矿粉烧结、尾气发电等工艺技术,行业技术设备加速更新升级。到2023年,晋钢集团建成1380m3高炉2座,1250m3高炉2座,100吨转炉4座,230m2烧结机2座,180m2烧结机2座,炼钢先进产能达到100%,在采选、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工艺流程实现了智能控制,正加速推进低碳氢冶金气基竖炉项目,采用以煤层气为原料的气基竖炉替代以焦炭为原料的高炉和转炉。
(五)绿色低碳稳步推进
晋城市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能耗“双控”专项行动,加快工业领域结构、技术、管理节能。持续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园区1家(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工厂13家,绿色产品1个(高平吉利尔新娘潞绸被),能效领跑者1家(山水合聚水泥),水效领跑者1家(华昱化工)。推进工业节水增效,兰花煤化工、兰花化工分公司、沁泽焦化、三甲炼焦4户企业入选省级节水型企业,累计创建10户省级节水型企业。推动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规模化高效利用,实施废钢铁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规范管理。2019年,晋城市成功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逐年上升,从2019年的69%增长至2023年的82%,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六)数字转型蹄疾步稳
晋城市坚决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建设“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重大使命。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7343个,提前实现“十四五”每万人拥有26个5G基站目标。成功获评全国“千兆城市”。晋钢智能制造二期、天巨重工5G数字云工厂、康硕智能制造总部基地等一批转型项目建设完成,累计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4家,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标杆企业7家,全市9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三、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比较优势
一是工业历史底蕴深厚。晋城工业起源较早,春秋战国时即采用鼓风炼铁,“阳阿古剑”“大阳钢针”“阳城犁镜”享誉华夏;秦汉时期,采煤、冶铁已初具规模;北齐、隋唐时期,7大铸铁局[滏口(今河北省峰峰矿区)、武安(今山西省沁水县)、白涧(今山西省阳城县)、晋阳冶(今山西省太原市)、泉部、大邘(今河南省沁阳县)、原仇(今山西省盂县)]中,就有阳城县白涧村和沁水县武安村两个铸铁局;宋代时,“煤铁之乡”成为晋城美誉;明清时期,因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故而形成“九头十八匠”村庄布局。如今,晋城铸造在国内、国际市场颇具影响,是全国铸管和市政管件生产基地,现有的铸造高炉数量和产能均位居全省第一,铸造高炉分布密度之大在全国十分少见。
二是能源禀赋得天独厚。晋城市地处沁水煤田腹地,无烟煤、煤层气等资源储量丰富,不仅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煤层气基地、煤化工基地、电力基地,也是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及高浓度氮肥基地。煤炭资源尤为突出,其储量之丰,全市含煤面积4654.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9%,境内煤炭总储量约808.1亿吨,已探明无烟煤储量312.2亿吨,探明储量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4,尤其是3#无烟煤,摸不染手、抱不沾衣、焰如幽兰,发热量高,以“兰花炭”之名享誉中外。煤层气资源埋藏浅、甲烷纯度高、经济可采性好,地质资源总量为6141亿方,探明储量3706亿方,占全省的1/2以上、全国的2/5以上,是国内勘探程度最高、开发潜力最好的煤层气田,已形成了勘探开发、规模抽采、管网集输、液化压缩、LNG/CNG汽运物流、民用及工业燃料、汽车燃料、瓦斯发电、工程技术服务等产业体系。电力总装机规模831万千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406.25万千瓦)占比达到48.9%。形成以煤电为主导,风、光、水、瓦斯、生物质、余热余压发电等多元化协同发展格局,为培育壮大钢铁、铸造、煤化工等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三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晋城地处山西与中原腹地的交通枢纽,被誉为“河东屏障、中原锁钥、三晋门户”,其一小时经济圈辐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是连接郑州、洛阳等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能源与原材料供应中心,是山西唯一被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作为山西通往中原的咽喉,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辐射、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是人才队伍更加完备。“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富士康落地晋城20多年来,累计培养了4万名专业技师和10万名产业工人,为晋城市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晋城持续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健全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2023年新增技能人才3.95万人,柔性引进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541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7.75万人。实行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累计评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1092人。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集聚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引进7位院士、93位博士,6个卡脖子项目加速推进,锑化物激光器芯片、半导体复合衬底项目中试量产,国家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系统核心量子器件”等重大专项落地晋城市。
五是创新发展氛围浓厚。晋城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构建了以光机电、煤层气、高端制造、煤化工等领域为核心的创新体系。2023年,全市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中试基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0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级以上星创天地19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达到24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53家、专精特新企业1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一煤独大”“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亟须改善。煤炭行业是晋城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特别是2020年—2023年,受煤炭量价齐涨影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15.7%、11.9%、7.7%,煤炭行业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4、12.8、7.3、3.1个百分点;全市原煤产量由2020年的1.19亿吨增至2023年的1.47亿吨,煤炭价格由2020年的448元/吨增至2023年的731元/吨。煤炭行业量价齐增也造成全市煤炭行业增加值占比由2020年的63.2%提高到2023年的72.8%,提高9.6个百分点,挤压了制造业占比的提高。钢铁行业,产值由2020年的226亿元增至2023年的600亿元,增长165.5%,占全市制造业的54.9%。
二是产业链条短,产能利用率低。制造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钢铁、铸造、煤化工等关键产业停留在较低层次,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宗产品主要是螺纹钢、铸管、市政铸件、尿素、瓷砖等初级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产能利用率较低,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压价竞销抢夺市场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长期停产。如晋城市铸管企业产能约320万吨,2023年产量87.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有27%;化肥企业尿素产能约600万吨,2023年产量501.3万吨,产能利用率83.6%,甲醇产能约200万吨,2023年产量118.8万吨,产能利用率59.3%;水泥企业产能857万吨,2023年产量309.7万吨,产能利用率36%;陶瓷企业产能1.9亿平方米,2023年产量为0.76亿平方米,产能利用率40%。
三是项目支撑不足,持续增长乏力。面对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波动及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钢铁、铸造、煤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下滑,新建项目接续不足。要素和服务保障仍有差距,受资金、土地、环评、安评、能评等要素制约,一些项目进展缓慢或未及时开工,导致未能如期投产形成新的增量拉动。聚焦产业链专业镇,谋划项目、招引项目能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乏力。
四是数智赋能产业水平亟需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工艺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整体较低,数字化改造仅停留在生产、管理等部分环节,无法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全流程数字化系统。信息服务企业少而小,缺乏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数据运营于一体且能够实施“总包”的第三方服务商。企业试错成本高,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仅停留在生产、管理等部分环节。
五是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强。晋城市都是先有企业,后规划园区,现有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缺乏、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有基础设施大多是企业根据需要自建并自成体系,园区内配套建设的“三废”综合利用企业少,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技术协作等方面比较欠缺。
四、推动晋城市制造业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2023年以来,国家、省、市先后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山西省赋予晋城建设“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出台了《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山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4—2030年)》《“1231”制造业振兴升级计划实施方案》。
市政府出台了《晋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把制造业振兴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突出产业链、专业镇、产业集群有效承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能源和制造业协同发展,坚持能源反哺制造业。
主要任务: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实现融合协同发展,整体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争制造业营业收入总量超1400亿元,制造业振兴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到2030年,力争制造业营业收入总量超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制造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
结合晋城市产业发展实际,制造业发展路径和举措如下: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挥传统优势产业晋城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
1.钢铁产业。大力实施钢铁技术改造和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动产业由单一、低端向多元、高端转型,全方位提升钢铁行业规模、质量、效益。重点推进晋钢智造科技产业园、晋钢光伏装备产业园两个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家电板材、汽车配件、光伏组件等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争取国家、省对低碳氢冶金示范项目产能置换政策支持,建设全国首套以煤层气为气源的百万吨级超短流程低碳氢冶金项目,开发高尖端合金钢、硅钢、磁性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由建筑钢材向装备用钢延伸,从传统碳钢向硅钢升级。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构建“矿-煤-焦-钢-化-氢”一体化高效协调的发展生态圈。到2025年,钢铁行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把晋钢打造成钢铁行业绿色标杆、花园式工厂。到2030年,钢铁行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非建筑用钢占比达到70%,建成全国建筑用钢和装备用钢产业基地。
2.煤化工产业。充分发挥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优势、产能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多元化发展。优化调整产业布局,通过产能整合和项目招引,实现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抓好周村化工园区、巴公园区兰花片区、阳城台头化工园区、陵川平城化工园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替换淘汰247台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炉,完成全市气化升级改造。开发增值尿素、车用尿素等5种以上新产品。发挥甲醇产能优势和甲醇燃料的环保减排优势,研究制定甲醇加注站实施方案,在新增甲醇加注能力上实现突破,加大甲醇就地消纳利用。在市属国企率先推动实现甲醇重卡应用,加快建设全省甲醇经济示范区。培育壮大现代煤化工,有序布局现代煤化工项目,延伸煤炭—甲醇—醋酸—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EVA)树脂,煤炭—合成氨—己内酰胺—尼龙6,甲醇(甲烷)液氨—氰化钠—黄血钠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攻克适合晋城无烟煤种的大型煤气化技术。到2025年,全国高浓度氮肥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30年,节能降碳水平进一步提升,合成氨、甲醇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均达到50%,化工行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化工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3.铸造产业。以打造“一区一试点一基地”(国家级铸造产业集聚示范区、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全国重要的铸管和市政铸件生产基地)为总目标,推动铸造产业集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依托铸造高炉资源优势,推动闲置产能置换整合,引导企业向“六大铸造园区”集聚,打造园区“1中心+N产品”的发展模式(“1中心”指铁水冶炼中心,“N产品”指入园企业结合园区定位规划特色产品),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调整产品结构,聚焦“铁矿石—生铁—市政管件—智慧管网系统”和“产品研发—模具—原辅材料—高端铸件”两条发展路径,依托3D打印和低应力制造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管件和精密铸件,推动传统铸造向精密铸造,从黑色铸造向有色铸造,从结构单一的市政管件向多领域铸件转变。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泽州铸造专业镇,依托晋城市铸造产业联盟,整合铸造产业链资源,通过行业知名度较高的活动、论坛、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展示“晋城铸造”。到2025年,六大铸造园区布局初具雏形,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产业链上下游规上企业突破120家,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加快推动光机电、高端装备、现代消费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多元产业支撑。
1.光机电产业。围绕建设“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的战略定位,全力打造光机电产业集群。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细分产业链,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生态型领航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融通发展。做大产业链条,上游推进光机电材料、配套设备延链量产,加快半导体激光芯片项目规模化生产;中游推动光学镜头、光通信、光传感元器件筑链创新,逐步构建光学全产品体系;下游围绕智能终端建链强基,发展智能家居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全国最大的高端智能家电生产基地。发挥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作用,加快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项目建设,重点推动一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到2025年,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形成创新驱动、龙头引领、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30年,建成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光机电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高端装备制造业。紧跟智能、绿色、服务制造趋势,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晋控装备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大力发展智能煤机装备,提高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和全产业链服务水平。持续加强煤机产品供需对接,深挖煤炭行业辐射带动潜力。聚焦“钻具开发-整机设计-智能煤层气钻机-工程服务”,重点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压缩、液化、管输、汽运装备,加快发展煤层气装备,为晋城市优质煤层气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扩大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能力,积极培育通用航空装备,提高航空发动机维修水平。到2025年,链主引领、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基本建成山西省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智能煤机、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细分产业链规模达到300亿元。
3.现代消费品产业。用好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等金字招牌,鼓励相关企业积极进军大健康领域。实施品种扩增、品质提升、品牌建设“三品”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订)标准,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省级示范企业,促进现代消费品产业发展壮大和产业转型升级。紧盯食品消费新热点,开发预制食品、特殊膳食等新产品。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药、仿制药等5个以上新产品获批上市,培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中药大品种。推动丝麻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开发麻、棉、丝、合成生物等健康家纺服饰服装新产品、老年用品,加快品牌建设、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力争在培育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平台上实现突破。到2025年,现代消费品产值突破60亿元。到2030年,打造成为我省独具特色的消费品工业集聚区,产值突破200亿元。
4.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全面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升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以高平煤矸石、阳城粉煤灰和脱硫石膏、泽州冶炼渣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进落地一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重点支持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再生资源回收-集中-减废-加工利用的循环。谋划布局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探索废旧动力蓄电池、废旧光伏组件、废旧风电叶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路径,加强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落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10家以上,年综合利用量2000万吨以上。到2030年,废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氢能与储能产业。加快在煤层气制氢、甲醇制氢、焦炉煤气制氢、煤化工制氢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推动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鼓励晋城市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氢能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加大高效、低成本氢气储运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适度超前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支持氢能在冶金、煤化工、交通、储能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2.机器人产业。立足晋城煤机整体技术和产业规模优势,大力发展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等机器人产品,谋划建设5G+掘进机智能遥控和无人驾驶系统、MES智能光学模组与机器人生产基地等项目,着力推进一批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投资建厂。加快推广应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以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等需求为牵引,开发机器人应用场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四)促进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项目集聚
我们要牢固树立项目是“第一支撑”的鲜明导向, 用好“四全工作法”,统筹引导资金、土地、用能、环境容量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项目集聚倾斜,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规模、质量。强化土地保障。将国土空间规划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合理有效安排用地指标。完善闲置用地盘活机制和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存量用地盘活。优化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市级专项资金,对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转型项目予以支持。鼓励县(市、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完善保障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运用设备更新、碳减排等专项再贷款政策,推动更多优惠利率贷款落地。强化组织保障。持续开展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三个一批”活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领导包联、堵点疏解等工作。建立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库,将制造业重大任务落实、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上。加强项目谋划策划包装,力争重大项目取得国家和省支持。
(五)强化创新驱动引领
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支持国有企业聚焦煤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原创技术研发。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每年新增15个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支持光机电、生物医药等领域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晋城市的生产车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户。巩固制造业人才基础。大力实施“引凤兴晋”引才计划,用好“人才新政20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编制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山西科技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阵地,加大光机电、新材料、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力度,结合产业需要推进学科建设。深化省校、市校合作,开展“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服务月”等系列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和专家技术咨询。落实全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方案》,锻造一支符合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赋能
以智能制造为场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连接。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智改数转网联”路线图,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动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实施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积极培育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成为数字化改造龙头示范引领企业,充分利用链主企业的产业主导优势,牵头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行业数字化改造标杆。将典型案例、应用场景向产业链、专业镇企业辐射推广,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和融通发展。到2025年,各重点行业各打造标杆企业2户以上,培育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车间、应用场景等50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超过45户,数字化转型贯标企业达到10户以上。完善数字化改造生态服务体系。通过创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数字化改造监测评估,建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实现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改造服务生态,解决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
(七)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环保、能耗、用水等要求,在钢铁、化工、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创建15家以上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利用规模水平,推进晋城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发展,促进废弃物集约化、绿色化收运、处置和回用,创建“无废园区”“无废企业”。推进行业节能降碳。在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开展工业节水增效。创建“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节水型企业”,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达到省定目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八)抓好产业链、专业镇两大引擎
坚持把产业链、专业镇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总链长+链长+链主+专班”产业链工作机制和“七个一”专业镇工作机制。发挥“链长”(组长)统筹协调、“链主”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对产业链“链主”企业、专业镇实施责任评价,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考评机制。用好工作专班。发挥以市长为总链长(组长)、相关副市长为链长(副组长)的产业链、专业镇工作领导组“抓重点、带全面”统筹协调作用,按季召开协调推进会,持续加强与“链主”龙头企业、第三方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沟通交流,向“企业问需”“部门问计”“专家问策”,解决一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快盘活存量资源,迅速提升产出效益。搭建对接平台。常态化举办工业优质产品展销推介会等对接活动,用好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太行连翘节等平台,充分展示产业链、专业镇产品,围绕特色产业和细分领域,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质量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和“山西精品”“三晋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等过硬品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专业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商物流、会展交易等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提升产业集聚。通过分享市场、分工协作、技术扩散等方式加强与省级产业链合作,推动“链主”企业促创新、优品牌、增实力,让中小企业扩规提质增效,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推进“专业镇+经营主体”培育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作用,运用“政府+园区+链主”招商模式,用好“晋钢经验”,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确保各产业链、专业镇每年至少招引落地2个项目,当年签约开工项目占比达20%以上。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推动阳城陶瓷琉璃(珐华)、高平生猪专业镇争取列入第三批省级专业镇,推动煤层气产业链争取列入第三批省级产业链。到2025年,产业链企业突破350户,市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1500亿;争创省级专业镇4户以上,市级重点专业镇20个,形成“4+20+10”的专业镇培育格局。省市两级专业镇营收达到800亿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晋城市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制造业振兴升级为抓手,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水平,加快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新增长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篇章筑牢工业支撑。
(本文作者系晋城市工信局(国资委)党委书记、局长)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